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古建筑的意义不仅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古建筑是一种文化遗产,它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艺术水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记录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们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技术和建筑风格,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在历史长河中,古建筑的古砖青瓦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格外沉静,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雕梁画栋,飞沙走石,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记录着文明的足迹;钩心斗角,挑檐翘起,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中国古代匠人们的智慧与勇气。
关键词:山西;古建筑;大木作;小木作;保护发展研究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31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家对古建筑及历史文物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我们应该在提升古建筑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对古建筑价值和意义的认知,从而合理保护利用身边的古建筑资源,不断思考、探索人类对于空间的理解、对于美的追求、对于信仰的表达等诸多问题,作为一名华夏儿女,真正树立起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我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形制多样,山西作为全国地上文物最为丰富的文物大省,是全国古建数量最多的省份,从寺观、庙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楼塔、桥梁、陵墓以至石窟寺等,门类齐全,享有“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库”美誉。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现存古建筑共28027处,宋辽金之前的木结构建筑约占全国75%,元代的木构建筑约占全国的80%,3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在山西,八大辽构有3座在山西。古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特征能够形象地反映出我国不同时期匠人们的智慧以及审美观念,体现了古建筑“天人合一”思想理念。
古建筑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审美观念,是共性和个性为一体的文化载体,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古建筑进行分析判断,可以理解其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进而能够更好地对其进行科学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不同时期古建筑进行分析判断,浅析其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以便于对今后开展科学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奠定理论基础。
1 山西古建筑的发展
山西古建筑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这是因为山西所遗留的建筑时代较早、数量相对较多、建筑本身的结构保存较完整。山西古建筑木作工艺是伴随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而产生的,其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在整个建筑发展史中,古建筑的木作工艺是在满足功能性基础上向装饰性发展的。隋唐以前的建筑木作工艺以承重为主要功能,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宋辽金时期,在前代建筑成熟与完善的基础上,装饰性逐渐增强,这一时期是木作装饰长足发展的时期,木构件表面的修饰增多,同时各种榫卯构件更加复杂、多样。
本文将梁架结构技术做法分为四个阶段去研究,分别是唐代建筑阶段、五代建筑阶段、辽宋金代建筑阶段、元代建筑阶段。这几个阶段的古建筑形制都有不同的特点。
2 山西古建筑木作工艺的特点研究
2.1 唐代建筑
在我国封建社会文化中,对唐代文化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特别是古建筑的施工技术。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稳定,生产力快速发展,促进了当时施工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造型独特,设计风格粗犷,使用的建筑部件都比较大,建筑施工是讲究建筑的实用性。唐代建筑平梁之上的结构以及托脚所使用的结构技术,一般是采用脊部施大叉的手法,直接捧戗,托脚处与栿头处相接并形成闭合,与栿形协调,呈梯形,并且比例运用得当。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为例,1937年7月5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先生确定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代,推翻了此前日本人关于“世人想看看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奈良、京都”的断言。该殿外表极为简朴,面宽七间,进深四椽,单檐庑殿顶,立于低平阶基之上。柱头施“七铺作双抄双下昂”,其下两层为“华拱”,上两层为“昂”—斗拱。柱与柱间,每间施“补间铺作”一朵。殿前面居中五间均装版门,两“尽间”施直棂窗。两山均砌雄厚山墙,仅最后一间辟直棂窗,殿内后部的光线由此射入。檐柱柱首微侧向内,角柱增高,故所谓“侧脚”及“生起”均甚显著。平面观之由檐柱一周及内柱一周组合而成,在宋《营造法式》中被称为“金箱斗底槽”。
