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旨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深入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首先,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情况。其次,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如保护意识薄弱、保护与传承工作缺乏系统性等。最后,提出具体的保护与传承对策,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构建现代文明体系不可或缺的资源。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探寻其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情况
保护与传承环境改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传统村落和社区逐渐消失或被改造,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和依托空间。这导致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和仪式无法在原有环境中得到完整呈现和传承,其文化内涵和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让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使得年轻一代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他们往往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潮流,对于需要长期学习和体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往往缺乏兴趣和耐心。此外,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机制的不完善加剧了保护与传承环境的变化。当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与传承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教育体系和有效的传承机制。许多传统技艺和民间文化由于缺乏传承人和接班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传承人不断减少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老一辈传承人因年龄、身体等原因逐渐退出传承舞台,而年轻一代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愿意或无法承担起传承的责任。此外,一些传统技艺和职业因为缺乏市场需求和经济价值而逐渐衰落,这也导致一些传承人流失。年轻人往往倾向于从事更具经济效益的职业,忽略了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的学习周期长、难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短平快的职业道路,对于需要长时间投入学习的传统技艺缺乏兴趣和耐心,使得许多独特的技艺和知识将面临失传风险,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堪忧。
受到全球文化冲击
一方面,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机遇。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全球化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和渗透,一些年轻人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追捧,而对于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这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此外,全球化进程中的商业化倾向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一些商家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导致其文化内涵和价值被扭曲和破坏。这种现象在一些旅游热点地区尤为突出,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和仪式被包装成商业表演,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社会各界保护意识薄弱
1.政府层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主要体现在政策制订、资金投入和宣传推广等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政策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导致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同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难以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2.社会公众缺乏了解和认识
目前,社会公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普遍较低。许多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缺乏认识,甚至将其视为过时、落后的文化形式。这种了解和认识的缺乏,导致社会公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3.媒体宣传不足
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媒体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报道和宣传相对较少,难以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深入开展。
保护与传承工作缺少系统性
1.缺乏完善的保护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方面。然而,目前的保护体系尚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和短板。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政策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得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此外,资金支持的不足也限制了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2.保护与传承工作碎片化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整合,往往存在工作碎片化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缺乏协调和配合,难以形成合力。同时,一些项目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导致保护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
传统文化商业价值低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更加倾向于追求时尚、新潮的文化产品。相比之下,传统文化的商业价值显得相对较低,难以吸引足够的商业投资,无疑增加了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难度。首先,传统文化的元素和形式,如传统工艺、民间表演等,往往与现代审美和消费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导致其在市场上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市场分析和营销策略,传统文化在商业推广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品牌效应和竞争优势。其次,许多传统文化项目在商业化过程中,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和复制,缺乏深入的文化挖掘和艺术创新。这种缺乏深度和创意的开发模式,使得传统文化产品难以在市场上形成独特的吸引力,从而限制了其商业价值的提升。最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由于其商业价值低,许多传承人和保护者难以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导致其难以维持生计和继续从事保护与传承工作。这不仅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也削弱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力。
法律法规不完善
首先,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范围界定不够明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申报和保护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往往导致一些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被忽视或遗漏。这不仅使得这些项目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困境,也影响了整个传统文化保护体系的完整性。其次,法律法规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执行力度不足。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监管不到位、执法不严等原因,这些法律法规往往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如非法盗用、滥用传统文化元素等,仍然屡禁不止,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严重威胁。此外,目前,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导致许多传承人和保护者缺乏足够的动力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许多传统文化项目难以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进一步加剧了其保护与传承的困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
强化社会各界保护意识
强化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仅是传承人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使命。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良好氛围。教育方面,学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应组织各类传统文化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其保护意识。宣传方面,媒体应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报道优秀传承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此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开展线上宣传和推广活动,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培训方面,应加强对传承人和保护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保护能力。可以组织专业的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资深传承人分享经验、传授技艺,为传承人和保护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此外,还应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企业可以通过资助项目、赞助活动等方式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可以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和教育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政府完善保护制度
首先,政府应建立健全认定机制,对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认定和保护,确保其得到妥善的传承与发展。同时,还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调查和整理工作,建立完整的传统文化数据库,为传承人和研究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信息。其次,要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制订优惠政策等方式,为传统文化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保障。同时,还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最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保障。通过制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规范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为和方式。同时,还应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维护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和尊严。
在完善保护制度的同时,政府还应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通过鼓励创新、扶持文化产业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政府可以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支持传统文化项目的开发和创新。同时,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等活动,为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交流提供平台。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加国际会议、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不仅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还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发掘传统文化商业潜力
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商业资源。因此,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商业潜力,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结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可以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如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文化饰品等。这些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够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和景点。通过展示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积极打造传统文化的知名品牌,通过广告宣传、媒体报道、网络传播等渠道,提升传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国际文化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发展。
通过发掘传统文化的商业潜力,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投入到保护与传承工作中,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应制订完善的传统文化保护名录制度,将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保护名录,实行分级保护和管理。同时,加强对保护名录的动态管理和更新,确保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能够与时俱进。加强对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明确传统文化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权益归属,防止传统文化的非法盗用和滥用。对于侵犯传统文化知识产权的行为,应依法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建立健全传承人认定、培养和扶持机制,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和技术支持。同时,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传承能力。对于在传承工作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传承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加大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监管机制,确保相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和纠正,维护传统文化的合法权益和尊严。
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同时,法律法规的完善也能够引导社会各界更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培养传承人才
制订完善的传承人认定标准和程序,对具有杰出贡献的个体或团体进行认定,并给予相应的荣誉和奖励,不仅能激励传承人的积极性,还能提升非遗项目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针对不同非遗项目,制订个性化的传承人培养计划。这些计划应包括技艺传承、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全面提升传承人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建立传承人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传承人担任导师,为年轻传承人提供指导和支持。将非遗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非遗兴趣和素养。可以在学校开设非遗课程,组织非遗讲座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此外,还可以建立非遗专业学院或研究中心,为培养高端非遗传承人才提供有力支撑。给予传承人必要的经济支持,可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非遗传承工作。可以通过设立非遗传承基金、提供项目资助等方式,为传承人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还可以探索建立传承人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鼓励传承人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时代感和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这样可以激发传承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深入探讨,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全球化大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未来,期待更多的学者和实践者加入这一伟大事业,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定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书院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B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