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之新释义

2024-08-03 00:00:00沙占华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7期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实现了从“道路之新”到“本质之新”的升华。这一具有自主话语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重大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术语的革命”,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内容,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和文明观的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人民中心论”“协调发展论”“文明共生论”“全过程人民民主论”“和平发展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资本至上论”“物质主义论”“文明优越论”“金钱至上论”“国强必霸论”“人类中心论”,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原创性、主体性、时代性、文明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原创性贡献;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术语的革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7-0022-06

党的二十大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又实现了丰富和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1]。这一彰显原创性、主体性、时代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了对现代化的认识从“道路之新”到“本质之新”的升华,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

(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术语的革命”

一种理论体系之所以能称之为创新的理论体系,其独特的概念、命题、范畴是重要标志。恩格斯提出:“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2]32如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二重性、剩余价值等概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术语的革命”的显著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3]。

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和冲突中阐明了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美好图景进行了展望。列宁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著名公式,用“电气化”表达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探索中不断加深对现代化的认识,党的二十大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1],其中“术语的革命”是“最新”“重大”成果的突出表现。在对现代化的总体认识上,表述经历了从“近代化”“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转换,“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实现了“术语的革命”,对现代化的认识由道路层面拓展到理论层面,实现了认识上从“道路之新”到“本质之新”的升级,这种全新定位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不是现代化理论的边际性变化,而是经由“术语的革命”所达致的革命性重构[4]。“术语的革命”不是体现在“现代化”这个词上,“现代化”是一个表征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国际通用词,而是体现在“现代化”前面的限定词“中国式”,“中国式”一词的意义不仅在于和西方式现代化划清界限,也在于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伟大创造,彰显了理论的原创性、主体性和时代性。“术语的革命”不仅体现在总体命题方面,也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宏伟蓝图等内容的阐释中,如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这些全新术语的提出,把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内容的深度拓展

“术语的革命”是理论体系创新的集中体现,具体内容是术语的展开,作为一种崭新的理论体系,在其内容上不是对已有现代化理论的简单组合和机械叠加,而是实现对已有理论的超越,形成了对特定问题的理论化、系统化的创新知识体系,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提出了前人没有提出的命题,也表现在对已有理论内容的新的概括和升华。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回答了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没有回答的问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党的十八大前,对我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有着不间断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但现代化是作为远景目标来规划的,理论构建的着眼点是回答如何通过发展解决温饱问题,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如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命题,目的在于强调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不要把目标定得过高,侧重的是我国现代化的实践样态,当时不可能构建和形成系统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接近完成,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构建系统的现代化理论成为时代之需。党的二十大在对以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和发展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时代之需,这一理论体系说了前人没有说过的话,回答了前人没有回答的问题,彰显了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如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6]52的新概念,深化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已有结论的深度拓展与升华。如实现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的新部署、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旨归的新阐发、对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保证的新认识等。在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安排的认识上,提出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将原来设定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到2035年,将21世纪中叶的目标提升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旨归的认识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根本保证的认识上,不仅在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上都强调了加强党的领导,突显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领航者、战略谋划者和实施者的关键地位和作用,而且提出了如何使中国共产党更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领航主体的答案,即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6]14,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提供了更为坚强有力的保证。

(三)以“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的新境界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以唯物史观对人类文明的演进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资本主义是虚假共同体,共产主义是真正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必将被真正共同体取代。当前,西方现代化所建构的共同体依然属于马克思所讲的虚假共同体,是以资本逻辑为核心、以剥削掠夺为实质、以满足资产阶级少数人利益为根本目的的虚假共同体。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的态势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处理好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对抗冲突,还是交流互鉴,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本质要求,不是天下主义的复兴,也不是共产主义的乌托邦,而是一种协调中国与世界关系、实现世界共赢共享的现实可行方案[7]。“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国际视野,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历史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8],为不同文明之间和谐有序交往提供了新准则,明确了新路向,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新发展。

