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长河中被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独特的气质,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之源。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非遗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许多依附口口相传的非遗正在消逝。作为知识搜集、智慧传播的重要阵地,参与非遗保护是高校图书馆应尽的职责。现对开封高校学生的非遗认知进行调查,剖析目前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非遗指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不可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非遗具有突出代表性,以声音和技艺为表现手法,通过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承,是民族特性和审美习惯的“活化石”。作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非遗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更有利于为国家发展注入活力,为文化自信自强增添持续力。2015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明确提出,“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2],明确了高校图书馆在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中的使命。高校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参与本地非遗保护工作,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让学生提升认知度并重视非遗传承工作,为非遗保驾护航。
开封非遗保护的发展现状
开封,又称汴梁,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我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开封拥有丰厚的非遗资源。开封市以中原经济区崛起推动文化建设、郑汴城市一体化发展为契机,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投入人力物力对非遗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普查和深入挖掘,现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保护体系。当前,开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0个。开封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详见表1、表2,省市级不再列举。
虽然取得一定成果,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开封非遗保护存在的欠缺。一是后继乏人。非遗项目不易学、更难于精,需要传承人具有一定的能力和天赋。入门后想要精通,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不断学习。当前,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在非遗项目学习上耗费时间。而非遗项目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非遗项目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个人生计,这也使得非遗项目难以吸引年轻人。随着传承人离世,其掌握的非遗技艺便随之消失,无后备人才已成为非遗保护的重大难题。二是经费不足,缺乏重视。非遗项目的普查、申报和保护需要的经费不是小数目。目前,我国已累计投入国家非遗保护资金近百亿元,但面对众多非遗项目,经费依然有所欠缺。对非遗项目下发的保护经费以及给相应传承人一定的生活补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非遗项目的保护需求。此外,一些部门和群众对非遗的抢救、保护、申报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保护等一系列因素,也阻碍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
高校学生非遗认知现状调查
调查对象及调查内容
开封市主要有河南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大学、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等多所高校,以上述前三所高校部分学生为代表开展非遗认知调查,随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47份,回收率为82%,调查对象男女比例近3∶1,年级分布从大一到硕士研究生都包含在内。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填表人信息、获取非遗知识途径、非遗基本常识认知度、对国家和本地非遗认知度以及对非遗保护态度和发展前景。
高校学生非遗认知调查结果
1.获取非遗资源途径
问卷结果显示,学生获取非遗资源相关信息的途径主要包括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图书馆非遗书籍、报纸杂志以及学校宣传活动等,其中选网络媒体的人数最多,达到90%以上,选择报刊的人数最少,不足15%。通过交谈,学生们反映网络信息时代下,校园WiFi全覆盖,因此,通过手机获取各种知识十分便利;非遗书籍作为一种课余消遣读本,很多学生表示愿意阅读,而传统的报纸杂志几乎淡出了学生们的视野。
2.非遗基本常识认知度总体较低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部问卷中,只有31%的学生回答正确,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不知道”,还有近2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答案;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不知道我国非遗标志为何物,对非遗认知较为全面的仅占极少数。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学生们对非遗整体并不熟知,部分被调查的学生反映这跟学习生活中获取非遗相关信息的渠道受限相关。
3.国家和地方非遗名录认知情况
调查显示,学生们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戏曲、剪纸、中医等比较熟知,选择的人数较多,占比达到一半以上;但是像春节、中秋节、花儿(莲花山花儿会)选的人就很少,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听说过花儿,不知道它是一种大型民间歌会,作为“西北的百科全书”,早在2006年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春节、中秋节学生们都很熟悉,之所以选择的也不多,是因为学生不认为其是非遗项目。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国家级非遗概念和项目了解甚少,对其认识程度普遍较低。
开封本地高校学生对活跃在生活中的豫剧、皮影戏、少林功夫、打铁花等省级非遗项目认知度较高,受影视作品影响最多的是豫剧,其次是少林功夫。在对开封的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认知调查中,高校学生最熟悉的是朱仙镇木版年画和汴绣工艺,70%的人都能选择正确;较为熟悉的有大相国寺梵乐、开封盘鼓,被选率达到50%左右;最陌生的是二夹弦,选择率不到10%。还有一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作为汉族传统民间工艺品的开封风筝和开封第一楼小笼灌汤包子早已入选了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高校学生对非遗保护态度及发展前景
学生们表示,在校期间更关注自己的学业,虽然没有强烈意愿主动学习非遗知识,但对非遗保护也秉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愿意加入本地非遗保护工作。有近80%的学生认为地方政府有必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加强非遗保护,利用非遗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他们认为,非遗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们认知不足、保护意识弱。另外,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跟不上保护工作的需要,以及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也是很大的问题[3]。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非遗保护存在问题
