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引领中国电影市场

2024-07-31 00:00:00郭宇昂张丹丹杨钰洁张云潇
文化产业 2024年22期

摘要:在现代社会,电影不仅是艺术表现的载体,更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消费社会的到来,电影市场的细分成为必然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现立足文化导向,对中国电影市场进行深入剖析,并从注重电影产品的文化创新、培育多元化电影市场格局以及协同发展电影产业链等三个维度阐述文化导向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产业发展路径,以期为电影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具有强烈的文化属性。不同类型的电影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满足观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在电影的消费过程中,观众的文化特征将对其消费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影市场细分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电影产品和消费者的文化特征。从电影产品的文化属性出发,结合消费者的文化特征,对市场进行合理划分,将有助于电影制片方、发行方和院线等环节的企业,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动态,制订有效的营销策略,从而提高电影作品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基本情况和总体特征进行深入剖析,通过不同类型电影产品(包括国产电影、进口电影)的市场表现,揭示不同文化内容对消费者吸引力的差异,并依据文化倾向将消费者划分为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大群体。在此基础上,从多个维度阐述文化导向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产业发展路径,从而契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彰显文化自信,以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电影市场的宏观分析

电影市场的基本情况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总票房达到549.15亿元,同比增长83%。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增长空间。

从电影类型来看,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涵盖了20多个类型,包括喜剧、动作、爱情、科幻、悬疑等。其中,喜剧、动作和爱情电影占据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成为电影市场的三大主力类型。此外,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多样化,科幻、悬疑等类型电影的市场份额也在逐渐扩大。

在电影院线方面,2023年国内电影放映场次约1.29亿场,创历史新高;中国内地电影市场银幕数升至8.6万块,继续位居全球第一。同时,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线上购票平台和线下实体影院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票体验。

电影市场的总体特征

1.消费升级驱动下的市场需求增长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升级趋势愈发显著,重塑了电影市场的面貌。当今观众已不满足于电影的浅层娱乐功能,转而追求富含文化底蕴和情感深度的“精神食粮”。这种从“娱乐至上”到“品质为先”的需求转变,为电影市场注入了强劲活力,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着多样化、高质量电影作品的不断涌现。这也标志着中国电影业正步入一个既广且深的黄金发展期。

2.文化多元化下的电影类型丰富

全球化不仅加速了经济一体化进程,还深刻影响了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其中,中国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交融尤为显著。这一趋势下,中国社会的审美变得日益开放和多元,观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从单一走向多样。为了适应并引领这一变化,中国电影产业积极求变,不仅在内容上深耕细作,探索本土文化与国际视野的有机结合,也在类型上不断拓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一繁荣景象,标志着中国电影正从“大”向“强”,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展现出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新风貌。

3.技术创新推动市场变革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涌现出新技术,如3D、IMAX、VR等。这种技术驱动的变革,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也促使电影产业链各环节加速转型升级。制片方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与内容创意的融合,探索新技术带来的叙事可能性;发行渠道因技术发展,构建多元化放映平台,满足不同场景下的观影需求;影院则通过升级硬件设施,提供更高端的观影环境,以差异化的观影体验吸引观众。换言之,技术革新带来的新竞争格局,迫使电影产业参与者不断寻求创新与合作,共同推动产业升级,为整个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不同文化类型电影产品的消费情况

1.国产电影的市场表现

在国产电影中,以中式喜剧、动作和爱情电影为主流。这些电影凭借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深受观众喜爱。例如,2023年票房冠军《满江红》就是一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悬疑电影,其票房达到了45.44亿元。此外,国产动画电影也逐渐崛起,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作品,凭借精美的画面和富有内涵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关注。

2.进口电影的市场表现

在进口电影中,以好莱坞大片为主导。这些电影凭借先进的制作技术、庞大的阵容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吸引了大量观众。例如,2019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全球票房突破27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此外,进口动画片、欧洲电影等也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3.文艺电影的市场表现

文艺电影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但其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这类电影注重艺术表达,讲述的人物和故事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文艺电影逐渐受到关注。例如,2017年上映的《芳华》在中国市场取得了14.23亿元的票房成绩,成为近年来文艺电影市场的佳作。

中国电影消费者群体的文化细分

主流文化消费者群体

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主流文化消费者群体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一群体通常更倾向于支持和观看符合中国主流价值观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电影。他们认为电影不仅是娱乐的方式,也是传递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平台。这类消费者群体往往年龄跨度较大,性别比例均衡,学历水平较高,且对电影中的道德教育、历史传承、艺术表现等方面有着较高的期待。在电影选择上,主流文化消费者群体倾向于观看那些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现实的作品。这类电影不仅能够满足主流文化消费者群体对文化的需求,还能够引发主流文化消费者群体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总体而言,主流文化消费者群体的观影频率明显高于其他群体。在电影类型上,主流文化消费者群体偏好于动画、历史、科幻等题材,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流浪地球》等影片,均获得了极高的票房成绩。

精英文化消费者群体

精英文化消费者群体是指那些具有较高教育背景、收入水平以及审美品位的人群。精英文化消费者群体对于电影有着更为深入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倾向于关注那些具有艺术价值、创新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由于精英文化消费者群体的意见往往能够通过其社交网络和公众影响力得到放大,因此,这一群体的偏好与评价在电影市场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精英文化消费者群体在电影市场的占比相对较少,但精英文化消费者群体的观影频次和单次观影消费均高于其他群体。在电影类型上,精英文化消费者群体偏好于艺术、剧情等题材,如《芳华》《我不是药神》等影片,均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和票房成绩。

