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者角色转变 为艺术领域注入活力

2024-07-31 00:00:00王晓敏
文化产业 2024年22期

现探讨后现代装置艺术和公共艺术中观者角色的转变及其影响。随着后现代艺术的发展,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变得越来越重要。装置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参与性特点让观众成为艺术作品的意义的共同创造者,艺术作品不再是封闭的,而是与观众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首先,分析观者角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其次,指出技术革新、社交媒体等因素对观众参与度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再次,观众的参与也对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挑战和应对方法;最后,强调了观众参与对艺术与社会关系的深远意义,为理解后现代装置艺术与公共艺术提供了新的视角。

装置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参与性

装置艺术的参与性

后现代装置艺术自20世纪60年代崭露头角,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打破了艺术的传统静态欣赏模式,强调观众的现场体验。这种艺术形式利用各种材料、声音、光线等元素,巧妙地构建出一个情境感十足的空间环境,以此引发观众的深度共鸣和思考。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它不仅触及社会问题、进行文化批判,而且开始探索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

装置艺术所构建的独特场域能够触发观众的记忆,观众再通过自身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由这种艺术形式带来的经验。从本质上讲,装置艺术成为一个能够承载“作者”与“读者”共同意愿的容器,成为一种灵活且富有影响力的媒介。

与此同时,装置艺术作为一种与周边环境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近年来已从室内的展示空间逐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公共视野。这一转变不仅显示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日益融合,更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公共空间中的艺术体验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装置艺术与公共艺术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公共艺术的参与性

广义上来讲,公共艺术并非专指某种特定的艺术门类,而是一种借助艺术手段表达当代社会思考和情感的方式。它反映了公众或社区的需求和兴趣,并逐渐从对造型的关注转向对关系的探索。公共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广泛应用,正是其公共性的有力体现。它不再局限于雕塑、景观等传统形式,而是通过各种创意活动,激发观众的反应、反馈,甚至直接参与其中。特别是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空间结构,鼓励并引导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深入互动,创造出一种新颖且充满活力的艺术体验。这种以观众参与为核心的艺术实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的审美体验,更加强了艺术与社会的交流,促进了艺术的普及与发展。

因此,后现代装置艺术和公共艺术的观者参与性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更体现在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和体验中。这种参与性让艺术融入观众生活,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观者的角色转变

观者角色从传统到后现代的转变

在古希腊和中世纪时期,观者主要扮演着虔诚的信徒角色,艺术作品更多地被看作是神圣意义等信息的传达工具。在这一阶段,观者对于艺术作品的接受往往是被动的,他们依赖于权威的解释来理解和接受艺术作品。然而,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创作开始逐渐摆脱既有模式的束缚,追求更个性化的表达。观者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以更加独立和自主的态度欣赏艺术作品,不再完全依赖外界的解释。到了后现代时期,这种转变更为明显,观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特别是在接受美学理论的影响下,观者的主观体验和多元解读被高度重视。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创造性参与,认为艺术接受是整个艺术创作活动中关键的一环。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观者不仅是艺术作品的接受者,更是艺术作品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他们通过自己的主观预期、先验知识和个人经验,解读和再创造艺术作品的意义,使艺术作品的解读逐渐具有开放性。

随着后现代艺术理论的崛起,观者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后现代艺术强调多元性、相对性和互动性,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观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后现代艺术作品往往不再是单一、固定的表达,而是开放、多元的,邀请观者参与其中,与作品进行互动和对话。在后现代艺术中,观者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者,而是成为艺术创作的参与者和合作者。他们被鼓励去主动解读作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自己的参与和解读来“完成”艺术作品。

例如,艺术家Roelof Louw于1967年创作的名为《灵魂之城(橙子金字塔)》[Soul City(Pyramid of Oranges)]的参与式装置艺术作品。该作品由约5800个橙子堆叠成金字塔状,并在展览期间邀请观众取走橙子,从而改变装置形态,引发对瞬息短暂性、时间和衰变的思考。此作品在泰特美术馆展览,其独特性和互动性彰显了参与式装置艺术的特点。

同样将观众个体作为媒介代入的作品还有Leandro Erlich的装置艺术《建筑》(Bâtiment),它突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将观众引入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空间。该作品最初为2004年巴黎“白昼之夜”活动而创作,旨在通过广泛的可达性和互动性,吸引大量观众参与并体验艺术的魅力。其核心设计理念在于挑战重力的自然法则,为观众提供一种超现实、梦幻般的艺术体验。《建筑》不仅在不同城市展现出多样化的形态,深受各地建筑风格的影响,而且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融合。这种设计理念使得作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品,而是观众可以亲身参与并与之互动的艺术装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巴黎、日本、林茨和顿涅茨克等地的展出中,“建筑”以不同的面貌呈现,展示了艺术家对不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通过这一作品,Erlich成功引发了观众对艺术的深度参与和情感共鸣,强调了观者主体对于参与式艺术的重要性。

所以,后现代艺术强调观者的主观体验和感受。艺术作品不再是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系统,而是与观者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情感状态紧密相连。观者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会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融入其中,从而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转变的动因