2.2 五代建筑
五代建筑是在辽宋时期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发展的,五代建筑的特点与宋代建筑特点相似,在山西长治平顺的浊漳河谷地,保存有三座五代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分别是天台庵大殿、龙门寺西配殿和大云院弥陀殿,其中龙门寺西配殿始建年代可上溯到北齐,西配殿采用的是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无普拍枋,柱头铺作施单抄,华拱自内部梁头伸出,华拱之下的栌斗口内施短替木,华拱跳头没有令拱,以短替木托橑风槫,无补间铺作。内部梁架四椽栿通搭前后,没有内柱,四椽栿上驼峰托平梁,平梁两侧用托脚,平梁之上以叉手、蜀柱、驼峰等承托脊槫。
2.3 辽宋金建筑
辽代的建筑特点就是梁架制作比较规整,平梁之上的蜀柱呈现一种下施驼峰承垫。宋代的结构特点是平面减柱,平梁上的结构与五代建筑结构的施工手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山西大同华严寺的薄伽教藏殿,薄伽教藏殿坐落于高台之上,前有月台,是晋北地区辽金建筑常见的形式。大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呈长方形。大殿出檐深远,屋顶平缓,举折为与佛光寺东大殿接近,有阑额与普拍枋,阑额与普拍枋交角呈“T”形。斗拱施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柱头铺作为双杪五铺作,重拱计心造,耍头为劈竹昂式,与唐代建筑南禅寺大佛殿的做法相似。耍头与令拱相交,令拱上施替木承橑风槫。斗拱里转同样为双杪五铺作,但为偷心造。耍头为殿内乳栿之延伸。值得一提的是殿内还有被梁思成先生称之为“海内孤品”的天宫楼阁,真实反映了辽代木结构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2.4 元代建筑
元代的建筑融合了很多民族的特点,也融合了当时的很多新理念和技术。以山西永乐宫龙虎殿为例,山西永乐宫龙虎殿又称无极门,上挂“无极之门”竖匾,建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六椽,坐北朝南,矗立于月台之上,单檐庑殿顶,举折较平缓,上为屋脊,两端施2米鸱吻各一只,阑额和普拍枋在转角出头构呈“T”形,拱眼壁绘彩绘,为元代典型的官式建筑。因殿身前槽东、西两稍间原供奉有青龙、白虎两星君泥塑,故称龙虎殿。门枕石上雕刻石狮,台基压栏石上施角兽。柱头4朵、补间铺作5朵均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造,里转五铺作双杪偷心造。转角铺作自面宽与进深方向45度出斜拱一缝,第一跳华拱交互斗上承瓜拱,下昂上承连拱,接替木上承撩檐槫,为六铺作单杪双下昂,耍头为蚂蚱头。梁架为“彻上露明造”,中间竖中柱一排,以内额连接,前后檐均施三椽栿,后尾搭于中柱之上,其上叠架平梁、搭牵,蜀柱两侧为叉手。两山侧用丁栿承载梁架,补间铺作下昂尾伸至下平槫之下、襻间之上,柱头施丁头拱,华头子置于昂下。正脊采用倒“推山”做法,两次间于前后上平槫的背上各架太平梁一根,其上置栌斗和一斗三升、替木等承托挑檐枋。
3 大木作与小木作的特点
3.1 大木作
我国的能工巧匠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柱、梁、枋、檩等组成。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大木是指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清式大木作做法可分为大木大作和大木小作式两类。
大木作是一种古建筑施工类型,也是一种建筑技术。我国古建筑在唐代就已经初步定型,并形成了一种标准,从唐代开始,我国古建筑逐渐有了科学的施工设计和施工方式,到了宋代,房屋建筑设计秉持着和谐、均衡的设计原则,并出现了设计图纸,著名的《营造法式》就是以宋代建筑设计为依据的。以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为例,万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椽,平面近似正方形。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前檐次间设窗。殿身无金柱,设檐柱12根,柱头上施阑额无普柏枋,转角处阑额不出头,为宋《营造法式》中的“厦两头造”,鸱吻与嫔伽、正脊均为琉璃样式。
从殿内可以判断其结构为抬梁式。当心间梁架缝显示,此大殿梁架为六架椽屋通檐用二柱,屋内为彻上明造,直梁造。四周檐柱承斗拱铺作,柱头间用阑额与由额连接。七铺作斗拱承托槫檩构架,目测斗拱比例约为柱高的50%,和唐代建筑铺作与柱子的高度比例相近。斗拱为七铺作双杪双昂隔跳偷心,下昂、耍头皆作批竹式,外檐出跳承素枋和撩风槫。檐出跳承六椽栿,其上出令拱承襻间枋,正心设6道素枋,散斗于素枋之间重复叠置。底层六椽栿前后端插入前后檐柱头铺作之中,两道昂尾穿过正心素枋,直达上层六椽栿底皮。平梁、四椽栿、六椽栿之间由隔架斗拱承托,平梁之上设蜀柱和叉手,各梁栿端头均由托脚支顶。七道槫檩分别为脊槫、上平槫、下平槫、撩风槫,架道分布不匀。
檐柱柱头承七铺作斗拱,山面外檐出跳,跳头上承素枋,四跳跳头承替木接撩风槫,至角十字相交,其上设生头木,里跳偷心,承素枋,正心承素枋6道,里转角华拱承角乳栿。丁栿一端插入铺作,另一端与上层六椽栿结合。丁栿上设斜撑与屋内梁架相联系,老角梁尾插入下平槫之下,子角梁长度直达正心位置,出檐长约为老角梁的一半。隐角梁在下平槫之上。两山山柱之上设斗拱,里转出二跳,承六椽栿。隔架斗拱承上层六椽栿、四椽栿与平梁,蜀柱叉手置于平梁之上,其上坐令拱支短替木与脊槫。山面补间斗拱1朵出二跳五铺作。
3.2 小木作
小木作制作的构件大致分为门、窗、隔断、栏杆、地板、藻井、楼梯、龛橱、篱墙、井亭、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等。这里简要以辽代小木作代表薄伽教藏殿天宫楼阁南侧壁藏经橱为例,方向为坐西朝东,倚墙建天宫楼阁之南,大致分由台基、经卷柜、平坐层、佛龛和屋顶五部分构成,台基为须弥座样式,分别由双混肚层、合莲层、束腰层、壸门层、罨涩层、涩平层组成。经卷柜立于须弥座平涩层和普拍枋之间,两扇版门向外对开,柜门配有铺首和门闩。平坐层由转角铺作、柱头铺作及补间铺作组合而成,均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重拱计心造,铺作栌斗、散斗以及拱身缘道施金,而铺作表面主要以深、浅两种绿色及金与相邻构件间隔设色,与《营造法式》所言“间装”相似。
