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备受关注。现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重点探讨基层公共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结合我国城乡居民阅读现状,深入剖析基层公共图书馆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中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模式、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服务模式、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提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行性路径。
在推动乡村文化繁荣方面,创新发展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扩展乡村阅读渠道至关重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之一。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基层公共图书馆人的责任。基层公共图书馆应精准调研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乡村文化服务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阅读普及,进而加速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步伐。
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首章中,强调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核心。我国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针对乡村建设任务,党和国家提出了新的安排和要求。其中,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义。然而,在广大乡村,大部分农村居民重视物质需求的满足,整体上对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认知仍有不足,对基层公共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尚有疑问。但是,不论是改善民风、促进乡风、提升素质,还是加强基层治理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均需要乡村文化振兴的基层支持和思想支撑。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索乡村文化的振兴路径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乡村振兴进程。在此背景下,基层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发挥作用。
基层公共图书馆与乡村文化振兴之间的关系
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宗旨理念、文化功能与其高度契合。首先,乡村文化振兴强调乡村教育公平发展。通过共同参与文化创造、分享文化成果,重视公共文化建设,保障农村居民的文化权利。基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主体,所提倡的平等性能够保障农村居民享有文化权利,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平获取知识的环境,尊重他们的文化权利,让每个人免费获取知识和信息。这种均等性的文化服务能够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其文化内涵,增强其精神底蕴,激发其创造力和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对提升乡风文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宗旨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权利要求是一致的。其次,乡村文化振兴要求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促进文化产品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市场繁荣等。公共图书馆是社会面对知识、文化和信息需求时的主要资源中心,不仅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积极传递先进知识和科学信息;既支持个人自主学习,也为正规教育提供重要支持;既能满足学术研究需求,又为社区交流提供了场所。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多功能性与乡村文化振兴的需求密切相关。例如,公共图书馆信息情报中心功能提供各种信息检索和咨询服务;社区记忆功能可以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功能支持人们自主学习;正规教育支撑中心为学校教育提供重要支持。
我国城乡居民阅读现状
在2023年4月23日的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上,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发布。此次调查在165个城市进行了样本采集,采用了网络在线和电话两种方式,覆盖了我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有效样本量达到了1481071个。其中,成年人样本占总样本量的74.6%,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样本则占总样本量的25.4%。城乡样本比例为4:1。
结果发现,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较2021年增长了0.1个百分点;报纸阅读率为23.5%,较2021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17.7%,较2021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接触率为80.1%,较2021年增长了0.5个百分点(如表1)。
考察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68.6%,高于2021年的68.5%;农村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50.2%,高于2021年的50.0%(如表2)。
综上分析,数字化阅读的普及,增加了国民整体阅读率和接触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比例。整体阅读群体不断扩大,但也观察到纸质阅读增长放缓的趋势。教育程度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着农村居民的阅读能力,相较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阅读能力较弱。为了真正实现“全民阅读”,提升农村居民的阅读水平,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向基层延伸,逐步缩小城乡阅读差距,加大阅读推广力度至关重要。
基层公共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乡村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较低,存在严重空心化现象
近年来,我国陆续实施了各种文化惠民项目,如加强通信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援建农家书屋、建设乡村文化站等。这些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提升了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但也存在公共文化资源未充分利用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图书和信息资源无法满足农村居民的个性化需求;第二,缺乏专业人才,部分乡村文化工作由村干部兼职,缺乏专业知识,无法提供专业服务;第三,乡村老龄化和空心化严重。中年和青年人流向城市工作,退休干部和教师也转移到城市养老,导致乡村文化发展缺乏动力和活力。
乡土文化被边缘化
城市经济发展吸引了众多乡村人口,其中一些人持有一种误解,认为城市与乡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明程度、进步程度、封闭程度和落后程度等方面。城市经济和历史发展密切相关,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经常被直接改造或淘汰。由于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农村文化出现了多种问题。第一,古村落、古建筑和古遗址被破坏或缺乏严格管理;第二,各种农耕技术和方式被抛弃,民俗活动无人继承;第三,乡风和家风。部分农村家庭观念和公德意识淡化,邻里关系不亲近,表现为乡土文化的边缘化。
基层公共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建设不足
目前,公共图书馆在许多地区获得重视,发展较好,但在一些基层地区,公共图书馆建设经常面临各种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缺乏发展动力和持久后劲。主要问题包括:第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更新速度慢;第二,文献资源单一,更新不及时;第三,数字资源维护不足;第四,服务人员多为兼职,时间和精力有限。总的来说,基层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未能充分发挥信息传播和教育功能,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导致与乡村文化振兴脱节。
