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大黄山,芳菲四月天。当《决策》记者走进新安江畔的云亼民宿,映入眼帘的是一簇簇缤纷的花团,民宿门口的蔷薇正开得灿烂。一幅黑框眼镜、一身干净打扮和温和的笑容,是我们见到安徽省民宿协会秘书长、华度集团董事长叶昕的初印象。
从广州回到黄山十多年的叶昕,是黄山文旅民宿产业的亲历者。黄山市已拥有3200多家民宿,约占大黄山区域总数的八成,在大黄山建设的机遇下,叶昕有怎样的观察和思考?新安江畔、一缕茶香,《决策》杂志与叶昕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深度交流。
叶昕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曾任职于南方航空公司总部,2012年,辞去了在南航的宣传工作,来到黄山创业。从“乱花迷人眼”的粤南,到“采菊东篱下”的皖南;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很多人不理解叶昕的选择,毕竟一毕业就能拥有央企的铁饭碗,已经让许多人心生羡意。
然而,节奏快、压力大的城市生活,让叶昕逐渐萌发了摆脱内卷的想法。恰巧2012年刮起了传统媒体转型之风,嗅觉敏锐的叶昕抓住了风口,来到黄山始创华度传媒,通过物的平台做视窗联播网。在做了两三年的线下传播后,叶昕逐渐意识到,宣传工作既要有物的平台,也要建造人的平台,于是他开始召集一帮从外地回黄山的年轻人,与他们碰撞观点、激发思考。
有趣的灵魂慢慢相聚,新的灵感和火花再次被点燃。2015年,叶昕关注到了民宿这一新潮概念,生态人文资源丰富的黄山,无疑是培育民宿的沃土。他先后建立了不舍美宿和云亼舍得墨韵民宿。叶昕运营的民宿突破了传统定位,在他眼中,“民宿不仅仅是居住空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决策》记者漫步在云亼小院,古朴的徽州民宿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貌,院子中央水池里的锦鲤怡然自得,纵横交错的青石板路延伸到后院的新安江畔。两棵郁郁葱葱的香樟树,已有百年历史,见证着小院的人来人往。在这里,户外露营、烧烤、会议团建和古风拍摄等活动一应俱全,他以“不舍”为IP,创造了“不舍好物”“不舍好茶”等系列,拓宽了民宿的经营业态。
在万物静谧中,和自己对话;在四季轮回里,与天地畅谈。叶昕心怀的诗与远方,在黄山得以具象化。
然而,作为民宿的管理者,叶昕的心中一直有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黄山的民宿集群和宿集数量少,且经营性收入波动性强,这么好的绿水青山为什么没有充分地转化成金山银山?”叶昕对《决策》分析说。
带着这个问题,叶昕在努力找寻答案。
民宿开发,尤其是乡村民宿,土地是核心要素。大黄山区域的山水自然风光冠绝天下,但很多本地人没有意识到生态资源的稀缺性,私下交易盛行,不仅造成了文旅市场的混乱,也加剧了旅游行业“富民不富财政”的问题。
“民宿发展要避免悬在空中,情怀落地非常重要,内容为核,土地为本。”在黄山摸爬滚打多年的叶昕,深知只有建立民宿综合管理平台,规范土地转让和资源转化市场,将大黄山农村资源串联起来,才能形成互动的产业生态。
2019年,在“两山理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叶昕结合自己经营文旅民宿的经验,探索出了“两山模式”,开始重视农村土地要素转化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把建设“两山平台”作为发力点。
从本质上说,“两山平台”是一种经营模式,是将零散的生态资源集中收储和整理成优质资产包,以数字化方式将地方资源呈现出来,有意向的投资人不用亲自来黄山实地调查,就能对当地的情况了熟于心,再决定是否投资。“这是将大黄山文旅市场进行集约化、集成式管理,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市场化运作,有效破解了乡村土地闲置、资金缺口、人才流失和地方税源少等难题。”叶昕告诉《决策》。
在“两山平台”的助力下,黄山民宿行业发展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据叶昕和他的团队估算,该平台为民宿资产方、投资方、建设方、运营方提供一站式服务,为经营者减少了40%的民宿成本。成本低了,民宿经营者更愿意进行纳归纳统、数税归集,从而形成完整的金融链条闭环。
为进一步推动发展,叶昕还在黄山还成立了文旅及民宿产业区块链研究中心、村集体合作社和乡村政府合作社,通过区块链技术和股权合作的方式,让房东变股东、农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创意变生意、资源变资产。
如今,华度集团的“两山模式”已经协助地方“两山平台”盘点项目4785个、新增招商项目1819个,“两山转化”项目完成投资额13.42亿;协助各地“两山平台”举办29场招商会、推介会等,网络浏览量超2671万;完成9个区县闲置农房(宅基地)及闲置国有资产数字化盘点、7个两山平台乡村数据中心建设和河道水域经营权改革试点等。
其中,华度集团在黄山打造的“两山平台”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典范,获得了安徽省长王清宪、黄山市长何毅的批示。
“要有‘民宿+’的理念,通过跨界融合升级改造民宿,运用政策、情怀、平台等途径,推动民宿新玩法的更新迭代。”在叶昕看来,平台只是做强民宿产业的铺路石,在新思维、新场景、新技术的驱动下,叶昕进一步思考如何让民宿有人气、乡村有流量、城市有产业。
