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保持足够的洞察性和判断性,更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加深理解记忆,对其发展鉴赏能力和批判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建立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更具深度及广度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思维更加灵活。
激发兴趣是引导学生思维自然过渡的重要前提,教师需认真研读教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以此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要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入手,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难点和热点,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的矛盾冲突,揭示有研究价值和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其求知欲望和认知需求,使其产生联想,形成并解决疑点。教师创设认知与思辨的教学氛围,更利于提高鉴赏和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师在思辨氛围中,引导学生生疑、质疑,继而析疑、解疑,能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如在《孙权劝学》的教学中,文章描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文章分为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教师提出“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与“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小组讨论拓展思维,并得出完整性的结论。分析问题时,由于不同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能够对文章提出更多的质疑,如“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吕蒙论议两个片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和结果,而为什么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其才略是如何长进的?”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略写的写作手法和特点进行分析。学生结合全文展开独立思考,获得独到的见解,在小组讨论的思维碰撞中延伸观点,从而得出“写事情的结果,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通过鲁肃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出来”的结论,让学生在质疑和解疑中深入解读文本内涵。
此外,也有学生认为,传统思想注重教师的主导,所以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表现他的善劝,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教师对学生奇特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及支持,并将学生新的疑问当作研究的新方向,鼓励学生围绕学生的观点结合文本的内涵展开辩论,让学生在证据充足的情况下进行辩解,最后认为双方有理有据,从而得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同样重要的结论。学生在质疑中,发现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与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两者的情调不同。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更多不同的见解和疑问,而在小组讨论中拓展学习思路,更利于学生多维度、批判性的阅读。
开展批判性阅读的意义重大,可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能力,间接带动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的发展。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批判性地学习知识,让学生意识到阅读学习不能全盘接受,需客观合理及辩证地汲取相关知识。
以《陋室铭》教学为例。文章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描写陋室恬静和雅致的环境及主人高雅的风度,表达作者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从三个层次入手进行描写,一是山不在高—惟吾德馨,二是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三是南阳诸葛庐—孔子云:“何陋之有。”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或影视片段,帮助学生对刘禹锡所处的环境有更加直观生动的理解。学生借助对偶和拟人等写作手法了解文章的内涵后,再出示刘禹锡在不同发展阶段所住环境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使其意识到刘禹锡居住的环境与本人精神品质的关系,利用陋室衬托刘禹锡的高尚品格,引导学生学习对偶和拟人等写作手法的巧妙应用。但从当代社会观入手分析,人居住的环境和整洁程度,直接与人的品格相关。陋室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说明其经济基础相对扎实,修建简陋的“陋室”,可从多方面解读,一是喜欢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感觉,二是利用陋室反衬其两袖清风等高尚品格。
不容否认,学生阅读是有惰性的,而要让学生长期坚持阅读,读整本书,乃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需要教师能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的阅读评价机制,通过有效的评价与引导,激发他们持续的阅读。针对阅读评价,可以以阅读感悟、读书摘抄等形式展开。如《简·爱》这部名著阅读,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名著内容设计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结合这部名著内容组织学生编排话剧,并根据学生表现进行实时评价。此外,还可以实行“智慧评价”,利用网络大数据进行分析,科学了解学生阅读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制定名著阅读评价方法,引领学生的阅读进程。
提倡批判性阅读,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自主质疑、探究、反思等途径,帮助学生在更深层次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实现情感共鸣。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整本书批判性阅读,有利于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推促其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在批判性阅读过程的总结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分析思考,而且能经历“质疑—分析—总结—提升”这一思维发展过程,为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反思阅读一般处于课堂总结阶段,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提炼升华。如统编教材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这一课的教学。在第一课时的教学总结中,由于学生对文本内容已有所了解,教师可以设计“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会不会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初步概括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尤其是他岳父前倨后恭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范进中举这一环节设计的重要性,为下一课时开展教学做好铺垫。毕竟范进中举发疯是这一课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小说人物及其主题思想所在,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照范进中举发疯进行反思阅读,便于他们在更深层次认识科举制度对当时人们思想的毒害。同时,学生整本书阅读素养的提升离不开真实的语言运用,只有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养成整本书阅读的习惯,多读书、读整本书,并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
此外,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阅读,还可以反向行之,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这一课,在教学总结阶段,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结尾“无人问津”一词引导学生反思阅读,鼓励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且让其思考:这么一个世外桃源,为何最后却是“无人问津”?在学生反思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桃花源所处的环境出发,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思考,继而鼓励学生走进作者内心,理解作者那种孤独惆怅的心理。
总之,批判性阅读是引导学生从客观和理性的角度辨识文本阐述的观点,从课文中吸收与现代价值观相符的哲理。教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来,确保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展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新区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