公共图书馆缺少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期规划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多采用分级财政建设模式,这种模式下,建设工作常在政策推进时得到充分关注,但政策结束后却面临着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后期发展和服务。因此,解决公共图书馆缺乏服务乡村文化振兴的长期规划问题至关重要。公共图书馆要实现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需要结合乡村文化振兴要求进行长期规划,提升服务精准度,政府和文化部门应积极协调配合,提供充足经费、发展有效管理模式、保障专业服务人员,并进行有效监管。
公共图书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创新路径思考
文化自信与乡村品牌建设
第一,文化自信的培育。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增强他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开展乡土文化研究,挖掘乡村的历史、民俗、传统技艺等独特文化资源,加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设文化课程和讲座,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他们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第二,乡村品牌的塑造。基于乡村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乡村品牌,突出乡村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风貌。设计乡村形象标识和标志性产品,通过标识化、品牌化的手段,提升乡村的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游客和投资。开展乡村品牌推广活动,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和渠道,进行品牌宣传和推广,增强乡村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三,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产品,如手工艺品、特色土特产、文化衍生品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设计符合时代潮流和消费者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乡村文化创意产业链,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与推广,实现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第四,品牌建设与推广策略。制订乡村品牌建设规划和推广策略,明确品牌定位、宣传重点和目标受众,制订具体的品牌推广方案和实施计划。加强品牌形象设计和传播策略,通过视觉形象、文字标语、宣传片等方式,打造独特的乡村品牌形象,塑造乡村品牌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线下品牌推广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目标客户和投资者。
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
基层公共图书馆应与当地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乡村文化振兴研究项目,通过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和分析乡村文化的历史、特色和发展路径。与地方文化产业企业合作,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和特色,共同开发乡村文化创意产品,开展文化产业合作交流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链的延伸和扩展。与乡村文化传承组织、非营利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和项目,推动文化资源共享和社区参与,提升乡村文化的传统魅力和社区凝聚力。基层公共图书馆还应与政府的文化、教育、旅游等部门加强合作,共同制订乡村文化振兴规划和政策措施,参与政府主导的文化项目和活动,配合政府的政策导向,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创新服务模式促进文化振兴发展
不同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会导致城乡间的不均衡关系。因此,需要不断改革、丰富服务模式,以促进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立足于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以提供必要的阅读和参考资源为目标,优化服务项目,并确保图书信息系统与业务标准的一致性,从而推动农村文化的复兴。基层公共图书馆还应全面分析乡村服务范围、人数、状况等,确保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增加网络和电子信息设备的投入。搭建数字化文化创新平台,开发开放式的数字化文化创新工具和平台,集成各类数字技术和文化资源,促进不同机构和个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资源支持,推动文化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优化和提升现有流动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如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馆联合会)。
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实现乡村振兴发展
未来,乡村将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的文化保护与推广是一项长期任务。深度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是基层公共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在具体实践中,需以新时代视角审视乡村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提取精华去除瑕疵。基层公共图书馆应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筛选优秀特色文化,深挖乡村文化精髓,展示乡村特有的民俗、家训、曲艺等。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收集、整理、记录、保护作用与人类文化遗产紧密契合,在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时,应突出历史人物与国家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好地展现乡村特色。
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新
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利用高分辨率扫描设备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对乡村地区的古籍文献进行去噪、增强和修复,将纸质古籍转换为电子文本格式,提高数字化文献的清晰度和质量。建立数字化古籍文献数据库,实现对古籍文献的在线检索和浏览,方便研究者和学习者进行查阅和利用。基于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利用三维建模和仿真技术,还原乡村的传统建筑、民俗活动等文化景观,打造乡村文化的虚拟展览和数字化展示平台,重现乡村的历史场景和文化遗产,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和参观服务。打造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结合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数字化文化创意产品,如基于古籍文化的电子书籍、文化艺术App等。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个性化推荐文化创意产品,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加大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和交互式展示手段,运用数字技术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建立数字文化遗产库,记录和保存乡村的传统文化技艺、口述历史等,将数字化文化遗产呈现给公众,提高乡村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和认知度。
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参与和建设。基层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技术手段,将文化扶贫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实时了解用户需求,及时调整服务策略。针对不同地区和群体,建立个性化的服务体系,实现精准对接乡村用户需求,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直接、有力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