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意蕴

2024-08-03 00:00:00赵胜男孙振威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7期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质上是一条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之路,生发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之中,基于此,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实践历程中得以蓬勃发展。客观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着借鉴、合作和超越的内在关系,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前者愈发凸显出其相较于后者的优越性。理论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社会主义价值在于科学回答了“列宁之问”。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为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可供实践的模式参考。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文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7-0028-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1]。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具体表现,本质上是一条内嵌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及其所建构的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其鲜活的实践历程,系统回答了现代化的世界之问、中国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助力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世纪焕发生机与活力的理论之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彰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注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来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同属于现代化不同理论范畴,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可厘清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社会主义逻辑,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蕴含的独特价值。

(一)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

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来看,在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促进和发展,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而言,现代化始于资本主义但更多表现为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社会绝不是“现代社会”的全部、终点和完结。资本主义内部所存在的其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矛盾,决定了它必然要向更高阶社会形态转变。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有着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它为中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价值引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现代化理论的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化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群众史观、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是“现代化”思想的有力论证。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为社会主义实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历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统一为中国式现代化从民族视域向世界视域的转变提供了科学视角,从而深化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现代化道路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意蕴认知。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社会主义逻辑决定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2.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有机结合的制度基础。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体和政体。新中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国家建设实现了由“历时性”向“共时性”的转变。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需要借助现代化建设来逐步实现。二者相辅相成,中国式现代化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和内涵,其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也在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不断体现。

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贯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以社会主义性质确立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同时以现代化发展成果来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现代化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如果十亿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世界是个灾难,是把历史拉向后退,要倒退好多年”[2]158。

(二)对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超越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我们要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吸收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使之服务于中国现代性文明发展与延续。

1.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一定借鉴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社会制度方面有着根本性区别,但在生产力方面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继承”关系。列宁十分重视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社会主义能够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3]170—171。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成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意义重大。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经济文化均比较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总之,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继承”与借鉴不仅是顺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客观要求,更是中国现实发展需要。

2.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具有一定合作关系。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世纪疫情交织深入与世界变局加速演变要求世界各国相互交流与合作。随着人类历史加速向世界历史演变,“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正让位于一种全球参与者构建的‘世界经济’”[4],人类社会愈来愈成为命运共同体。一方面,中国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我们需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设备和管理等方面合作,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也迫切需要加强与中国合作,以便更好利用中国市场。因此,二者之间具有深厚利益关切,加强二者合作往来,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产生“1+1>2”的经济效应。

3.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超越。在人类现代化史上,资本主义曾创造了现代化文明成果,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依靠“资本逻辑”发展起来的现代化结果不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这些弊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日趋尖锐。“所谓人类社会现代性(文明)危机本质上是资本逻辑延至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全部领域造成的危机”[5]。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同时又吸取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成果和经验,规避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所造成的冲突与弊端。

二、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继承与发展,以其科学内在逻辑和鲜明时代内涵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世界性得到彰显。

(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难题

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理论体系内涵丰富,逻辑严密。它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整体性视野深入研究了东方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性。特别以俄国为典型,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东方社会理论。那么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则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世界性难题,学术界普遍将其概括为“列宁之问”。

20世纪初,列宁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内在规律及俄国国情,得出结论即“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6]。但列宁对俄国前途命运有着深刻警醒,“我们的革命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而西欧的革命是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3]343。如何在建立社会主义新生制度后,巩固和发展这一制度显然是一个新的世界难题。纵观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可知,这一难题始终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如何回答这一世界性难题,列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雏形。正是对列宁思想遗产的承继,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强大的工业国快速转变,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优势凸显出来。后来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失败,虽然归根结底是苏联模式所导致,但恰恰是因为忽视现代化的引领和推动。

客观而言,列宁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晚年通过对俄国土地制度研究,提出了俄国549a64eb9aab458f788923567cf54f5bbfeb428a1851ef1fd8a028b91b54e690和东方落后国家可直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同时,对俄国进入社会主义条件进行了研究,即只要俄国农村公社存在和不瓦解,可利用资本主义时代所提供的历史机遇进行革命,实现对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从这个角度讲,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理论设想的局部实践。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和东方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两种路径进行了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对前者而言,社会主义建立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就”基础上,即以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前提;而后者尽管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所带来的一切“可怕的挫折”,但仍需充分吸收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肯定的成就”,也就是说要经历生产力迅速发展阶段,这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社会主义。对此,我们必须有深刻理论认知和政治自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可直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立新型的社会制度,但生产力“卡夫丁峡谷”确实难以直接跨越。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采取更为高效的方式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物质生产力飞跃。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理论认知缺乏全面理解,认为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可以实现对资本主义完全“跨越”,忽视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成果吸收与借鉴。