佛龛钩阑之盆唇、地栿于望柱处相接,正面完全包住望柱,而背面则开口将其露出。再向上施有勾栏华板(由地栿、蜀柱、画枋、盆唇、宝瓶、寻杖、望柱等构成),正面三块、侧面一块,均为镂空雕刻工艺。正面佛龛上施走马板及阑额,走马板施于两侧鱼塞板间,阑额上绘明式旋子彩画延伸至柱头,箍头内花心施金粉,枋心内绘连环纹,其花纹特点为“一波两折”,佛龛内侧由背板连结,佛龛内侧顶部由两块木板拼接而成,绘有平棊图案14幅,佛龛侧壁及后壁露出木板拼接而成的壁面,木板表面绘有极浅的花草图案痕迹,侧面佛龛由立坎和方柱构成,与天宫楼阁圜桥子相通,上施阑额及普拍枋彩绘花纹,与正面相似。屋顶则由正面整齐排列生头木,上施飞椽和檐椽,单檐歇山顶上施正脊一条、戗脊两条、垂脊两条,正脊上施鸱吻,戗兽前段至戗脊端头采用垂直截去法,形成矩形断面,其上斜立三根短圆柱,日本建筑中称为“鸟衾”,或称之“脊头三翘”,人字披屋面侧方搏风版的端头曲线与大角梁头曲线一致。悬鱼为如意头。
4 对古建筑的创新思考
4.1 古建筑代表历史建筑的创造力
古建筑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建筑创造力,更是我国古代匠人精神的生动体现。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与城市的发展建设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其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传承古建筑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文物保护工作,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来保护古建筑遗产,对古建筑艺术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4.2 古建筑影响历史文化的传承力
近年来,我国对于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的研究越来越重视,随着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不断深入,很多历史文物建筑越来越商业化,保护工作也应随之不断创新。古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文化的精神,是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研究古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的传承,探索社会进步的脉络。
4.3 古建筑蕴含历史文化的价值力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古建筑代表的不仅是我国古代精湛的建筑技术,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积淀。我们在潜心钻研中国古建筑的知识前,要明确我国传统建筑的性质与价值。在传承上,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采用丰富多样化的宣传手段进行宣传。同时我们每个人也要自觉热爱和弘扬我国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做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5 古建筑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具体措施探究
5.1 制定保护规划,健全保护政策
首先,我们应该制定完善的古建筑保护计划,并健全相关的保护政策。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和建筑的特点,定制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计划。要注意文物的保护,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划定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区域,在这个区域内,其他的建筑工程不能够重新修建,避免对传统古建筑的破坏。对古建筑的保护不仅要考虑对古建筑本体的保护,还要制定古建筑保护的级别,有针对性地规划文化保护的资源。再比如,借鉴欧洲建筑保护工作开展的优势,制定完善的保护政策和古建筑保护计划,积极鼓励人们不断地参与到古建筑的保护中。
5.2 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监督体系
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建立管理制度、完善监督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切有价值的古建筑,都应该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同时管理机构也要有一定的管理资质,能够对古建筑进行管理和保护,定期地进行修整,并且发挥古建筑的作用。针对人员流动大的古建筑,可以制定管理制度,对进入古建筑群的旅游者进行严格筛选,听从古建筑管理人员的安排。在对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物古迹的管理,建立健全文物普查制度和建档、检查验收机制,以确保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5.3 重视维护修缮,培养专业人才
古建筑修缮是一个长期而艰巨任务,它需要管理部门、建筑公司和相关单位都参与其中。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计划地组织人员到古建筑群内进行考察学习,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古建筑保护的工程中来。
6 结语
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在山西,木结构建筑的历史悠久,是非常重的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基层的文物工作者们,应更好地弘扬传统工艺和建筑理念,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要不断加强对我国古建筑的研究,传承建筑文化和建筑技艺,让历史文化和古建残垣“活起来”。同时,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建筑是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匠人智慧的结晶,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以及利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出耀眼的光芒,使文化自信的引领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