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论述丰富、系统、深刻,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征和深远的意义。其科学内涵集中体现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其鲜明特征具体表现为: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文化发展观点,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坚守了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文化发展品格,保持了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态度。从理论发展的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不仅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了理论与实践框架,还为全球文明的演进描绘了一幅愿景蓝图。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内涵;鲜明特征;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7-0004-0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文化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面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具有深刻理论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思想体系植根于悠久深厚的中华文明土壤,同时深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广泛的适用性,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因此,深入研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鲜明特征与时代意义,对于指引当前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及在全球化语境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在科学性的维度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真理,以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深刻的理论洞察,指导着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在系统性的维度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涵盖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而且各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以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指党在文化领域中的主导权和影响力,涵盖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和党管互联网等多个方面,其牢固确立对于维护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文化工作的前进方向。首先,基于对党的历史经验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文化领域的核心地位,以确保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其次,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根本政治保证。再次,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原则和基本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由此可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应有之义。
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坚持文化领导权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必须“为着文化运动的无产阶级领导权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执政,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党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文化政策,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的主导地位。这些举措不仅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2]。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进入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安排部署,强调必须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在理论层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才能更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实践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3]151
(二)坚定文化自信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豪感,以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坚持自身文化特色与价值的坚定态度。这种自信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积极实践,以及对未来文化发展前景的乐观预期。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命题。可以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化自信扮演着关键角色。文化自信不仅能够为党和国家建设事业、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而且还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同时推动现代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自信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又是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和精神气质的标识性、原创性核心概念。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4]。至此,我们党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高到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和把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从来源和组成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如仁爱、忠诚、正义、和合等,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也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智慧和启示。其次,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了党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鲜明标识,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底蕴。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直接体现,代表着时代的进步趋势,能够展现中国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方式。
(三)坚持“两个结合”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其作进一步阐释。“两个结合”,一方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保理论既能反映普遍真理,又能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是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资源,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更具有生命力,同时也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坚持“两个结合”不仅是理论上的创新,也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深刻理解和时代要求的积极响应,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理论观点上的原创性贡献,也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基于两者在基本价值理念上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社会治理理念等,与马克思主义在很多方面存在相通之处,如对社会公正的追求、对和谐共生的重视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能够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也能够使马克思主义更加贴近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增强其在中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同时,“第二个结合”要求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自然和谐理念、法家的法治精神等,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相融合,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系。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现代阐释与国际应用。
(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延续中华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3]28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是指在充分尊重和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和时代特征,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创新表达和实践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更是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途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激活传统文化基因,通过内容、机制、形式等多方面的创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意味着不仅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美学观念等理论内核,还要探索这些理论如何指导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如环境保护、社会治理、国际关系等,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实践创新。另一方面,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侧重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适应时代。这包括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网络平台)重新演绎传统文化故事、艺术作品,以及在保留传统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作符合现代审美和传播特点的新文化产品,如现代戏剧、动画、音乐、设计等,使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亲切的方式接近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
(五)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增进国际友谊
文明的发展与和谐之美,源自于人类社会不断的交流与相互学习。文明交流互鉴是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内涵与实践指向的重要命题,有助于建立和巩固国家间基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深厚友谊,为实现全球和谐共存、共同发展铺平道路。
其一,增强文化理解与尊重。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通过文学、艺术、音乐、节日庆典等文化交流活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这种理解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减少误解和偏见,为国际友谊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促进知识与技术的共享。历史上,文明间的交流常常伴随着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如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品贸易路线,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当代,促进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可以加速全球问题的解决,提升全人类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友好联系。其三,推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是国际友谊的物质基础,文明交流互鉴能够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强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了解不同市场的文化习俗和消费习惯,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国际化,开拓海外市场,同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其四,共同应对全球挑战。面对气候变化、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各国可以分享成功经验,协同应对,形成全球性的解决方案。这种合作不仅可以增强国际社会的凝聚力,也能够深化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信任。其五,促进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学生交换项目、国际学术会议、跨国界的研究合作等形式的人文与教育交流,能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促进思想的自由流动。这些年轻人将成为未来国际友谊的桥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贡献力量。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实践效能在全球文化语境下展现出了强大伟力。其开创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征不仅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而且彰显了自信与包容的时代精神。
(一)开创性: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文化发展观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发展局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创性主要在于其理论的深度、视野的广度及实践的指导意义,首先,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这些理论成果是对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其次,文化篇的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篇”,这是对文化工作和文化理论的系统性阐述,展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再次,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注重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实现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应用的有机统一。最后,文化工作的战略定位。习近平文化思想将文化建设提升至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通过一系列实践举措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这些开创性贡献不仅深化了我们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二)人民性: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5]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其人民性体现在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尊重上。其一,关于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将服务人民、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为文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其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文化工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多样化、差异性的文化需求,创作出能够满足人民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其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创作要根植于人民现实生活,洞察生活本质,反映人民心声,与时代同频共振。其四,习近平文化思想主张通过文化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提升人民综合素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五,习近平文化思想认为文化创新源自人民的创造性实践,让理论服务于人民,解决实际问题,确保人民群众从中受益,这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民性原则。其六,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确保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在基层和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从而缩小文化服务的城乡差距。
(三)实践性:坚守了既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文化发展品格
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丰富的实践中提炼升华,又反过来指导新的文化实践,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些实践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中国化探索,以及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运用文化力量凝聚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深刻认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总结提炼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包括如何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都是其实践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指导实践。从国内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旨在通过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动力。从国际视角看,在全球化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的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繁荣,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新型文明形态,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中国力量。
(四)开放性:保持了既尊重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态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开放性思想体系。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体系化和学理化。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到思想的正式提出再到体系的拓展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了包括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意识形态领导权、守正创新特质、辩证思维方法、开放包容气度等在内的多个方法论。作为一个日益完善、不断充实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是以其完整性和深刻性,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确保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衰,同时为解决当代问题提供智慧源泉。这种理念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勇于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发展路径,既不故步自封,也不盲目照搬,而是寻找符合中国国情与时代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了开放和前瞻性的全球视野,倡导积极接纳与借鉴全世界的文明精粹,从而构建一个既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兼备国际视野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系。这种姿态和胸怀不仅促进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还推动了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共存与繁荣,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球化时代的自信与担当。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为文化发展创新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还在全球范围内对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建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理论拓展: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遵循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文化发展的理论框架和一般规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作为社会意识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强调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还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强调文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精神,提倡对旧有文化糟粕进行批判,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重大创新。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理念,即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创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此外,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强调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的构建,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战略,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
(二)行动指南: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框架,是破解文化发展难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精神指引。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不仅在文化理论观点上实现了创新突破,还在文化工作布局上提出了明确要求,为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划了路线图和任务书。这一思想体系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进行全面布局,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实践方向。它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同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深入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文化主体性,守护中华文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主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之与时代特色相结合,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根基。
(三)世界启示:是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的中国方案
“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3]229。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全球文化的和谐共生以及国际秩序的改善贡献了中国力量,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文化自信与担当。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倡导开放包容的文明观,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提倡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与共存,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为解决全球文化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更是强调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推动了全球范围内更高层次的理解与合作。其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倡导通过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与相互理解。这不仅有助于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也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支撑。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是针对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走向何方等重大问题的中国解答。该倡议主张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强化文明传承与创新,以及加强国际人文合作,为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0.
[2]金羽,欧阳斌.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贡献、地位和特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2):67-73.
[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9.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