(二)科学回答“列宁之问”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经济文化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叙事逻辑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为探索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以成功实践为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现实选择。它破解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面临的“列宁之问”,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变化赋予鲜明中国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原创性新思想,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一是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将其划分为“发达社会主义”和“不发达社会主义”两个阶段,前者主要承接的是马克思所指出的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后者所研究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不发达的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空方位,只有经历这样一个长期的初级阶段,我们才能“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7]。二是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最为基本的问题。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从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立足生产力发展需要,创造性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基础性问题,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开展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三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依靠剥削与扩张手段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依靠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的新方法。通过改革自身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完备之处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在对外开放中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有益成果。四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对传统经济理论新突破,将市场这一“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融合在一起,这一理论的伟大创新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有效协同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指明了方向。总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是保持社会主义生机活力重要保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8]。马克思主义世界化一般有两条路径:马克思主义通过民族化的道路逐渐走向世界化的过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世界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加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历史进程,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创使得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谷和阴霾中走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是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的历史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所创造的新形态将为世界社会主义注入中国力量。

(一)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出低谷

20世纪是一个伟大的历史纪年,其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一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原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高度政治清醒,带领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始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扭转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挽救了“要失事的社会主义大船”[9]。相较于之前,此次更侧重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质”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简单复兴,而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创新,在创新中坚持和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1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积极贡献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有力回击了西方世界对社会主义各种谬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证明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社会主义崩溃论”的崩溃,“中国崛起为世界主要大国标志着西方普世主义的终结”[11]。二是成功证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要贡献者,尤其是近些年“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对比愈加鲜明,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振了世界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形象。三是正确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大势。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看待当前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客观而言,当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综合实力尚未能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相抗衡。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升西降”趋势进一步显现。世纪疫情全球泛滥,加剧了大变局趋势,后疫情时代将会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新的历史契机。“处于新一轮衰退期的世界资本主义与处于新一轮上升期的世界社会主义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更趋激烈”[12]。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复杂性、曲折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斗争长期存在且呈现出新的复杂形势,对此我们要充分研判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挑战与艰辛,时刻保持头脑的清醒。“社会化占有生产资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公有制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1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是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的最为严重的挫折,但不同国家都在倾尽全力探寻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繁荣之路。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极大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二)为世界社会主义贡献中国力量

社会主义是在现代文明矛盾中孕育产生的,社会主义一经诞生就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一方面,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形态,不断克服西方现代文明下的弊端,对西方世界中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出一条独立自主发展之路提供了全新选择。马克思晚年以俄国为“切口”研究了亚细亚生产方式下,东方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可能性,并由列宁变为现实,开启了社会主义文明时代。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大势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的世纪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赋予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新的意义;相对“传统模式”而言,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在进行着新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在与现代文明的互动中实现从传统到现代模式的转换”[14]。

世界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表明,现代化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经历的阶段。现代化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特色。21世纪人类现代化发展呈现出相较以往不同的时代内涵和特征。从时代背景看,伴随着科学技术更迭,人类正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信息化、人工智能成为推动现代化发展新的革命动力;从世界历史看,各个国家民族史已发展成为世界史,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实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成为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重大现实难题。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全球性选择;从现代化内涵看,相对于西方现代文明强调的“资本逻辑”,当下现代化发展更注重现代化发展的“人民逻辑”,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依归;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压迫与剥削,当下现代化发展更强调人与人之的平等,社会内部和谐稳定;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僭越人与自然边界,当下现代化更为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不同于资本主义模式强调的“扩张逻辑”,当下现代化发展更注重坚持合作共赢的新路径。从现代化实现路径看,社会主义现代化方案成为新的历史阶段各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选择;从世界与中国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大局”的现代化,世界现代化发展将注入中国力量。21世纪世界现代化具有的新内涵和特点意味着现代文明亟待新的文明形态出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世纪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现代化进程面临诸多危机和挑战,其理论创新能否获得成功需要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模式存在着弊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表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径实现了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超越与更新。这条新道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也为世界现代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重大时代课题,并为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擘画了“两步走”路线图。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社会主义优越性可以更好体现,从而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增加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王列.全球化与世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5-6.

[5]王水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学术界,2021(10):105-112.

[6]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9.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7-09-30(6).

[9]夏兴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6):24-29.

[10]陈学明.中国道路的世界贡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126.

[11]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M].张莉,刘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43.

[12]姜辉.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在变革发展中走向振兴[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0(9):29-33.

[13]黎世红.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发展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03.

[14]胡振良.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新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3):4-11.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