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明确的界定,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文,更要引导学生做人。为此,教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礼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必须融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之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礼文化”,能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伦理素养,能让语文教学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礼文化”意识、培养“礼文化”习惯、提升“礼文化”修养,通过“礼文化”的融入,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伦理素养,让学生成为一个“大写之人”。
“礼文化”融入语文课程,首先能让学生形成一种“学礼”“守礼”“用礼”的意识和习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渗透融入“礼文化”,营造良好的“礼学”文化氛围。中国古代的“礼文化”博大精深,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发掘中华传统的“礼文化”,同时要渗透现代的“八礼四仪”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只有这样,语文课程中的“礼文化”才能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礼文化”。
当代提倡的“八礼四仪”就是对中国古代“礼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礼节”。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搭建“礼文化”学习平台,营造“礼文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地探究礼、思考礼、践行礼,让“礼文化”融入学生的心灵。
例如,教学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融入了“母爱”的伟大主题。在课文中,从母亲的生活贫穷、工作辛苦仍然给“我”买书,引导学生品味伟大的母爱。为了深化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补充了文章写作的背景,同时补充了孟郊的《游子吟》以及清代黄景仁的《别老母》,由此触动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教师还引入了传统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古代母爱的故事,如“孔母授学”“孟母三迁”“徐母大义”“岳母刺字”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的母爱都是伟大、无私的,认识、懂得父母的养育之恩。从母爱过渡到忠孝礼节,再到“忠孝悌”的文化渗透,培育了学生爱母亲、爱家乡、爱祖国的伟大情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意识能唤醒学生的认知,情感能深化学生的认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深化学生对“礼”的认知,更要让学生对“礼”形成认同感、共鸣感,让学生拥有“礼”的意识。有了意识和情感的支撑,学生就能形成一种“礼文化”的理性自觉。如上述《慈母情深》的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母爱”教育,能让学生形成一种“孝亲敬长”的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孝亲敬长。将“礼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不仅要让学生产生“礼”的意识,更要让学生将“礼”落实到行动中去。
将“礼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礼”的意识,更有助于学生个人修养的生成。这种个人的“礼文化”修养,就体现在学生的一言一行当中。作为教师,要在语文课程中精心融入渗透“礼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进而能积极主动地宣传礼仪。同时,要通过语文课程中的“礼文化”教育,让“礼”内化于学生的心灵,外化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要让“礼文化”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习惯之中。
“礼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交往的工具。在语文课程中融入“礼文化”,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实践“礼”,进而培育学生“礼文化”的道德情操、“礼文化”的健康审美,形成关于“礼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时,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等品格,又要让学生学习其如何礼貌待人,尤其是对待自己的同僚廉颇。有学生说,正是由于蔺相如的大度,才换来了廉颇的负荆请罪;有学生说,正是由于蔺相如懂“礼节”、有“礼貌”,才能受到人们的敬畏和尊重;有学生说,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让我们懂得了在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在语文课程学习实践中,有学生还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学习蔺相如的礼貌、礼节,模仿廉颇负荆请罪的礼节等。教师通过语文课程中“礼文化”的渗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懂礼、守礼、践行礼。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待人接物更有礼貌了。同时,学生对自己与同学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再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了。学生的待人之礼、言谈之礼等方面的素养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礼文化”博大精深。对学生进行“礼文化”的教育,教师不能机械说教,而是要以身示范。教师将“礼文化”渗透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或者说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掘“礼文化”,能够让“礼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发展、实践。
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融入“礼文化”,要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礼文化”的认知、行为实践等,提升学生的“礼文化”修养。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语文课程中的“礼文化”作为一面镜子,让学生映照、观照、修正自己的言行。这样,对“礼文化”的认知、情感和实践,必将能让“礼文化”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礼文化”包括礼貌、礼节,也包括礼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渗透言谈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等等。其中,尤其要注重言谈之礼、行走之礼的培育,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日常。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语文课程中的口语交际相关内容,培育学生的仪表之礼、言谈之礼、行为之礼等。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实践口语交际《劝告》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恰当的方式,用合适的语气,从别人的视角着眼,尝试劝告别人。这一口语交际课程,要求教师充分地融入、渗透相关的“礼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不同的情境,如“劝爸爸开车不接打电话”“劝爸爸不抽烟”“劝同学不在楼道里推推搡搡”等。在引导学生开展口语交际实践时,让他们注意表达的语气、口吻、表情和情感等。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将学生的言谈之礼融入其中。有了课堂的口语交际,有学生回家后对自己的爸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合适的语气、口吻,成功地说服了爸爸努力改掉不良习惯。实践证明,当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用“礼文化”之后,学生能够感受、体验到“礼文化”的智慧与力量,认识到“礼文化”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如此,“礼文化”自然能渗透、融入学生的灵魂之中。
总之,“礼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对学生进行“礼文化”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中,教师还要赋予传统“礼文化”的现代意义。实践证明,融入、渗透“礼文化”,能让语文教学更具生机和活力。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礼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程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ZJY026。)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