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技艺瑰宝。现基于商洛地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规律及特点,探究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并通过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双重传承困境,结合实例提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生群体相结合的传承策略,实现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年群体中的良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传承座谈会上提出,新时代赋予我们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起点上要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作为闻名全国的、拥有“戏剧之乡”“文化绿洲”美称的商洛传承着许多匠心独运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逐渐面临发展困境。为了更好地继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并开展“非遗进校园”等相关活动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大学生将成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力量。
商洛地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概要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商洛市具有众多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传统食品制作、生活用品制作、工具制作等多领域。了解、传承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据统计,商洛地区共包有4项国家级、42项省级、267项市级及多项区县级、乡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占大多数,且均匀分布在各个县区,反映了商洛地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此外,商洛地区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上融合了秦楚特色,如商州木雕工艺、商州剪纸等技艺中都蕴含了秦楚文化元素。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商洛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它们与当地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劳作方式、社会交往和精神追求。在众多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已被收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孝义柿饼制作技艺”“洛源豆腐干制作技艺”等,“洛南草编”技艺入选了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这些项目不仅是当地人民的娱乐方式,也是其传承文化、维系社区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充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共同构成了商洛地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风貌。
推动“手工艺类非遗进校园”的价值意义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积淀,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们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世代传承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然而,科技发展和社会转型导致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传统技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新时代文化继承者与国家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与古老艺术形式相遇,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触动与成长的历程。通过亲手制作、亲身体验推动“非遗进校园”,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手工艺,对于培养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拓展教育资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非遗进校园”及相关展览、讲座、工作坊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帮助更多大学生接触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深入了解其所蕴含的文化技艺,进而推动大学生提升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TdqWJwbz6sQY1WD1zmm4Kw==信。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使其成为大学生关注和学习的焦点。大学生将以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基于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认识,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唤醒文化自觉意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需求也会带动大学生认识到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在价值挖掘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助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审美水平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种类繁多、雅俗共赏的特征,既能以物质形态存在,又能以精神形态存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物质审美形态、行为审美形态和精神审美形态。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无法被人们直观地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时尚追求、美学信念等深层次特质,都有待进一步发掘。商洛市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蕴含着大量的美,洛南粮字、郭氏沥书、郭氏沙书等更是其中的代表。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传承与弘扬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可以让大学生拥有多种审美体验,在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拓展深化的同时与非遗之间形成审美共鸣。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突破能力
人类社会要想持续不断发展,就必须勇于创新。在此进程中,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等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与灵感。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信息,大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启示和灵感。无论是审美观念、价值观念,还是制作工艺、材料选择,都可以为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保护好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为了满足我们认识历史的需要,更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独特技艺和复杂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特别是在大学生中,学习和掌握这些传统工艺,不仅有助于培养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更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当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科技元素,融合跨学科知识,将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或者将不同传统工艺进行融合创新,其创新能力和创业潜力将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提升。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创新,不仅能够为传统手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更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文化自觉的不断增强,曾经“藏在深闺无人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迎来了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还面临着重重困难。通过实地调研与走访排查,商洛地区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面临以下两个困境。
手工技艺自身因素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往往依赖传统的师徒传承、家族传承模式,但这种方式因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和教材支持,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商州打铁技艺是一种传统的锻造工艺,手工打造一把菜刀需要经过三十多次淬火,十几道工序,耗时两天才能完成。在正式独自锻造之前,传承人至少要花费两到三年时间跟随师父学习锻炼技巧。由此可见,高耗材、高耗时、高工作量的特点对商州打铁技艺的传承造成不小的影响。除此之外,不少传统手工技艺还因原料缺乏、技艺不完善等原因面临失传风险。
同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环境的演变。大规模流水式产品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占据了市场,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价格便宜、生产快速和标准化的产品,而非价格高、耗时长的手工艺品。这导致传统手工艺品的市场份额逐步减少,生存环境更加严峻。传统的手工技艺缺乏创新与市场适应性,因未能与时俱进,在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方面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营销策略,使得大众对产品的认知度不高,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传承人才缺失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传统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方式受到冲击,不再适应新的社会需求。青年群体纷纷选择系统地学习专业知识,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在此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知识储备和相关实践体验,导致其无法全面、深入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内涵和价值,进而降低了学习兴趣和传承意愿,致使传承链条出现断裂。加之在现代社会中,各种新兴文化形式层出不穷,而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显得较为传统和保守。因此,一些大学生不会主动去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不具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责任感,也就无法充分认识到自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角色和责任。传承方式的局限性、资源的有限性、人才的稀缺使得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举步维艰。
大学生促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具体表现
解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相关文件,可以明确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时代新要求,即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必须直面挑战,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放到现代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大学生群体,针对新问题、新需求去实践,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变革之路。
扩大宣传,助力地域经济增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应全面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展开,以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丹凤传统葡萄酒为例,通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商洛地方文化旅游部门、文化基地等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制订适合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计划。
丹凤县现已形成商山红、安森曼、东凤等酿酒产业集群及完整产业链。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学生可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教育培训讲解,为游客介绍关于葡萄生长环境以及葡萄酒的历史、制造企业等内容。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与商洛文化基地等旅游开发部门通过报纸、广播、杂志、电视以及网络平台,积极宣传扩大其影响力。还可以参与组织和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让游客直观地接触葡萄酒的制作,助推葡萄酒产业成为丹凤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
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顺利开展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体现在技术、人才和设备三个方面。高校能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科技支撑。同时,高校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优秀学生,其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研究的宝贵人才资源。不断推行“非遗进校园”活动,以集中培训为主,自主学习及实践为辅,营造良好氛围,以满足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游客的审美需求。
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传承技艺选修课等方式能够让大学生全面了解商洛地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技艺特点、制作方法、文化内涵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将如洛南草编制作技艺、逢灯结绳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搬进校园,邀请传承人在校内搭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为学生传授技艺、分享经验并提供学习实践空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便学生进行项目的创作与研究。还可以开展“走出去”系列实践活动,带领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社会实践,创新调查研究方式,采用志愿服务等形式,通过实地调研,逐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化发展
1.线上互动
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便捷性的特点。20世纪,麦克卢汉提出了“冷媒介与热媒介”思想理论,在新媒体出现后,视频、音频、直播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直观的信息。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通过搭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网站和在线数字基地,为传承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对传承发展商州皮影戏等制作类技艺尤为重要。前期通过线上互动活动,如在线问答、投票、竞赛等,增加对商州皮影戏的了解和兴趣,同时收集平台用户的反馈和建议,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还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创建官方账号,定期发布相关内容,包括皮影历史介绍、制作过程、演出活动信息等,并邀请手艺人进行直播教学,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传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2.线下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模式不断深化,利用网络空间为实体经济赋能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然要求。《非遗里的中国》《传承》等节目频频“出圈”,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秀演、沉浸体验、还原绝技等方式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应用,利用活态传承方式讲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匠心故事,为创新传承方式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建立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班,让传承人和大学生以“创新秀演+实地体验”的全新方式进行实景演出。例如,打铁花技艺可以在特定节日进行线上线下展示,通过师傅传授、学生体验、路人参演等环节将传统技艺和现代生活相联结,使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化、可触化、可感化,为观众体验传统技艺提供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明的载体,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生动见证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随着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发展困境的显现,不断推进大学生群体与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在高校建设体系中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利用新生代力量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与活态传承,定能让从时间深处走来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其当代价值,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商洛学院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大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路径研究——以商洛地区为例(编号:23SWK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