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艺术逐渐市场化,艺术品的价值更多由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趋势决定。这一变化不仅重塑了艺术家的创作策略,还深刻影响了艺术批评的走向。随着接受主体即消费者地位的提升,其审美偏好和需求开始主导艺术市场和艺术品的发展,进而引领艺术批评的方向。特殊消费群体,如画商、收藏家和艺术公司等,在艺术市场和艺术批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专业见解和市场需求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影响深远。同时,艺术批评本身也逐渐被市场化,不仅关注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还重视其在市场上的表现和消费者的接受度。

某些创新性艺术活动在初期具有深度探索和反思的特质,但受到广泛认可和成功复制后,这些原本独特的实践可能转变为一种流行的展示形式。以弗雷德·威尔逊的《开采博物馆》项目为例,其原是对博物馆藏品的创新重组。然而,随着项目的成功和模式复制,这种实践逐渐变为一种可复制的“景观”。在西雅图艺术美术馆的类似项目中,可复制模式使创新探索变得僵化和通俗,艺术家原有的意图被市场和机构需求所侵蚀。当一种新的艺术实践被市场接纳并大量复制时,其原本的意图可能会被削弱。艺术家可能会因为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和维护雇佣关系而妥协,从而丧失独立性。这一现象反映了商品经济已经深刻渗透到艺术领域和艺术批评之中,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也进一步凸显了观众在整个艺术生态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技术革新对观者角色的转变也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观众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新技术使艺术作品呈现更加动态与交互,观众能更深入地参与并理解作品。这种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艺术体验,也进一步推动了观者角色的转变。

技术革新同样影响了信息传播方式,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普及,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又进一步影响了观者角色的转变。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分享、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使得观众可以更加方便地参与艺术作品的讨论和解读。观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与其他观众进行交流和互动,从而形成多元、开放的艺术讨论空间。社交媒体的参与不仅大大拓展了艺术作品的传播范围,观者也可以通过更多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然而信息传播的原理却决定了只有符合大众欣赏品位的作品才能获得更大的流量,这进一步展现了观者角色对艺术作品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的发展、技术革新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等因素共同推动了观者角色的转变。这些外部因素不仅重塑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还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空间,使得他们在艺术创作和解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揭示了艺术作品与观者关系的复杂互动性,为理解当代艺术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作者的身份转变

创作者的主动适应

艺术创作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相互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主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同时代读者群即接受主体群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接受主体作为创作主体文化背景的一部分,其社会观念、鉴赏水准、审美趣味和艺术爱好等都会对艺术创作产生制约和引导作用。因此,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接受主体的这些特性和需求,以求创作出能够为他们所理解和喜爱的艺术作品。换句话说,艺术家的题材选择、构思方式以及最终的艺术作品形式,都会受到接受主体喜好和需求的影响,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每个时代的艺术创作风尚和追求,归根结底都是那个时代接受主体艺术趣味和爱好的反映。所以,可以明确得出,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本身就会受到观者即接受主体的深刻影响,无论观者是否已经实际介入。

装置与公共艺术的创作挑战

装置艺术的可复制性对艺术家的作者地位和作品真实性发起了挑战,因为这颠覆了传统艺术以独特性和原创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在传统艺术中,艺术家通过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技巧,彰显自己的作者身份。然而,在装置艺术中,由于作品可以被轻易复制,艺术家的艺术技能就要让位于艺术思想。这导致艺术家的作者地位被削弱,他们不再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唯一主角。复制和再生产的过程成为作品传播和接受的重要环节,但这往往与艺术家的初衷相去甚远。在公共艺术领域,艺术家的创作并非完全自主,而是必须考虑作品所处的特定场域以及公众的接受程度。公共艺术作品需要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反映出场域的特性,同时,艺术家的创作还要兼顾公众的审美和需求,因为公众的接受度和反应对作品的存在和意义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公共艺术的创作是一个多方参与和协商的过程,艺术家在创作中需要平衡个人艺术追求与公众期待之间的关系。

影响及意义

影响

作者的身份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创作者”转变为“多方参与者中的一员”。这意味着至少在装置艺术和公共艺术领域,作者不再是独自掌控作品创作全过程的唯一主角,而是成为与其他参与者(如观众、场域、社会文化环境等)共同构建艺术作品的一部分。

观者作为主体的创作方法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不仅革新了艺术创作与接收的模式,更深远地影响了艺术本身以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在艺术史研究的视角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用以观察和解读装置艺术的发展历程。

意义

将观者定位为主体,使我们得以从一个更加全面、动态的角度去理解装置艺术的演变,探究观者与作品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为作品注入新的意义。

当艺术家将观者纳入创作过程时,艺术作品便从单一的个体表达转变为社会性的对话和共建。观者的反馈与参与,不仅让艺术作品更具现实性和深度,还触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度反思与讨论,从而加强了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观者主体的创作方法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艺术融入日常生活。艺术家的实践鼓励公众参与艺术创作,提升了人们对美的感知和社会文化素养。

观者作为主体的创作方法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社会角色定位提出了挑战。它打破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固有界限,赋予观众更加积极的艺术创作角色。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观众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更为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一变革也引领了社会参与的新风尚,激发观众在社会问题解决与创新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的整体进步与发展。

综上所述,观者作为主体的创作方法不仅为艺术创作与接收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体验,更在艺术与社会的交汇处引发了深远的变革。这一方法的应用与推广,将为艺术领域注入更多的活力,推动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创新、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