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核心素养,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2024-07-30 00:00高春娟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7期

物理核心素养的落实改变了传统物理课的教学现状,赋予了学生更为丰富和生动的学习体验。那么,具体教学中应该如何将核心素养与初中物理课有机结合呢?对此,教师可以从学习兴趣、文化认知、学习方法和操作能力四个方面入手,通过教学创新,让学生在认知、情趣、能力和习惯等方面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样不仅可以实现高效教学,而且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一、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创设有趣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往往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此,不但能让学习变得富有趣味,还能有效改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态度。

在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第一步便是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认知观念尚未完全成型,他们对社会、自然中的许多现象充满了好奇,教师就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创设一些有趣且引人入胜的情境,再将物理知识悄无声息地代入其中。这种建立在主观能动性上的课堂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声现象》中的“噪声及其控制”教学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代入感,教师在展开教学之前,首先给学生播放了几段视频,导入新课。

视频1:男孩正在卧室复习功课,这时外面传来了敲锣打鼓和鞭炮声,这直接影响了他的学习环境。他很苦恼,但是即使关闭了门窗,效果也不理想,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视频2:晚上,男孩正要睡觉,隔壁却传来了响亮的呼噜声。而且,这呼噜声时而有规律,响2~3声,然后突然停顿数秒,接着又响起来。但有时候又没有规律,弄得男孩无法入眠。

视频3:同样是晚上,男孩刚想休息,外面却传来了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他趴窗子一看,是楼下的老人正在跳广场舞。他很苦恼,可是又无可奈何。

看完上述三段视频后,学生纷纷表示,已经感受到了主人公的痛苦。也有学生表示,自己目前也在被相同的情况所困扰。此时,教师立即抓住学生关注的关键词——噪声,并提问:“到底什么是噪声?”以此让学生快速过渡到新课的学习中。当学生回答出“噪声”的定义之后,教师又顺势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区分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然后又播放了几段视频,要求学生辨别一下视频中的哪些情况属于噪声,哪些不属于,由此启发他们的思考,优化他们对噪声的探索。通过引入生活情境,不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唤醒了他们的共情心理。当课程进入到学生最为关心的环节——如何治理噪声时,由于学生已经对课程内容产生了探究欲,并渴望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所以他们在该阶段都表现得格外认真。

二、渗透基础知识,充实学生文化底蕴

传统的物理课堂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便学什么,这样的教学氛围并不能真正地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要尝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真正融入学习氛围中,懂得如何提炼、梳理,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久而久之,自然能让物理知识更加系统、全面地印刻在学生的记忆里,方便他们随时提取、随时运用。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光现象》为例。在引导学生梳理该单元的知识点时,教师给学生展示了思维导图,指向的知识点主要为“光的直线传播”,其中包含光源、光线、光的传播速度等细节。同时,为了让知识点与生活串联起来,增强课堂的代入感,教师还将小孔成像等有趣的生活现象纳入导图之中。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可以帮助他们及时找到自己在认知方面的漏洞。在这个基础上,当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平面镜等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和理解亲自设计思维导图,形成完整且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实践,一方面达到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同理,在引导学生总结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透镜”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同样可以设计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设计期间,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加深印象,教师还可将知识点划分为“生活中的透镜”“眼睛和眼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等不同的部分。随后,在复习“生活中的透镜”“眼睛和眼镜”等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拟画草图,寻找案例,尝试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期间,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效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以此让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学习也是一门技术。如果单纯地背诵理论和概念,却不深入理解,即使学生当时背了下来,事后也会遗忘。甚至,当教师再次询问他们时,大部分学生都难以做出准确的回答。所以,合理使用思维导图,并在梳理知识的基础上融入生活元素,让知识原理与现实结合,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构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是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因此,物理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写写算算的层面,而应该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之中,实现学以致用。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摩擦力”相关知识中,包含一个探究实验,那就是“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没有像以往那样将实验的过程展示给学生,而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自主实验。有的学生认为,摩擦力和速度有关;有的学生认为,摩擦力和接触的面积有关;有的学生认为,摩擦力和物体的压力有关。那么,摩擦力到底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此时,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猜想,教师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开展现场实验,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记录实验心得。当然,由于初中生多数缺乏实验经验,为了提升该实验的操作效率,初期操作时,教师要求学生两两一组进行实验,借此增强他们的实验效率。而通过身临其境的操作,学生不但理解了物理知识的生成原理,也提升了他们对知识的掌控能力。

同理,在教学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一课时,学生掌握了“串联”与“并联”两项知识点。此时,教师给学生设计的实践项目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画出电路草图,然后利用电池、闭合开关、电线等基础材料连接电路,并观察小灯泡是否会按照预期的想法发光。如果灯泡没能发光,学生则要及时查找问题,或是向同学与教师求助。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

另外,设计物理作业时,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思路,放弃题海战术,要求学生按照所学知识设计一些有助于生活质量提升的“设备”。如采用光的折射原理设计万花筒、简易投影仪等。这样,不但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体验,还能让他们身临其境地理解物理现象产生的原理。

总之,物理是初中生必须扎实掌握的知识点,教师要充分汲取物理核心素养中的概念,将其与课堂有机结合,以此让学生真正融入物理学习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构建新课期间,随着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师也要对教学方案进行适当改良,以此确保教学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发展需要。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