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体育教学应立足“核心素养”这一教育教学导向,注重“育体”和“育心”两者的融合,在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价值的同时注重体育育人功能的有效体现。初中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教师应当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机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教学手段,促进初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1.运动能力核心素养
运动能力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和比赛三个方面。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机能发育和运动能力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运动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具体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掌握科学专业的运动手段,从而使学生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2.健康行为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体育教学应当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健康行为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技能、情绪调控以及环境适应四个方面。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健康行为核心素养,能够引导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自身身体发育进程,初步掌握疾病预防知识和安全避险知识,学会调控自身情绪,有助于学生进一步适应社会自然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活运动方式。
3.体育品德核心素养
体育品德主要包含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德三个维度,旨在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勇于挑战、坚持到底、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等优秀体育品德,同时引导学生将良好品德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助力学生人格品质的塑造与健全价值观念的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以学生为本
初中体育以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重心,旨在通过体育教学实现初中学生身体机能素质以及体育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教学,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发展水平进行教学设计,使体育教学活动能够契合学生的身体发展需要。此外,开展初中体育教学时,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身体机能发展,促进学生体育综合能力水平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2.“学练赛”合一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体育教学应当坚持“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原则,以体育运动展示或比赛作为教学形式,指导学生掌握基本体育运动技能,给予学生体育专项练习和巩固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比赛之中,有效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积极性,引导学生领悟体育运动的魅力和意义,培养其竞赛精神和刻苦锻炼的意识,促进初中体育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3.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和兴趣发展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传统模式下“一视同仁”的教学模式难以顾及各个层次学生的体育锻炼发展需求。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教学,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体育锻炼发展需要开展针对性的体育教学设计。同时,初中体育教学具有激发学生运动潜能、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特长的教育功能,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体育专项运动兴趣方向,选择适宜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有效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推动初中体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1.分层体育竞赛教学,锻炼学生运动能力
初中体育分层教学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身体发育状况、体育知识能力水平以及自身兴趣特点开展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愉悦的氛围中自发地开展体育锻炼。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教学,教师应当落实“教学、勤练、常赛”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在竞赛教学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通过分层化的体育竞赛模式设计,使学生在自身最近发展区内进行锻炼提升,增强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实现对学生刻苦学练运动精神和诚信公正竞赛精神的培养。
例如,教学初中体育“田径”板块时,教师应当基于学生实际体育发展情况,开展分层化体育竞赛教学设计。初中学生正处于肺部发育和骨骼生长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学生的肌肉生长速度慢于骨骼,教师应当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身体发展状况进行分层化体育竞赛教学设计,有效推动初中学生身体机能以及肺活量的提升发展。集体教学时,教师能够充分落实“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竞赛小组,通过“折返跑”“跨栏跑步”“立定跳远”等不同难度的田径体育锻炼项目设计,以小组学生接力的方式开展分层化体育竞赛。通过分层化竞赛设计,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实现身体机能以及运动水平的锻炼提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其运动能力素养。
2.引入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培养健康运动习惯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应当将信息技术手段积极运用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体育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创新。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体育教学,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有助于教师全方位了解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身体机能状况,可以辅助教师通过科学高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教学,科学规划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和体育运动习惯,有助于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教学初中体育“武术”版块时,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以微课教学模式开展武术教学。传统模式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学生难以准确记忆和复刻教师课堂演示的体育运动技巧。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武术”教学版块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微课视频的方式录制下来,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科学准确的武术学习,通过重复观看、慢动作播放等方式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设计“每日武术运动打卡”这一教学版块,要求学生通过录制视频、动作打卡等多样化方式进行日常武术锻炼,促使学生在信息技术手段的监督下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有助于学生健康行为素养的培养。
3.角色扮演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初中体育教学应当充分落实体育的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将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全面落实到体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教学时,教师可在竞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等。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组织体育角色扮演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角色中体会体育精神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例如,教学“防火安全”版块的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自救组”和“救援组”,引导学生分别扮演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通过真实可信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模拟防火安全演练。“自救组”学生旨在练习简单的自救行为和正确的逃生技巧,“救援组”则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实现多元化身体机能的锻炼和防火基础知识技能的融入。通过角色扮演的体育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救能力和身体机能水平,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共进、克服困难的体育品德,促进学生体育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
初中体育教学应当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具体教学时,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全面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初中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城关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