理论多实践少,缺乏资金支持
随着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提高,有更多学者加入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地方非遗保护的研讨队伍,在知网以“高校图书馆”和“非遗”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相关内容有上百篇之多。这些文章提出了很多理论方案,而现实中真正有能力把非遗保护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推进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高校图书馆整体对非遗保护的重视不够,对自身参与非遗保护的责任认识不到位,加上每年递增的购书量、数字资源建设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很难再拿出来专项资金扶持非遗保护的开展。
馆际合作不足,资源整合较差
作为获取校外文献资源的重要途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的概念早已提出并推广,然而,真正能做的高校图书馆却不多。很多高校图书馆特色非遗资源只针对本校师生开放,馆际间无权互访,合作十分有限。资源整合壁垒无法打破,造成个别非遗馆藏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
缺少第一手资料,权威性不足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录中,传承人平均年龄为63.29岁,其中80岁以上的占9.8%,他们没有途径更没有精力主动跟高校图书馆开展合作交流;而高校图书馆没有很强烈意愿去探访非遗传承人并深入挖掘第一手资料,被动参与致使馆内非遗资料不完整、权威性不足。
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具体策略
非遗以人为本,注重技艺和知识传承,是教学、科研、生产活动的重要情报资源。高校图书馆作为地方性信息阵地,其社会性、公共性、学术性、教育性、服务性等属性有利于非遗传播。高校图书馆充当非遗“护航者”,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明确保护方向,构建地方特色文献库
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要根据自身能力和学校教科研方向综合考虑,对跟高校专业相关的个别本地特色非遗项目进行特殊照顾,突出保护重点,明确保护方向。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图书馆尽量多购置具有本地特色和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馆藏特点,构建地方特色文献库。例如,郑州大学图书馆建有河南名人手稿数据库,以凸显“启封中原文化,探索河南奥秘”这一河南文献中心的特色,为高校立足本地服务社会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4]。
加强专业人才机构建设,开展科学研究
高校图书馆要做好非遗保护,就要建立健全非遗保护专业队伍,发掘自身人才资源,通过开展传承、培训、调研等活动,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备一定历史文化素养、了解民风民俗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负责非遗收集工作;聘请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讲学,开展非遗保护培训班,为社会培训非遗保护专业骨干,以及为非遗保护提供专业咨询和指导。
高校图书馆还应联合馆内外和校内外的教学科研力量成立非遗专业研究机构,为非遗保驾护航。如郑州大学图书馆设有“河南文献阅览室”“周易与古代文献研究所”等,促进了当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非遗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是保护非遗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在宣传非遗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可采取以下措施。建立非遗档案阅览室,专门存放所有采集的原始资料,及时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并加以开发利用,供读者阅览、研究。加大校内宣传力度,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开展讲座、举办非遗展览等方式,为学生搭建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的平台。将非遗保护作为图书馆的日常工作坚持开展,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度,加强对传统文化自觉保护的意识。
主动参与非遗普查,与传承人加强交流
高校图书馆要踊跃加入非遗普查队伍,配合本地相关部门全面摸底排查非遗资源的区域分布、生存空间、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台普查优化工作原则,统一部署、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非遗认定和登记工作。在普查过程中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的交流,准确掌握非遗项目的第一手资料,保证其全面性、准确性和权威性。例如,河南大学曾利用暑期组织“非遗调查队”,奔赴省内非遗第一现场,对流传了千百年,却在今天濒临灭绝的民间曲艺、舞蹈、手艺等进行记录、调查,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可靠依据。
构建平台,合作共赢
应在高校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和社会机构之间构建互动平台,定期就非遗保护相关话题开展经验交流,积极学习借鉴对方在非遗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加以运用,不断完善本单位非遗保护体系。通过互动平台,可以在各自非遗保护任务中找到共同目标,以合资和技术共享形式展开合作,避免资源重复建设,提升各单位非遗保护工作效率。
非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5]。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体现了其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基本社会职能,通过非遗保护,可以收集到大量与非遗相关的记录和资料,除了采取文字记载的方式以外,还有照片、录音、录像等最新的声像记录方式[6]。这些载体内容丰富、形式各样,通过深度挖掘能够提高馆藏资源内容的丰富性,使其成为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图书馆还担负着对公众,尤其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文化宣传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以增进其对传统文化、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培养高校学生对非遗的保护意识。
参与抢救、保护这些日渐消亡的文化遗产,高校图书馆责无旁贷,要不断健全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挽救和保存地方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非遗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1]杨璐源.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2(09):140-141.
[2]燕今伟,朱强.《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述要[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6,34(02):9-13.
[3]曹玲,张丽.高校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176-177.
[4]席会芬.高校图书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31(03):159-162.
[5]李宁路,付志伟.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研究——以吉首大学图书馆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30):134-137.
[6]郑晓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