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中“资料元素”的表现特征及教学优化策略

2024-07-30 00:00王秀芳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7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充分践行这一理念,在其编排中通过多种形式,将课外阅读资料纳入课内教学之中。它们一般放在教材中的课后板块或者课后习题,在口语交际中则以“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形式出现。具体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这些“资料元素”,不仅可以更好地丰富课内阅读内容,而且能拓展课外各种资料,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对话,把握“资料元素”的表现特征

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统编教材的资料特点,围绕资料搜集与运用对教材中的“资料”进行重整。通过梳理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统编教材的“资料元素”,发现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形式多样,体现人文性

梳理中高年级八册教材,发现每册中都含有不同的“资料”的影子。从数量来看,一共出现78次。从形式来看,有“阅读链接”,有“资料袋”“阅读要素”等各种形式,还有一些通过课后习题、自读课文中的“课文导读”以及口语交际隐含呈现,但无论何种形式,要素基本相同,作用基本类似。一方面教材编排形式更加灵活多变,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易产生视觉疲劳;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阅读方法,便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从主题来看,这些“资料”大多依托单元人文主题进行编排,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和丰富,也是单元人文主题的延伸,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中的“资料”,还有一些通过问题形式延伸人文主题,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课后习题。

2.逐层推进,彰显要素

虽然中高年级的教材中都存在“资料元素”,但对其细分,发现中高年级的“资料”还有细微差别,它们之间呈现一种递进关系,从浅到深,步步推进,助推单元要素巩固落实。从其形式与内容来分析,中年级的学习“资料”更多是通过“资料袋”体现,虽然有“阅读链接”,但更多是一种资料呈现,很少有相应的要求,即便编排在课后练习题中,也多是要求查阅。这与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学习目标中培养学生资料意识是一脉相承的。而高年级不仅呈现一种资料,而且辅以更多要求。即便是隐性资料,也更多要求学生对其资料进行理解和运用。由此可知,编者在编辑教材时,针对“资料”的整理运用,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写思路。这不仅与单元要素中“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要求相同,而且是对其要素的一种深化与拓展。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自学提示,就是如此。

二、融汇,推促“资料元素”的拓展延伸

相对而言,教材中的“资料”只是教材内容的补充,因而很多教师对其不够重视。但是“资料元素”也是单元要素的一部分,不仅体现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更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与提升的重要因素。对“资料元素”来说,其起点就是搜集,围绕主题将分散在各处的资料聚拢在一起。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融汇形式,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助力“资料元素”向“资料搜集”转变。

1.借助主题融汇,提升搜集实效

教材只是例子,教学重点是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各种资料。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搜集的资料大多是网络复制粘贴而来,没有一定的目的性,其作用大多是无效的。怎样有效提高“资料搜集”的实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围绕文本主题,从点到面进行搜集。如有可能,教师也可以结合阅读资料帮助学生确定主题进行搜集,以便与文本形成闭环,提升搜集实效。

例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的课后习题,要求搜集历史上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历史上运用谋略的战争故事”,带着目的进行搜集,这样有利于排除干扰、节约时间,提升搜集质效。再如,针对四年级下册《黄继光》这一课,教师可以围绕“阅读链接”帮助学生圈定“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进行资料搜集,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能有效突出主题,与单元人文主题构成阅读闭环。

2.借助时机融汇,把握搜集契机

对于阅读学习来说,进行资料搜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文本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因而这里的资料搜集,更多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所以在进行资料搜集时,需要结合课堂实际需要,穿插在阅读教学之前,进行前置性搜集;也可以对其阅读教学进行巩固理解,穿插于课堂总结阶段,进行后置性搜集,等等。

针对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自学提示”就明确要求对不懂的内容要通过查阅资料进行理解,如可以围绕“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主题进行前置性搜集,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又如,针对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母鸡》一课,在其教学之后,可以借助“资料袋”中老舍的简介,进行后置性搜集老舍写作的相关故事,在感受老舍魅力的同时,巩固理解课文内容。

三、整合,挖掘“资料元素”的内涵价值

对“资料元素”来说,进行搜集只是前提,更重要的是利用“资料”发挥学习中应有的作用。相对而言,借助“资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助力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加深文本体验。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教材中各类“资料”,挖掘其内涵价值,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1.借助资料整合,拓展方法

相对而言,教材中各类“资料”较为丰富。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各类“资料”,并从中渗透单元要素与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在巩固落实单元要素的同时,习得具体学习方法。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中的“资料”为《三国演义》名著中的相关片段,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按要求边阅读边圈画与文本相关的类似语句,通过文白对比的阅读方式思考“语言有什么不同?阅读中能否跳过去?”等等。

另外,教师可以结合“交流平台”渗透名著阅读方法,通过群文阅读策略渗透方法指导。如有可能,教师可以适时拓展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故事前后内容,助力他们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层次对话。同时,教师还可以渗透单元要素,借助资料理解课文情感。多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在资料整合中拓展方法、学会学习。

2.借助课本整合,拓展阅读

阅读都是从识字读句开始的,整本书阅读都是从单篇文本阅读开始的。统编教材编撰“阅读资料”,其目的是搭建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桥梁,并将课外阅读有机纳入课堂教学之中。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找准“资料”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资料”拓展形式,引导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课外阅读。

针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课,教师就可以借助“资料袋”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并且借助多媒体以及银河相关视频和诗歌图片等,呈现织女星与牵牛星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感知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魅力,继而激发他们在课后持续阅读。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单元口语交际,组织民间故事会,鼓励学生课前搜集民间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以此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

总之,针对教材中的“资料元素”,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立足他们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深入与教材编者对话,准确把握编者意图,并借助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资料”的内涵价值,在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链接课外阅读资料,在助推课堂教学生成精彩的同时,为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甘沟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