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和重构

2024-07-31 00:00:00万晶晶
文化产业 2024年22期

以基于新媒体融合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和重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和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实地调研,探讨新媒体融合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和重构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发现,新媒体融合可以促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和重构,提升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吸引力。同时,新媒体融合还可打破时空限制,拓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边界,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动。但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传承和重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数字鸿沟、信息不对称等。因此,为了实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和重构,需要社会组织和个体共同努力,积极推动新媒体融合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并加强相关的政策支持。对于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和重构、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面临着空间传承和重构的挑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逐渐被忽视,导致乡村文化断裂。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多以庙宇、祈福场所等形式存在,是人们进行交流、娱乐的主要场所,这些空间承载着乡村社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符号,是乡村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但由于乡村经济转型和年轻人外出打工,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使用率逐渐下降,导致其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因此,基于新媒体融合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和重构研究应运而生,新媒体的兴起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和重构提供了全新的途径。通过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新媒体技术,能实现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促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之间的对话,推动城乡文化实现融合发展。

在研究中,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深入挖掘乡村公dVxUGLX077Ccgo6uWYi8JQ==共文化空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了解其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要分析新媒体融合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和重构的影响,探讨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最后,要研究新媒体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中的应用模式,探索可行的方法。基于新媒体融合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和重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通过研究,可以促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提升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并推动城乡文化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基于新媒体融合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和重构的研究,为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新媒体融合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和重构中的作用

丰富乡土文化传播形式,强化文化主体身份认同

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其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村民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而新媒体的融合应用,进一步丰富了乡土文化的传播形式,有效加强了文化主体身份认同。传统乡土文化一般通过口头传承、实物展示等方式进行,传播渠道有限,而新媒体的出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乡土文化通过立体形式展示在大众面前。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村民能随时分享自身乡土文化经验;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乡村文化活动实时传送到世界各地,吸引更多人参与。同时,乡土文化作为村民的精神家园,是其文化根基和自我认同的象征,但在现代化进程中,村民身份认同感时常受到各种因素冲击。而通过应用新媒体,能完美呈现乡土文化的特殊魅力,增强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且新媒体平台上增设个性化定制功能,使村民能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拥有较高的话语权,从而提升其文化主体地位。

有利于乡土文化空间保存,促进传统文化空间串行

一方面,新媒体为乡土文化空间保存提供了新的途径。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受到地域、时间等因素限制,很难将乡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而通过新媒体融合,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将乡土文化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与传播。乡村故事、传统手艺、民俗活动等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传递给世界各地的人们,使他们更加关注乡村文化。另一方面,新媒体融合促进传统文化空间的串行。传统文化传承过于依赖于口头传承和亲身体验,但随着时代发展,这种传承方式面临困境。而新媒体融合使传统文化以数字化形式进行记录和传播,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平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能和其他地方的文化空间进行对接,不仅能促进传统文化传承,还能有效激发文化创新。

避免文化空间建设同一化,解决文化主体交流限制

一方面,新媒体融合能避免文化空间建设同一化。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往往面临同质化、单一化的问题,由于受到地域限制,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的传统文化局限于某个特定地区,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而通过应用新媒体能有效打破时空限制,让文化信息自由流动。通过社交媒体、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平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能和外界进行相互交流,吸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促进文化多样性。同时,新媒体能促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和城市文化空间进行对接,实现城乡文化的互动交流,避免文化空间建设出现同质化问题。另一方面,新媒体融合能解决文化主体交流限制。传统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因地理位置偏远、信息传播不畅等原因,很难和其他地区进行有效交流,而新媒体打破了时空限制,为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村民能和城市居民、外地游客等进行直接交流,分享自身文化传统和生活经验。同时,新媒体还能提供多样化交流方式,如在线直播、虚拟社区等,使文化主体之间的交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能加强文化主体之间的联系,还能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和重构。

