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政府缺乏统筹规划、法制建设不完善、政府资源投入不足、监管难度大等问题。现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路径和策略,包括构建系统的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体系、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引导机制、加大政府资源投入力度和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积淀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凭借勤劳善良的品质,在生产生活和自我奋斗中所孕育的智慧结晶,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推动文化自信与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5G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兴网络传播途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与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需要政策制订者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审慎考虑如何制订有效措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路径加以有效规范和引导,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
传播方式多元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长期采用单向输出的传统传播方式,将大众定位于信息的接收端。在这种传统模式下,文化信息的传递往往是由一方主导,而另一方只能被动接受,形成了信息的单向流动。这种传统传播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信息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但也存在着如传播范围窄、速度慢以及大众参与度低等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新媒体逐渐崭露头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在网络新媒体的传播模式下,信息传递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大众可以通过各种平台随时随地获取文化信息,并且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信息的双向流动和互动传播。这种全新的传播模式不仅丰富了文化信息的表达形式,还增强了大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门槛持续降低,每个人都能利用网络平台传播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对于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个体而言,他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终端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展现,并利用互联网实现快速传播,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民参与度。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个人学习和生活经历相结合,突出传统文化的生活属性,使传统文化更贴近民众生活,从而丰富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使传统文化研究的视角更加多元化。此外,随着新兴网络传播媒体(如短视频平台)的不断涌现,传统文化内容的生产更加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供给不断增加,海量内容的传播不断吸引受众的注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互联网的助力相结合,为传统文化的推广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传播的渠道得以拓宽
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要依赖于报纸、书刊、电视等传统媒介,这种传播模式下无论是文化内容的生产、媒介的传递,还是消费者内容的获取都存在极大的不便利。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这些不足得到了有效解决。网络新媒体不仅使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还拓宽了传播途径和渠道。人们只需借助智能终端和网络,便可以通过微博、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等渠道接收到各式各样的信息。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各方之间可以实现交流互动,不断拓宽传统文化传播的外延。
传播速度和范围更加快捷广泛
网络信息技术演进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传输速度的迅速提升,尤其是伴随着5G以及5.5G技术的不断突破,网络通道已实现每秒G级的传输速度。网络传输速度的极大提升提高了信息传递和获取的便捷性,特别是在当今的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已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在全国乃至全球实时同步传播已成为日常。利用智能终端和互联网,人们能够以更加便利的方式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使文化交流与互动更加活跃,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也在不断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通过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人们可以轻松跨越时空,以短视频、图片等形式与世界各地的人们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世界各国的人们带来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体验,这不仅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公共管理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上的传播渠道更为广泛,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更容易受到关注和传播。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这对公共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考验。
政府缺乏统筹规划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在现实中,由于缺乏政府的整体规划和引导,导致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显现出诸多问题。缺乏统筹规划导致传统文化资源的碎片化和重复利用,使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呈现出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的现象,难以形成有效的传播路径和策略。政府统筹规划的不足也使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面临版权保护、内容审查等方面的难题,从而影响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有效传播。另外,全面、系统的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体系的缺失也限制了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与时代接轨的能力,使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相对滞后,难以与当下的网络文化竞争。
法制建设不完善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政府政策的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缺乏法制建设和政策指引,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缺乏法制建设不仅使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容易受到侵权和盗版行为的侵扰,而且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缺乏法律保护的情况下,创作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传统文化的原创作品和经典内容常常被未经授权的个人或组织非法复制、传播,严重损害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良好秩序,打击了创作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和进步。另外,缺乏法律法规的指引会导致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各方传播主体的行为容易呈现出随意性和混乱性。同时,相关行业和机构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责任和义务不明确,监管缺位,容易出现乱象和失序现象。
政府资源投入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需要有政府配套资源的支持,包括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方面。政府资源投入的不足已成为当前传统文化在新兴领域传承与发展的一大挑战。
由于缺乏资源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出现了核心传播主体缺位的现象,这意味着缺乏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传统文化推广机构或个人,无法有效引导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传播和传承。缺乏核心传播主体也意味着传统文化在网络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受到削弱,难以与当今主流文化竞争,更难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
此外,缺乏专业化的传播团队和平台导致传统文化在网络上的表现形式单一化,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无法与时代接轨。缺乏资金的支持也导致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推广力度不足,使优秀传统文化无法走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影响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监管难度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面临全面监管难度大的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空间的内容日益丰富,监管变得更加复杂。
在网络流量可以变现的背景下,网络传播出现了许多内容失真的现象,在利益的驱使下有些信息传播主体为了博人眼球吸引流量,经常选取带有夸大性、诱导性的宣传词语,对信息接收者来说是一种欺骗。同时,部分网络内容生产者缺乏版权意识和道德约束,随意抄袭具有版权保护的文化内容,出现对传统文化版权的侵犯和滥用现象。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传统文化创造者和传承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一些传播者可能会出于商业目的或个人偏见,选择性地传播、夸大或歪曲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导致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被扭曲或淡化,这种现象不仅可能影响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还可能对社会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社会争议和分歧。
公共管理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优化路径
构建系统的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体系
要想从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角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中有效传播,需要构建系统的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体系,这需要政府、文化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与合作。政府应当加强对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整体规划和引导,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明确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文化机构和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内容的制作、推广和营销,打造高质量的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平台,丰富传统文化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增加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曝光度和影响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参与,提供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资源支持和舆论环境,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良好氛围。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构建起有序、健康、具有活力的传统文化网络传播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实现传承与发展。
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和政策引导机制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中有效传播提供制度保障,需要政府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政府应当加强对网络传播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监管,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规定传统文化传播主体在网络传播中的权利和义务,保护传统文化内容的版权和原创性,防止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受到侵权和恶意篡改。政府还应当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管理,规范网络传播行为,打击违法违规活动,保障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强对网络传播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认知和意识,引导广大网民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传播环境。通过法制建设和政策指引的不断完善,有效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法律风险,为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保障。
加大政府资源投入力度
政府可以增加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推广和创新。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建设传统文化网络平台、扶持传统文化项目、资助传统文化创作者等方面,从而提高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政府还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网络传播机构和从业人员的扶持和培训,提供更多的技术和人才支持,推动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政策倾斜、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良好格局。通过加大政府资源投入,能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承和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与融合,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为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良好传播,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网络传播主体及内容的监督和管理。政府可以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建立健全网络传播内容审核机制,加强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内容,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纯正性和正面形象。政府还可以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其法律法规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其行为举止,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保障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此外,政府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传播内容的实时监控和筛查,及时发现并清除有害信息,提高网络传播内容的质量和安全性。政府可以与网络文化传播机构建立信息交流机构,共同推动网络传播内容的健康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监管的良好局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加强监督和管理,能有效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监管难度大的问题,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健康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展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然而,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其发展同样面临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可行的优化路径。通过政府、文化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克服各种困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承与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