摘要: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师范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为提升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文章首先厘清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包括教学准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其次基于能力提升的内在逻辑,从呈现案例—探究案例—领悟案例—应用案例这一流程,建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机制。
关键词:案例教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后,却较少会在实践中结合理论进行分析,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就像杜威描述的那样,学生可能只学到了技巧的外在形式,却无法将它们真正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这也反映出师范生实践能力不足,未能较好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转化。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案例进行情景模拟,为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之间搭建桥梁,助力师范生深入理解教育理论知识,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促进师范生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结合。
一、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内涵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是指他们在接受教育教学方面的实践训练中积累的、能够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的能力。教育学家的研究和理论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内涵的具体内容。
美国教育学家科尔布提出的经验学习理论认为,教育实践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具体体验、观察和反思、抽象概括、实践运用。因此,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应包括对教学活动的计划、执行和反思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国内的教育学家也有不少关于教育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如黄福艳认为教育实践能力结构中,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所学知识组织课堂教学,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反思与发展能力等。
2021年4月6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的通知,其中在小学教育专业、中学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能力标准中,教学实践能力标准均为掌握专业知识、学会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教学三个方面。
无论是专家学者的研究,还是国家标准要求都可以发现,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一定是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轨迹,同时需经历理论准备—理论设计—实践实施—实践反思这样的过程,逐步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据此,本研究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概括为教学准备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这四个维度,具体内涵如表1所示。
二、案例教学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价值
案例教学是利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对师范生的教学中,教师选择的案例一般是课堂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片段或整体、课堂教学实录等接近真实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具体来说,案例教学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以下价值。
(一)真实情境呈现,加深理论知识理解
陈向明教授在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中说道,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核心因素不是时间,而是问题情境及其突破。陈为在文章中写到情境的作用时谈到情境可以使学生知识和认知变得具体、形象和生动,因而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师范生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选择或创编的教学案例,一般都是基于真实课堂的教学情境。这样能够激活师范生已有知识基础与生活体验,还可以使师范生联想起见习、研习等实践课堂中的见闻,帮助师范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二)经典案例分析,提升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
在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被引入我国并应用于医学、法学等专业。教师通过分析、论证与讲解典型案例,有效地加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锻炼了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师范专业培养的是“准教师”,在现在教学内容繁多、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提供一个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经典教学案例,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小组案例讨论,增强教学反思与评价能力
柏拉图认为对话是教学的至高境界。通过对话,学生可以清楚其他人的想法与自己想法的异同,也可以明晰自己的观点并将其外显出来。张新平教授在研究中指出,案例教学是一种旨在培养学习者的批判反思意识及团体合作能力,并促使学习者充分理解教育管理的复杂性、变化性、多样性等属性的重要教学形式。案例教学的核心是“以案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讨论式教学。基于问题与任务的小组合作与讨论,学生能充分思考并互相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比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更容易使学生深入思考更多的内容。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机制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过程。本文以案例教学为线索,从案例教学的流程,即呈现案例—探究案例—领悟案例—应用案例,探究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机制,如图1所示。
(一)呈现案例,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师范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反映师范生的某种需要,并推动师范生进行一定的学习活动以满足这种需要。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从呈现案例开始,为师范生创设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师范生不仅可以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与生活经验,还可以结合教育见习、研习等实践中获得的直接与间接经验,增强探究欲望。师范生认为这些教学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就会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探究案例,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师范生深刻理解教学案例情境中问题蕴含的知识和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呈现案例情境之后,教师组织师范生组建学习小组,以教师课堂提问任务为核心内容,对案例进行探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组员相互阐明观点,并做出反馈。这一过程可以增强师范生团队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领悟案例,建构认知图式
学习者进行深刻理解的认知建构过程,是以学习者主体的前结构经验知识为基础,以解决情境化客体问题为目标,不断沿着主、客体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这座桥梁,逐步探索、建构生成新的认知图式和知识意义。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化与发展既不是外在力量的单向塑造,又不是人自身内在“种子”的自然生长,而是主体对外在影响的能动建构。在案例教学中,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一般会选择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小组代表结合前结构经验,将新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建构起新的认知图式,并将其表达出来。
(四)应用案例,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贾德经验类化理论表明,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能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只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应用。在师范生学习、讨论完案例后,教师要为师范生设置新的问题情境,使师范生对案例知识进行迁移应用。在这一阶段,如果师范生能够结合案例内容,将已习得的知识应用在新的情境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就可以认为师范生理解并掌握了该教学知识点,并且初步具备了将这一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杜威论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2]常思亮.专业实践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9(2).
[3]谢晓专.案例教学法的升华: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的融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
[4]黄福艳.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结构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
[5]位小龙,郑崇德,赖志杰,等.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的价值、困境与发展策略[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3(3).
[6]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教师领导力对师范生专业素养发展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GH-19091。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