大众文化消费者群体

大众文化消费者群体是指以追求娱乐、消遣和共鸣为主的普罗大众。大众文化消费者群体对于电影的需求较为简单,主要是为了娱乐消遣,对于电影的审美取向没有过于苛刻的要求。其对于影片的选择也往往基于明星效应、热门话题或是社交圈子的推荐,较少关注影片的深层含义、创新手法或技术细节。这一群体在电影市场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但大众文化消费者群体的观影频次和单次观影消费相对较低。

大众文化消费者群体在电影市场的占比与精英文化消费者群体大致持平,在电影类型上,大众文化消费者群体偏好于喜剧、动作、爱情等题材,如《年会不能停!》《龙马精神》等影片,均获得了较佳的票房成绩。

文化导向下的中国电影市场产业发展路径

注重电影产品的文化创新

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产业发展路径中,文化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不仅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需求,更是适应全球化语境下的市场发展趋势。电影产业改革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挑战。在此背景下,加强电影产品的文化创新,正成为引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金钥匙。

首先,在电影产品创作中,文化创新主要体现在深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影视作品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现代叙事手法和电影语言,对传统故事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例如,将古典文学作品、历史典故和传统节日等转化为电影题材,以新颖的视角诠释故事内容,既能够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能够传递时代精神和正能量。

其次,电影的文化创新还体现在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与独特表达。当代中国电影需关注社会热点,反映时代风貌,以电影的方式记录和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导演和编剧应致力于挖掘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电影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还能激发观众的共鸣与反思。

在技术层面,中国电影也应积极拥抱科技革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电影文化的创新。例如,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科技的应用,为电影创作和观影体验带来了新的可能性。电影制作可以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创造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拓展电影的视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此外,数字电影的普及和网络电影的兴起,也为电影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

总之,注重电影产品的文化创新,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不仅需要电影从业者的共同努力,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引导。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电影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激发电影产业的文化创新活力,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培育多元化电影市场格局

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宏伟蓝图中,产业发展的路径愈发显现出文化导向的核心地位。电影不仅仅是商业产品的堆砌,更是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使命。因而,培育一个多元化、健康发展的电影市场格局,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

电影市场的细分是培育多元化市场格局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电影市场正从传统的单一市场向细分化市场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电影创作者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和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以实现电影市场的全面拓展。例如,针对年轻人市场的青春爱情片、针对中年观众的家庭伦理片、针对儿童市场的动画片等,都是电影市场细分化的体现。

电影市场的多元化还体现在产品类型的丰富多样。当前,中国电影市场在商业大片、艺术电影等多个领域均显示了巨大潜力。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优势,就要推动各种类型的电影共同发展。商业大片应继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同时追求高水平的票房收益;艺术电影则应得到更多的放映机会和宣传推广,以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文化需求。而多元化电影市场格局的构建需在政策引导下,加强顶层设计,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政府调控为辅助的良性循环。政府部门需对电影产业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如优化电影审查制度、鼓励创新和差异化的电影创作、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以及建立健全的电影市场统计与分析体系,为产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电影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电影市场的持续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供应和观众基础。

协同发展电影产业链

协同发展战略在我国电影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化导向下,通过协同发展电影产业链,能够推动电影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电影产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首先,电影创作与制作环节的协同。在文化导向下,中国电影创作更加注重原创性和独特性,电影制作环节也在不断优化。为实现电影创作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电影制作方需与编剧、导演、演员等创作人员紧密合作,建立信息合作矩阵,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打造高品质的电影作品。此外,电影制作环节还需与影视基地、拍摄场地等基础设施紧密相连,以提高电影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电影发行与放映环节的协同。电影发行环节在协同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作用,发行方需与制片方、院线、影院等紧密合作,共同推广电影作品。为实现电影市场的广泛覆盖,发行方需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社交媒体等,拓宽电影宣传和销售的渠道。同时,放映环节也需要与影院、在线购票平台等紧密协作,为观众提供便捷、舒适的观影体验。

再次,电影衍生品开发与营销环节的协同。电影衍生品是电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发展策略要求电影制作方、发行方与衍生品开发企业紧密合作,共同挖掘电影作品的商业价值。通过开发电影周边产品、游戏、动漫等衍生品,实现电影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提高电影作品的附加值。此外,电影营销环节也需要与广告、公关、线上线下活动等紧密结合,提升电影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电影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也是重要内容。电影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互联网产业等密切相关,协同发展策略要求这些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例如,电影作品可以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开发电影主题公园、电影小镇等旅游项目;电影产业也可以与互联网产业合作,发展网络电影、短视频等新兴业务形态,拓展电影市场的边界。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了以本土文化为核心,多元文化并融的发展态势。此种文化多元性不仅丰富了电影市场的产品线,也为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一方面,中国电影人要深耕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优质的内容与形式,满足广大观众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另一方面,也要拥抱世界优秀文化,借鉴国际电影产业的先进经验,提升中国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展望未来,相信在文化导向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将在政策扶持、产业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迎来新的辉煌。

新文科背景下《电影与营销》全校任选课课程教学模式与创新研究(编号:23JG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