新媒体融合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和重构策略

培育村民主体意识,激发文化自觉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与重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培育村民的文化主体意识,激发其文化自觉性,成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与重构的重要策略。首先,培育村民的文化主体意识。村民要认识到自己生活的乡村有着悠久历史,要具备较强的文化认同,通过组织村民参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的庆祝、村史讲座等,增强其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形成文化主体意识(如图1所示)。其次,激发文化自觉性。只有当村民认识到自己是乡村文化传承的主体,才能主动参与文化传承工作,而新媒体技术为村民提供各种参与渠道,如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加深其对乡村文化的理解,形成完整的文化共同体。同时,通过组织文化传承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指导,激发村民对文化传承的热情,使其成为乡村文化传承的积极参与者。最后,进一步挖掘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传统技艺,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相关人员要通过组织传统技艺展示活动、建立乡土文化馆等方式,将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展现给村民,激发大家对乡村文化的保护意识。

维护传统文化记忆场,适当拓展当代文化需求

维护传统文化的记忆场非常重要,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承载着乡村历史、乡土记忆、乡民情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相关人员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通过建设乡村博物馆、文化馆等设施,保存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物质遗产;要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戏曲表演、传统手工艺展示等,激发乡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保护和监管,确保其完整性。同时,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形式,更注重多样性。因此,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要与新媒体相结合,创造出符合当代需求的文化产品,如开设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提供在线阅读和学习资源;推广乡村文化IP,开发手机游戏、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吸引年轻人参与;组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进行文化互动,促进文化共享。此外,社会组织和村民应共同努力,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社会组织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村民要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创造力,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和重构贡献力量。例如,在巢湖市三瓜公社中的冬瓜村以农耕文化为品牌,打造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民俗村,再现手工艺作坊以及制作场景,展示和传承民间乡村的手工艺,复原以往乡村生活和劳作景象,让人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朴素的乡土气息,唤起珍贵的历史记忆。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与重构较为迫切,如何利用新媒体融合,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与重构的重要手段,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但由于乡村地区网络覆盖率相对较低,网络速度较慢,导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播交流受限。因此,相关部门要增加网络投入力度,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为乡村公共文化传承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实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与重构的重要举措。在新媒体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图书馆、博物馆等场所,而是更加注重多样化的需求,相关人员要积极引入新媒体技术,提供更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例如,建设数字图书馆,为村民提供在线阅读和学习资源;利用移动应用程序开展文化活动,让村民享受各种文化“盛宴”。此外,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宣传推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因地处偏远、宣传力度不足等因素,被大众忽视。相关人员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吸引其他领域人员参与乡村公共文化的传承发展。

融合线上线下体验,焕发原生文化活力

在以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运行过程中,通常利用线下传统方式开展文化活动,但是这种方式受到地域、资源等因素限制,很难实现规模化传播。而新媒体兴起给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新媒体能有效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进一步提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通过建设乡村文化网络平台,将乡村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理,让更多人参与文化资源传承。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微博等新媒体工具,让文化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线上直播等形式,实现跨时空的传播。新媒体能给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注入新的活力,焕发原生文化的魅力。乡村文化通常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民俗、艺术内涵,但由于宣传范围有限,部分原生文化逐渐被遗忘。而新媒体的出现给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提供了展示自身特色的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可以进一步挖掘乡村文化,让更多人欣赏乡村的原生文化,从而激发对乡村文化保护的热情。

此外,为了实现新媒体融合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与重构,要制订相应的策略。首先,要加强乡村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数字化建设,建立乡村文化数据库和网络平台,以便更好地展示和传播乡村文化。其次,要利用新媒体工具进行创新和互动,通过社交媒体、直播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最后,加强对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使乡村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三十岗乡和三瓜公社都借助发达的网络媒体平台成功塑造“网红”打卡地,尤其是三瓜公社将文化旅游与乡愁记忆结合,塑造了特色乡村品牌,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其中既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和乡村记忆,又能感受到新媒体时代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景象(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通过对基于新媒体融合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传承和重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乡村地区获得了更多元的信息获取和传播渠道。村民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快速获取各类文化信息,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第二,通过新媒体平台,村民能自主创作文化内容,促进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同时,新媒体还能够打破传统媒体的时空限制,让乡村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样化。这种开放传播方式有助于激发村民对文化的参与热情,进而推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和重构。第三,新媒体融合带来各种问题。乡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村民未享受到新媒体带来的便利。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上信息快速增长,人们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这对村民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第四,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承和重构,要加强乡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数字鸿沟”;加强对村民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其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同时,相关机构应制订政策,引导新媒体在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的应用,鼓励村民参与新媒体平台的文化创作和传播,提升乡村文化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