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不断改进阅读教学模式,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阅读思维,提升其语文阅读素养。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透,教师可以从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角色扮演等方面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化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长期以来,学生和阅读文本之间都是单向关系,缺乏投入感和沉浸感,导致学生无法将阅读内容与自己的经验相融合,阅读水平难以提升。为此,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现实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感性、生活化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唤醒学生情感。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文章中作者通过描述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看到的种种幻像表达其生活的悲惨,但学生在阅读时并不能站在小女孩的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获得的情感体验也是浅显的。因此,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同学们,你们是如何度过除夕的呢?”学生畅所欲言,积极表现自我,诉说自己在过除夕时发生的各种趣事。此时,教师话锋一转:“但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姑娘,在本该团圆的节日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她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为调动学生情感,教师可搭配多媒体视频,渲染别人欢度新年,小女孩却悄无声息冻死在街头的场景,在悲伤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下,学生的触动更为强烈,也更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又如,在阅读《金色的草地》时,作者站在儿童的视角描写了乡村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变化并主动寻找原因的过程,语言意境优美,充满童真童趣。基于此,教师可创设情境:“草地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同学们眼中的草地是什么样的呢?”学生会想到绿色、嫩绿、碧绿、广阔、荒凉等描写草地的词语。此时,教师出示有关草地的图片,合理设置疑问:“金色的草地是什么样的呢?是秋天小草枯黄后的颜色还是蒲公英的颜色呢?”在趣味性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对金色草地充满了好奇,阅读欲望得以激发,从而实现高效阅读。
案例中,基于阅读文本,教师创设相契合的情境,能使学生快速、自然地融入阅读情境之中,既有助于学生汲取知识,又可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获得个性化的感悟。
阅读教学中,问题是较为关键的载体,根据学生的认知和阅读情况,巧妙设计问题链,能激发学生深入阅读的兴趣,强化阅读效果。但在目前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较为单一化、形式化,导致学生产生阅读疲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在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应设置启发性、引导性的问题,在循循善诱的问题中开展阅读活动,促使学生的阅读更有深度和价值。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牛和鹅》为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鹅的狂妄以及“我”的情感变化。对学生而言,他们眼中的鹅和牛是多样化的。有的学生喜欢在牛背上玩耍、愿意和牛做朋友;而有的学生则只在电子设备中见过鹅,对鹅大声叫着扑过来的画面没有深刻感知……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提出如下问题:(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动物朋友,分别是鹅和牛,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们呢?(2)作者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大家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3)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最想对鹅说什么?又有哪些话想告诉牛呢?在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下,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牛和鹅习性与性格的差异,并理解了作者对鹅的态度转变原因,最终学生能够得出不因自身强大而欺负弱小,也不因弱小而恐惧等思想情感。
因为年龄的原因,学生对叙事性强的故事类文本兴趣浓厚,在问题链的引导下,他们能自主探究,获取更多阅读细节。那么,在学习议论文、写景文、科技文等体裁时,教师又该如何设置问题呢?
以《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为例。到底什么是纳米科技,它有何神奇之处呢?学生在预习时,无法提取有效信息。具体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与纳米技术相关的信息,并设置如下问题:(1)科幻世界里有很多可以随意消失变化的人,如孙悟空可以七十二变,这在现实生活中能实现吗?大家知道什么是纳米吗?想不想了解这方面的内容?(2)纳米机器人能在人的血管中自由游动,是如何做到的呢?原理是什么?(3)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把纳米技术应用在哪些方面呢?在阅读探究中,学生的想象力较为丰富,能描述出自己眼中的纳米世界,有助于培养其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案例中,教师适时地抛出问题,能搭建起生活场景与文本场景之间转化的桥梁,可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热情,能提升学生对文章的鉴赏与分析能力,进而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
借助角色扮演的形式重现阅读文本内容,能将静态平面的文字,转换成立体、鲜活的形象,进而深化学生的学科素养。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文本内容,组织学生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入手进行角色演绎,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地获取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为例。教师需要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理解老马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能谈谈自己的感想。教学中,教师可先播放相关的视频——小马想帮助妈妈的激动心情;在听完老牛和小松鼠建议后的纠结、无助;经过妈妈开导后的豁然开朗……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的想法,进行有感情的演绎。扮演小马的学生表示,虽然小马已经长大可以帮妈妈做很多事情,但是对于未知的事情它的内心还是恐惧的,就像自己第一次帮妈妈做事时一样,也是又兴奋又害怕。所以,当老牛告诉它可以过河时,它非常开心,但是小松鼠说自己的小伙伴被淹死在河里时,小马是真的恐惧了,这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想起了自己的种种经历。在表演时,学生的情感是充沛的,表达是准确的。扮演老马的学生表示,表演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在面对困难与问题时,妈妈总是能处理好一切。通过演绎,他更能理解妈妈,也更能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又如,学习《狐假虎威》时,文章以寓言故事的形式,讲述了狡猾的狐狸骗过老虎,并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其他动物的故事。学生年龄较小,容易被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所吸引,但是对中心思想的挖掘还有些欠缺。此时,教师可组织角色扮演,并允许学生在外表装扮上突出角色特点,即:扮演狐狸的学生可在衣服后面粘上长长的尾巴,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给人一种不可一世的感觉;扮演老虎的学生则整张脸都很严肃,给人一种很威严的感觉。视觉上的冲击,再加上独特的语言风格,能使整堂课妙趣横生、精彩纷呈。
案例中,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栩栩如生的人物、多姿多彩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情节,能使学生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能在实现深度阅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水平的提升。
总之,在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要注重对阅读方法进行创新。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情境、问题、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营造阅读氛围,才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自由自在地遨游,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再到“我爱读”的转变。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青县田镇学区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