“数字游民”,一直是叶昕常提及的群体。这群人运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无需固定工作场所就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工作和生活,“他们去到哪里,点子和创意就会在哪里诞生,被称为新时代的创意一族。”
如何吸引“数字游民”涌入大黄山区域?从民宿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叶昕致力于打造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享受得到现代服务的精品民宿。他一直呼吁在旅游淡季时,可以拿闲置的民宿作文章。通过民宿主发起、村集体合作、政府支持来建立数字游民实验室,释放一批客房,吸纳创作力强的人群。叶昕对《决策》分析说:“这样既可以解决淡季空房问题,也能通过数字游民的方式,给大黄山区域的乡村赋能。”
同时,他深知一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叶昕不仅自己扩大在大黄山的投资,也招引了许多来自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的200多个投资人。“很多事情有结果,不是不同人的改变,而是同类人的聚集。”这是叶昕很喜欢的一句话。
与叶昕一样,这些投资人钟情于大黄山的山水,相信这片土地的潜力远远不止于此。一直以来,黄山IP闻名海内外,其知名度远大于周边地区,造成其他景点面临“灯下黑”的困境。针对这种现象,叶昕把目光依旧放在了投资上,“让投资带来更大消费,投资来了,项目就来了,以点串面,串珠成链,以投资吸纳股东,让每处景点都能得到特色化、差异化开发。”
就在2024年春,叶昕和他的合伙人投资了凤凰乡居项目,主旨是在徽杭古道上打造出一片数字拓展场地。“我的合作伙伴既有电信行业退休的领导,也有浙江余姚做电器的老板。这些人既成了我的合伙人,也成为大黄山的建设者。”他们共同创新民宿发展模式,打通住、吃、玩、购等全条产业链,让“民宿+”产生更多亮点、趣点和爆点。
当前华度参与11个省份的农村资产管理平台建设,通过11个省的协会串联,将住客吸引到黄山来,“改变过去只卖客房,变成卖生活方式;从大黄山宅基地的使用权交易,变为共同投资。若干个不认识的人都可以投同一个乡村项目,形成共生体、共富体、共荣体。”
叶昕的持续创业,来自于扎实的积累、敏锐的观察和为我所用的能力。他在黄山做文旅和乡村振兴,依旧不忘观照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广州番禺。
大黄山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广州番禺的“逆袭”给了叶昕很大触动:“如果说产业是番禺区的突破点,那么大黄山则可以从旅游入手,核心是打破行政区域,形成跨区域合作模式和生态价值转化渠道,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黄山、池州、安庆和宣城,大黄山四市的经济体量在安徽省内及长三角区域都不靠前,但叶昕却对这种慢有自己的思考。他发现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有一个特点:城镇化率达到75%就会逆城市化,“城里有楼,乡下有园”正成为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慢生活。
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四市各有千秋,曾经的慢正在变成另一种发展的快,只要找到每个区域的制高点,就能把慢生活变成一种高效,以此达到各个地市的平衡。“当跨区域空间自由流动起来的时候,就会形成都市和乡村的无缝衔接。”叶昕认为,有流动的地方就有势能和力量,跨区域的人才、资本和智力流动,就会形成巨大的势能差,实现弯道超车。
谈及对民宿服务业发展的感悟,叶昕思考后给出了自己的体会:一是民宿经过高速发展的过程,要提升参与者的财产性收入,让投资人不仅有经营性收入,还要让他们有安定、安家、安心、安居的感觉。二是解决外来人的情感困境,服务业发展需要把握人的精神需求,通过情感需求让弱关系变成强关系。三是“数字游民”和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关键是发挥人的作用,让城市来的“数字游民”成为乡村“数字漫游民”。四是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平衡好各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价值。五是构建外来游客与原住民的和谐关系。
经过多年探索,华度集团从土地要素管理到乡村策划规划,再到乡村运营和三产融合,已经构建起全生命周期服务业链条。在叶昕的规划中,华度将努力整合资源,借乡村振兴的东风,多服务大黄山地区以及安徽省外的和美乡村千万工程项目;借鉴成功经验,完善农村资产推荐推广网络平台,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黄山、投资民宿、投资乡村。
“大黄山现有旅游民宿5000多家,把‘民宿+’作为乡村振兴的金名片、敲门砖和问路石,就能发挥巨大作用。我相信这些‘民宿+’衍生的产业链条,会成为让世界了解大黄山的窗口。”叶昕信心满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