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9~13周岁学生的人均纸质图书阅读时间为平均每天25.48分钟,人均阅读量大约为10.21本。虽然相较于以往有一定水平的提升,但与当前课程标准的建议不符,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引导。因此,在“双减”背景下,随着学生课业负担的大幅度缓解,教师应准确把握这一契机,围绕学生现实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课外阅读方案,以期有效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与课堂教学相互补充
“双减”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课内学习时间和作业时间作了严格规定。小学3~6年级学生的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应控制在60分钟以内。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教师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接触更多知识信息,还可以运用课堂中掌握的学习技能进行阅读探索,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外阅读与课内教学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效果,同时也保证了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充分实现了教学“减负增效”的目标。
2.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积累学习经验,并通过教师的问题指引、任务清单和方法提示,有效掌握多种阅读技巧。课外阅读能够从根本上弥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不足,并通过方法的传递有效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从而促使语文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3.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双减”政策强调,教师需要“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将目光转移到现实生活更广阔的层面,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并有效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不仅能获得有效的思想指引,还可以借助文本了解科学、社会、艺术以及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涵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发展观念,同时能有效实现“双减”政策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我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改革特色。
1.缺乏阅读兴趣
兴趣是支撑学生展开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也是释放学生情绪的关键所在。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都存在明显的兴趣缺失现象,在完成教师安排的课外阅读任务时,他们常常表现出机械、被动和消极的情绪,严重违背了“双减”政策的本质内涵。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活动形式,通过巧妙构建阅读场景、氛围和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使他们能够从课外文本中吸收更多知识。
2.缺乏学习方法
阅读是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对文本内容进行分解、重塑甚至二次创造,如此才能从中收获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经验,进而体现课外阅读的价值。然而,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却常常忽略方法传递,一味从知识积累角度入手,引导学生接触相关的诗文选摘、中外名著或是科普文献,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缺乏明确目标,无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也影响了课外阅读活动的质量。
3.缺乏指导力量
为保证“双减”的顺利落实,国家教育部门重点提出了教师应“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具体而言,要求教师在学生课后活动开展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并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教学建议。但目前学生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普遍缺乏来自教师、家长以及同伴的有效援助,导致他们在阅读中遭遇的各类问题无法得到顺利解决,因此影响了学生的整体阅读质量,也不利于通过课外阅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发挥校园主体作用,打造多样阅读活动
“双减”政策的全面推广,标志着教学主体责任重新回归校园阵地。因此,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责,积极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课外阅读场景,以确保能够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支撑学生开展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阅读活动设计,确保能够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以此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奠定课外阅读活动开展的良好基础。
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班级中的有限空间,为学生打造室内“读书角”,鼓励学生将喜欢的课外书籍带到教室,在充实班级书库的同时,可与学习同伴一同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此外,教师可以围绕班级“读书角”为学生创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话剧社、历史社、新闻社等,要求dA8UOPyVV6+yEhZyVNF8rg==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积极开展阅读探索活动,并借助课外书籍中丰富的知识自主创建活动项目。如此,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其通过课外阅读获得全面成长。
2.采用问题驱动模式,传递丰富学习技巧
“双减”背景下,教师既要精准地调控教学计划缓解学生压力,又要重视和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和掌握,使其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式开展各类阅读活动,从而在有效化解学习难题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为此,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问题驱动的形式,将课外阅读分解为独立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串联,逐渐掌握正确的文本阅读技巧,进而奠定学生良好的发展基础,推动“双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景阳冈》一课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开展《水浒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教师可以围绕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回顾教材中呈现的故事内容,在原著中找出关于“景阳冈”故事始末的描写具体发生在哪些篇章当中。(2)使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按照“开端—谋划—实施—结尾”这一发展主线将原著目录分解为不同部分,并分别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原文内容。(3)审视不同章节的文章标题,思考其中存在哪些联系?根据标题能够提出哪些问题?将其在思维导图中呈现出来,并以此作为线索阅读原文,寻找答案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3.建立家校合作关系,提供全面课后指导
“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仅要求学校进行全方位改革,而且强调家长积极参与到子女的成长历程中,并与学校之间形成理想的互补趋势,以便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为此,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主动与家长之间形成理想的合作联动机制,确保能够协助学生顺利解决阅读难题,并为其提供更精准的教学引导。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一课的课外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与家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任务。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对原著进行整体分析,按照目录章节将原文内容分解为不同阅读任务,再要求学生自主制定阅读计划,每天与家长共同阅读原著同一部分内容,并分享彼此的阅读体会。如此,既能保证家长协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又可以将一些家庭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整理出来,通过线上渠道递交给教师,由教师进行统计整理后在课堂中为学生统一释疑。
总之,“双减”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教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创新,以确保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其高效开展阅读,从而掌握更加丰富的知识内容,实现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菏泽市鲁西新区马岭岗镇寺李小学)
(责任编辑 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