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验教学注重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体验,培养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树立民族文化认同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筛选、制作多元的图片、视频、文字内容,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知方式,既能获得直接经验,又能将其转化为间接经验,这与文化体验教学策略不谋而合。
视听资源是教师构建文化体验的主要资源。其中,视觉是人类感觉能力最强且最主要的感知渠道。教师可以依托视觉模态,运用文本、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的资源,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自然而发的兴趣是文化体验的第一步,它不仅能推进文化体验的进度,还能提升文化体验的效果。在开始文化体验之前,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词汇和会话的积累,还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心理疏导。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A healthy diet”为例。教师在讲解Culture time时,从各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入手,展示了多个国家的影视剧视频。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利用提前剪辑好的有关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泰国、印度等国家饮食文化的视频,提出了“What foods are featured in the video?”这一问题,学生结合此前学习的词汇回答“The video shows curry rice, Yin Gong soup and steak.”。根据这一发现,教师在PPT中展示了一个表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将诸多美食与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泰国、印度等国家的美食对应。经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学生初步将脑海中的美食与其起源的国家连接起来。此时,教师提问“What foods do you like on this list?”,学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喜好。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一边肯定他们的表达,一边引导他们形成“美食文化并没有优劣”的理念。
构建文化体验是要引导学生利用文本、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的视觉模态形成初步的有关文化的认知。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需要做好文化体验的资源准备。教师通过提供大量有教育意义的视听资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地感受文化。
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选择角色扮演这一形式加强文化体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体验感。角色扮演旨在以虚构的人物或历史人物为基础,结合英语课本中的内容演绎其中的剧情。一般来说,小学英语教材主要包含对话、童话、寓言故事等题材。因此,基于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两种角色扮演任务。一是简单的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倾注一定的感情,使自己贴合特定的人物性格。二是完整的角色扮演。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以演绎的方式诠释书本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前期的任务布置阶段,教师需要借助“图片+文本+口语”这一多模态的展示方式。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The king’s new clothes”为例。布置预学任务时,教师利用“图片+文本+口语”的方式,一边展示预习的重点,一边布置角色扮演任务要求。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将被分为演员、编剧、道具三个小组。其中,编剧小组不仅要为演员小组提供台词、剧本,还要为道具小组提供一些服饰、背景设计的参考。如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在西方国家,所以不能采用汉服等传统服饰,而是要模仿西方国家的皇帝服饰、平民服饰进行设计。此外,考虑到最终的呈现效果,教师鼓励学生以“图片+文本+角色扮演+口语”的方式,完成最终的演绎任务。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作为观众与其他小组的学生共同观看小短剧,演员完成演绎后,教师就“What kind of man was the king? Why do people laugh at him?”展开提问。经过一系列的分析,学生逐步理解了Story time中的内容。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角色扮演为基础的文化体验教学,旨在以学生为主体,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监督者,而是引导者或观众。为了扮演好故事中的人物,学生仔细观察、感受故事的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以及文化背景。通过一系列的角色扮演,学生逐步增强了学习自信,实现了个性化成长。
多模态理念除了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还要整合多种教学策略。在日常的文化体验中,教师既要注重前期的资料准备和中期的引导,又要注重后期的总结与升华。一般来说,文化学习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当学生开始进行文化体验的反思时,他们将从自身的文化行为、文化观念出发,下意识地反思自己在文化体验活动中的行为、语言、思想、态度。作为文化体验教学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开拓自己的引导思路,一方面,重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以及非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引导,让他们形成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结合写作总结和口语表达总结,可以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其文化素养。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At Christmas”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依托情境式教学法以及项目式教学法,拟定了一个“写邮件”的任务。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英语邮件的写作方式、技巧,所以教师将My e-friend中的内容与At Christmas中的内容相结合,并要求他们围绕“中国春节”写一篇电子邮件。考虑到邮件的内容,教师还创设了具体的写作情境:如果你收到英国朋友有关圣诞节介绍的电子邮件后,想要回复一封介绍中国春节的电子邮件,应该如何写?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节日起源、习俗、发展情况等多个方面展开分享。在后续的作业点评阶段,教师不仅明晰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还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图表+文本+口语”等模态,展示春节的相关表述。通过一系列的互动,学生将不断修正自己的表述,积累关键字、词。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意识到知识输出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基于文化体验教学,学生利用口语表达以及写作任务,体验英语表达与汉语表达的差异。此外,在点评阶段,教师尽可能地从多模态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作品。依托表情、手势、身体移动、动作、空间布局、朝向、特殊符号等多种模态的混合,学生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思、总结。
在文化体验教学的影响下,教师更加注重手势语、语言等多模态表达。一方面,多模态表达能够让学生在语言、非语言的评语中得知更多的有关教师的态度;另一方面,积极的语气、鼓励的眼神,会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Hello”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先利用视听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古代的作揖礼。然后,学生从“图片+文本+口语”的模态展示中,了解了多个朝代的打招呼方式。当课堂教学氛围足够活跃后,教师再讲解英语中的打招呼方式。考虑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教师要求学生模拟课堂打招呼复习“Good afternoon.”“Good morning.”等固定句式。通过互动,教师一边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边就答案的准确性进行点评。
一般来说,文化体验教学背景下的评价,包含学生对文化体验学习的兴趣与态度、在文化体验学习中的行为与表现、是否愿意感受文化氛围等内容。通过多个维度的评价方式,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体验教学旨在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他们的自然兴趣点设计教学内容。考虑到小学生的英语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运用多模态的资料展示、讲解方法、评价方式,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儿童英语文化体验实践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C-c/2021/01/16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