(四)以激活“资本的文明面”的辩证思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境界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标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现代化,这和共产主义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在共产主义文明的实现上,除了提出通过“剥夺剥夺者”的实现路径外,马克思也十分谨慎地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无论哪种路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文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文明,共产主义文明与“私有制”“资本”是“绝缘”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扬弃资本而不是抛弃资本的现代化,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9]为内容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是激活“资本的文明面”的现代化,发挥好资本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的同时,通过完善制度实现对资本负面作用的有效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10]219。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的扬弃,使资本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产要素,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扬弃资本而不排斥资本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指向和理论视野,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新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全面超越

(一)以“人民中心论”超越西方现代化的“资本至上论”

西方现代化是“资本至上”的现代化,本质上是“物”的现代化,而非“人”的现代化。这种“资本至上”的现代化,对内表现为对本国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对外表现为对其他国家的掠夺和扩张,最终目的是满足资产阶级少数人的利益。从国家内部来看,西方现代化是少数人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所生成的现代化,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分析了资本家如何通过资本积累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以及资本积累带来相对过剩人口的后果等,这些分析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作为“物的依赖关系”的社会形态本质。当今时代的资本主义,虽然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资本逻辑主宰下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加大了贫富两极分化,激化了种族间冲突,加剧了社会动荡。从外部来看,“资本至上”的现代化是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来实现自身利益的现代化,从世界范围内来寻求资本增殖,在掠夺方式上除了战争外,不断变换花样,如转嫁危机,以牺牲他国环境的成本和高回报来满足资本的贪欲,资本的对外扩张加剧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必然会激起世界性的反抗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以“资本的文明面”服务于人的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11],“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等,都是“人民中心论”的鲜明体现。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执政理念,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以高质量发展提升生产力水平,及时回应广大人民多方面诉求,以公平的分配,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防止出现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以“人民中心论”超越“资本至上论”,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公平正义性。

(二)以“协调发展论”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物质主义论”

西方现代化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12],这种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是以牺牲大多数人利益来实现资产阶级物质丰富的现代化,是以牺牲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来实现西方发达国家物质丰富的现代化,是以牺牲环境或转移环境危机来实现西方发达国家物质丰富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论”指导下的西方现代化实践,过度强调物质财富增长,出现了社会道德滑坡,形成了“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2]744。伴随着物质膨胀的还有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个人过度追逐物质欲望而忽视精神追求,使人成为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的单向度的人。由于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又是通过对内剥削和对外掠夺实现的,加剧了国内矛盾和国家间矛盾。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坚持“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6]22-23。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协调发展论”,一方面,注重通过物质生产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的同时,注重通过精神生产来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民心、汇民力,通过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广大人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克服了西方现代化单向度追求物质现代化所造成的人道危机和生态危机。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五位一体”现代化建设整体协同推进,实现文明系统内部诸要素的协调统一,实现各种文明间的互促互进,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新质生产力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中真正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实现“诗意栖居”,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的价值旨归。

(三)以“文明共生论”超越西方现代化的“文明优越论”

西方现代化理论将西方文明置于优于其他文明的地位,这种“文明优越论”是“西方中心论”的具体体现,本质上是“殖民意识形态”的文明观,为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掠夺的野蛮行径提供所谓的“正义性”支撑。西方现代化理论是一种“传统——现代”两分的理论模式,不过是西方殖民扩张以来所声称的西方“文明”世界对“野蛮”世界的“文明开化使命”的新版本[13]。西方现代化理论认为其他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效仿西方现代化模式,否则就是异端,就是“病态”的现代化,不可能走向成功,这实质上体现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对自身文明和发展模式的狂热信仰,目的在于对“非我族类”的现代化加以排斥,尽可能地诱导新兴国家走西方现代化道路,从而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领导和支配地位。而“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14]。

