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市转型,做成了什么

2024-07-30 00:00李阔张玉峰俞杨
决策 2024年5期

提起徐州,你会想起什么?

或许很多人印象里还是“一城煤灰半城土”、一座苏北的老工业基地……

事实上,徐州东连沿海经济带、西襟中原经济区、南接长三角城市群、北临环渤海经济圈;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是中国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1986年由经济学家于光远倡导成立,2017年从中央层面确立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通过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如今已是“一城青山半城湖”;连续多年实现粮食产量过百亿斤,是名副其实的“淮海粮仓”……凭借自身硬实力,徐州的城市首位度与日俱增。

那么,徐州做对了什么?

一座城联结九座城

2023年,徐州GDP升至8900亿元,排名江苏省第六,正进击江苏下一座万亿之城。作为江苏省域副中心城市,徐州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中担负着重要角色。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还是江苏第五座开通地铁的城市。

2018年,以徐州为中心,一座城联结九座城,江苏徐州、宿迁、连云港,山东临沂、枣庄、济宁、菏泽,安徽宿州、淮北,以及河南商丘等十座城市共同构成的淮海经济区,进入新一轮区域合作发展的战略“棋局”。

根据《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宣言》,各兄弟城市将携手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快城市交通互联互通,深化城市产业协作协同,推动生态环保联防联控,促进社会事业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盘活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徐州是战略“棋眼”。今年两会期间,在国家发改委所作《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里,制定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

徐州市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锚定“十四五”迈入万亿级城市的目标不动摇,以硬核实力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产业联盟整合区域资源

过去,徐州是靠资源发展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通过关停并转,徐州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转型,目前正在发力创新产业集群培育体系建设。经历转型后,徐州在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上已攀升至第22位。

从细小的金属粉末到一件件重型机械,徐州正在聚力打造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等“343”创新产业集群,牵引带动徐州中心城市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升级。2023年,徐州创新产业集群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505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7%。

工程机械是徐州“一号产业”,集聚了徐工集团、卡特彼勒、利勃海尔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2023年徐工集团整体营收超过千亿,带动淮海经济区内3000多家上下游企业,实现销售额约500亿元。

打造产业联盟,促进抱团发展,是徐州整合区域资源的重要举措。2018年11月,徐州市工程机械产业联盟成立,通过整合工程机械行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同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

随后,数字经济产业联盟、绿色低碳能源产业联盟、高端纺织产业集群创新联盟、新材料产业联盟陆续成立。截至目前,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已经分别成立产业联盟。

这些产业联盟已吸引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园区、咨询机构等1500余家单位参与。2023年,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带动淮海经济区相关配套产业超1200亿元销售额,为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筑牢产业支撑。

除了工业,徐州在农业上的表现同样亮点频现。

目前,徐州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14.27万亩,拥有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8万家,有力保障了当地粮食稳产高产。数据显示,2023年,徐州全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1亿斤、实现“二十连丰”。

主粮之外,徐州产出江苏全省五分之一的生猪、三分之一的蔬菜和水果,食用菌、奶业、肉鸭产量也在全国名列前茅。徐州还是著名的“四辣”——大蒜、辣椒、生姜、大葱种植之乡。邳州市作为全国3个大蒜主产区之一,形成了集种植、加工、贸易、研发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黑蒜、蒜片、大蒜素等产品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提升区域服务能级

徐州区位优势突出,吸引了许多周边城市人才前来定居、投资、就医等,人口流动频繁,跨省业务办理需求量大。

2021年,淮海经济区内10座城市共同签署了《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一体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共同建立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机制,牵头推进淮海经济区政务服务区域服务一体化建设。

协议的签订,实现了淮海经济区40多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扩大“朋友圈”,推动更多区域、更多高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为群众异地办事提供便利。

徐州“跨省通办”政务改革主要集中于公积金、医保、交通、企业等领域。2023年,徐州市被列为江苏省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试点城市,年度办件量达70.5万件。

医疗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徐州有三级医院24家,居淮海经济区之首。2024年1月至3月,异地来徐就医的参保地城市,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淮海经济区内的宿州、淮北、枣庄,总费用占比合计超过六成。

除了打通政务服务的区域堵点,中心商圈建设也是徐州提升区域服务能级的一环。

提到江苏的商圈,首先想到的是南京新街口。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徐州中心商圈仅次于南京新街口,是江苏第二大城市核心商圈。目前,徐州中心商圈已集聚超过1500家商贸企业,年客流量超6000万人次、交易额超百亿元。

徐州金鹰国际购物中心落户徐州已20年,成为淮海经济区周边居民的购物首选之一。淮海经济区周边城市居民来徐州中心商圈购物,看重的是品牌和服务,徐州金鹰已汇集了500多个知名品牌,部分品牌是区域内的唯一一家。

2024年清明假期,金鹰国际、苏宁广场、金地商都、中央百货等重点监测的中心商圈9家企业,共实现销售额6741.8万元,累计客流量119万人。徐州中心商圈客流中,来自淮海经济区的游客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其中安徽的客流最多,山东其次。

不止于此,提升消费辐射能级,徐州还有更大目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23年3月,徐州市政府印发《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徐州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突破450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

时在势在,一个更具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的徐州身影,愈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