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媒体语境下宁波宋韵文化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2024-08-02 00:00:00王文丽刘恒武林磊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2期

摘 要:宁波具有深厚的宋韵文化底蕴。加快宋韵文化传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丰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文化的传播越来越依赖新媒体。文章基于典型短视频平台,分析用户对宁波宋韵文化的关注焦点和行为偏好,并提出宁波推进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短视频媒体;宁波;宋韵文化;文旅融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28

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当前,全球化进程导致不同民族文化和国家文明之间的博弈,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个人文化身份和族群文化共同体之间的双向构建①。宋韵文化是两宋文化的结晶,宋室南迁以来,江浙一带取得的成就尤为辉煌。加快宋韵文化传播转化与文旅融合发展,对于增强文化自信、丰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始港、“中国大运河”唯一出海口,早在宋代就确立了在我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宋韵文化底蕴深厚。新媒体语境下,短视频平台日活达到千万级乃至亿级,成为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途径。文章选取典型短视频平台,采集有关“宁波宋韵文化”主题的视频文字信息,分析公众的关注焦点和行为偏好,并提出宁波推进宋韵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1 宁波具有深厚的宋韵文化底蕴

两宋时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期。1943年陈寅恪先生序邓广铭教授《宋史职官志考证》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②邓广铭也认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鼎盛阶段在宋代③。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④,居民的自由程度和幸福指数远胜前朝⑤。

宋代以来,海上贸易促进了明州(今浙江省宁波市)经济兴盛、城市发展、文化繁荣,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乾道四明图经》中称明州“虽非都会,乃海道辐辏之地。故南则闽,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⑥。

城建方面,南宋明州形成了以子城为行政区,罗城和翼城为商业区的功能格局⑦。以鼓楼为核心的子城区域如今是宁波最热闹的商业中心之一。城西南隅有月湖,历经千年,周边仍存的南宋水则碑、月湖十洲及史浩故居等成为宋韵文化的标志物。

工业方面,海外贸易的繁荣促进造船业的发展,楼异任明州郡守时建造了“两巨航百画舫”,巨航称“万斛船”,其吨位当时居世界第一⑧。此外,考古学家已在宁波发现五代、北宋窑址153处。

宗教方面,鄞县北宋时有寺70余所,比唐代增加大约2.5倍⑨。宋宁宗时期,设立五山十刹制度,宁波广利寺、景德寺在五山之中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⑩。这些名山大刹汇聚了大批高僧,名德辈出,大大提高了明州佛教地位k。

学术文化方面,浙东学派及其影响绵延至今l。“四明庆历五先生”的杨适、杜醇、王致、王说、楼郁首开讲学之风,创立“妙音院”。宋熙宁九年(1076)王说创办“桃源书院”,成为浙东文人汇集之所。桃源书院学子史浩成为南宋权相,开拓了明州史氏“一门三宰相,四世二封王”辉煌基业m。史浩致仕归乡后,在月湖建立竹洲书院n,晚年创立“四明尊老会”,建“月湖诗社”,以吟咏为乐。南宋中叶以后,明州学术文化全面繁荣,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的学人、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南宋明州设立了众多书院,部分古为今用,如以“慈湖书院”为前身的慈湖中学,旧址重建的桃源书院和城南书院等。

经过两宋时期的发展,明州开始以经济相对繁荣、文化自成体系的崭新面貌屹立于东南,长期成为“衣冠文物,甲于东南”的东南文化重地。宋以来的鼎盛文风对宁波成为进士之乡、院士之乡影响深远,也成为宁波帮经世致用、开拓进取的文化源泉。

2 基于短视频平台的宁波宋韵文化公众感知

2.1 短视频平台数据采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已达到9.34亿。短视频已成为文化展示和宣传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软件采集抖音、小红书、哔哩哔哩等三个平台上有关“宁波宋韵文化”的主题视频,提取视频内容和评论等文本信息。共采集了2022年1月1日—2022年8月20日的106条视频,点赞数为3.7万次,覆盖粉丝量373万人,提取有效文本3.6万字。利用ROSTCM6软件对文本进行高频词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分析短视频用户对宁波宋韵文化的关注焦点,以此为基础开展词频分析和语义分析(表1)。

2.2 基于扎根理论看宁波宋韵文化的认知维度

通过文本解读,对高频词进行提取,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认知概念解码,综合前200个高频特征词,构建核心主题和分析类目,分析短视频用户对宁波宋韵文化的认知特征(表2)。分析发现,短视频创作者及观看者主要从时空、风貌及参与三个维度来认知宁波宋韵文化。从时空维度来看,倾向于从“地方、场所、年岁、时光”等四个时空认知宋韵文化,“东钱湖、慈城、天一阁、城隍庙、月湖、韩岭”等文化场所以及“七夕、仲夏、春节”等传统节日频现;从风貌维度来看,集中从风韵和内容两个层面展现,其中“风格、元素、氛围、内容”是关注焦点;从参与维度来看,用户、行为和感受诠释了“与谁一起参与、怎么参与、参与什么”的宋韵文化认知过程。上述维度,充分反映了短视频用户在关注宋韵文化时对代入式的节庆氛围和风貌环境更易感知。