中国共产党坚持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强调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特殊国情,历史文化、国情和社会制度的差异,造就了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14]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现代化模式不可能定于一尊,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世界各国间前途命运更加紧密相连,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使人类文明灿烂。中国式现代化秉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5]的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理念,以“文明共生论”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文明优越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不仅有力证明了“文明优越论”的局限,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避免落入西方现代化陷阱,从而在珍爱自己文明中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大潮,在交流互鉴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坚持走自己的路”的成功经验。

(四)以“全过程人民民主论”超越西方现代化的“金钱至上论”

民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价值。由于不同国家在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民主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实践形式。一种民主是不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关键看是否做到了人民当家作主。西方现代民主,较之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但西式民主无论是民众通过选举代理人表达自己的意志,还是试图以公民直接参与的协商民主弥补代议制民主的缺陷,其本质都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金钱至上”的民主。“金钱至上”民主框架下的西方现代化,是少数人保有民主权利和享有现代化成果的现代化,“金钱至上”选举下的两党或多党的对抗与争斗导致行政效率低下,两极分化的加剧导致社会撕裂,以“民主价值输出”的名义干涉他国内政,加剧了欠发达国家社会动荡以及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都会导致现代化进程受阻。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10]260-261。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现代化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中国式的重大原则之一,就是中国式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论”的鲜明体现。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切实保障人民权益,才凝聚起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使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五)以“和平发展论”超越西方现代化的“国强必霸论”

西方的现代化是通过殖民掠夺来实现的,其奉行的是“国强必霸”的丛林法则和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在其成功实现现代化后,凭借其先发优势向其他国家输出其现代化的理论与模式,其目的不是使其他国家发展起来,而是让其他国家成为它的附庸。这种“国强必霸”现代化逻辑是赤裸裸的极端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模式并不是像其标榜的解决经济全球化难题的济世良方,而是国际争端之源,以牺牲他国利益来实现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的现代化世界观及指导下的实践,不仅加剧了发达国家间的矛盾和冲突,造成“西方之乱”,也激起了世界性的反抗力量,造成“世界之乱”。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和平发展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秉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原则,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兼济天下、天下大同等理念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之中。基于“两个结合”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以整体观念看待世界,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拒斥“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共谋发展的世界秩序。坚持“和平发展论”,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对于破解当今世界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对于广大发展国家摆脱依附,在互利共赢中发展自己提供了新视野。

(六)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超越西方现代化的“人类中心论”

西方现代化坚持“人类中心论”,过度宣扬人的主体性,醉心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忽视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物的过度排放,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可以说,西方现代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对自然进行肆意征服和疯狂破坏的历史。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引发了西方国家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进而出现了环境保护运动,刺激政府开始治理环境,形成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也收到了效果。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保护环境的出发点和目的不是保护自然,不是站在全人类角度思考和处理环境问题,而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转嫁危机以牺牲他国环境来换取自身环境的改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理论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 人与天地万物一体”等理念在新时代条件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良好的生态环境当作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把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坚持现代化的生态导向,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也体现了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中国式现代化还主张全球生态共同治理,携手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论”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人类中心论”,为破解全球生态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为使现代化建设回归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提供了引领。

三、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有鲜明原创性、主体性、时代性特征,这是这一理论体系保持生命力和先进性的根本所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在回答时代之问中产生的,也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充分彰显人民性的理论体系,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指南;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坚持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坚持吸收与创新的结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彰显了历史主动性和历史自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消解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话语霸权,重塑了现代化国际话语格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2.

[4]张跃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成逻辑:“术语的革命”与“集义所生” [J].开放时代,2023(2):13-28.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90.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7]鲁明川,易美宇.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总体性阐释[J].浙江学刊,2023(4):70-79.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2).

[9]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1]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2).

[12]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4-15.

[13]梁孝.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意识形态反思——一种方法论的视角[J].齐鲁学刊,2021(6):52-64.

[14]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2).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