2.3 基于语义分析看宁波宋韵文化的行为偏好

从语义结构来看,与“宁波”紧密关联的认知概念为景点和行为,与“宋韵”紧密关联的认知概念为场所和态度,与“文化”紧密关联的认知概念为城市和行为。从高频词之间的相互关联来看,“千年—宁波”“宋韵—传承”“亲子—研学”“景点—打卡”“汉服—文化”等形成清晰的两两关系,“宋韵—沉浸式—体验”“宋韵—美好—推荐官”“东钱湖—实景—剧本杀”“宁波—宋朝—文化”等呈现出稳固的认知概念三角,显示出公众对“宁波宋韵文化”体验的行为偏好,尤其体现了于研学、打卡等行为的青睐,对沉浸式等深度体验的追求,以及对寻求“宋韵”等文化身份认同的内在诉求(图1、图2)。

3 宁波宋韵文化的文旅融合路径

基于公众感知,建议从以下七方面探索宁波宋韵文化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

3.1 打造“多元化”的展示空间

公众对宁波宋韵文化的感知紧紧依托于特定时空,宋韵文化的落地展示需要在多元化的城乡空间里展开,如宋韵文化遗产地、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场馆,集市、老街、寺庙、古镇等综合性场所,景区、度假区、酒店等旅游场所等。既要深挖宋韵文化历史古迹,又要用好现有城乡空间场地,形成点、线、面结合的丰富的宋韵文化遗产体验空间。

3.2 营造“传统式”的节庆氛围

对“千年、时光”等高频词的关注,反映出公众对历史传统的向往和好奇,以期通过对“北宋、南宋”等历史年代的感知,来延展有限生命的长度。落在具体的时间节点,则应侧重于“元宵、仲夏、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营造体验氛围,并通过“十二时辰、周末”等来实现他们对宋韵文化连续、无干扰、全景代入式的感知。

3.3 塑造“氛围型”的遗产品牌

全球化浪潮下,年轻一代出于文化“寻根”的精神需求,不断尝试寻求差异、摸索风格、接触传统。“宋韵、国风”在他们的理解下,以改良式的“汉服、古装、花灯、宋宴”等元素出现。宋韵文旅品牌的塑造,必然要满足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风貌想象,在深入挖掘代表性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塑造充满氛围感、体现古往今来“人间烟火”的宋韵文化品牌,使今人与古人产生文化共鸣。

3.4 满足“个性化”的身份认知

时代的认同感对个体来说意义重大,能强化个体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宁波宋韵文化参与的角色包括“孩子、小姐姐、小哥哥”等,职业上有“摄影师、推荐官”等,人群环境以“亲子、家庭、伙伴”为主,与短视频平台的年轻用户主体相吻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具有明显宋韵文化特征的文化角色,如名满天下的宋代“士大夫”、文辞清新豪迈的宋代“词人”、展现宋代世界水准的“船工”等,以满足现代人对个性化身份认同的需求。

3.5 策划“可回忆”的体验活动

“拍照、打卡”等传统文旅体验方式通过短视频形式在文旅行为中再放光彩,游客通过上传打卡视频和照片博得了关注,留下了记忆。宁波宋韵文旅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要深入研究当代人体验传统文化的心理动机和行为偏好,积极探索年轻人青睐的“研学、探店、游园”等活动形式,通过搭建舞台,增加参与式环节,办好面对面、陪伴式、可回忆的宁波宋韵文旅体验活动。

3.6 推广“去中心化”的文化宣传

短视频平台突破了传统的中心化传播方式,采取了去中心化模式,吸引大批用户入驻,为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文旅融合的操作新思路。要积极发挥所有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打通文化传播者和观众、游客的绝对界限,让观众也参与到宁波宋韵文化的互动和传播中来,促成多点之间的广泛交流。

3.7 鼓励“翻拍式”的二次创作

宋韵文化的转化,需要经过再创作。一个热门的短视频,通过“同拍、仿拍、翻拍”等引发二次创作,在被多次模仿重复中,每一次的创作均有着与前一次的不同之处,在模仿的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作品。提供素材和场景,鼓励游客广泛参与,通过短视频、照片翻拍等二次创作,成为宁波宋韵文化传播的共同创造者,为民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4 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对于历史文化遗产,既要严格保护,守护好精神家园,又要活化利用,发挥好现世价值。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制定了“八八战略”的构想,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提出浙江要“建设文化大省”。近年来,浙江省深化落实“八八战略”,结合地方特色,制定了《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宋韵文化研究、遗址保护、数字展示、品牌塑造、文旅融合、文化传播等六大行动。

宁波是宋韵文化的重镇,应当抓住时代的脉搏,适应短视频媒体发展的新语境,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受众的关注焦点和行为偏好为导向,创造性地探索宁波宋韵文化遗产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不断提高保护和利用效率,丰富内容创作数量和质量,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注释

①傅才武.论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9-100.

②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5.

③邓广铭.谈谈有关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6(2):137-144.

④何忠礼.南宋的历史地位与“宋韵”文化[J].浙江社会科学,2022(1):143.

⑤李国文.李国文说宋[M].北京:中华书局,2011:56.

⑥莫意达.千帆聚明州:宋代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J].月读,2020(9):51-55.

⑦胡方.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以广州、泉州、明州、登州为中心[J].管子学刊,2019(2):95-101.

⑧朱爱武.宋代明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3):116-122.

⑨陆敏珍.宋代明州的人口规模及其影响[J].浙江社会科学,2006(2):172.

⑩刘长东.宋代佛教政策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5:349-379.

k李辉.南宋明州楼钥家族与佛教[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3):146-152.

l徐吉军.论宋代文明的成就及历史地位[J].浙江学刊,2022(1):14-21.

m高利华.宋代越地的文化家族:以明州鄞县史氏和越州山阴陆氏为中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6):32-38.

n万玲安,陈碧强.明州四先生对象山学说的传承与开新[J].贵阳学院学报,2015(3):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