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学课堂指的是将认知能力作为学习理论基础,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强调学生自主性、活动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在立学课堂中积极采取共情措施,可以引领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和共同发展,构建高效科学课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在立学课堂模式下开展小学科学课程教学,需要教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联系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与教学目标,为他们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共情,推动他们主动进行探究学习。在科学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真实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感受科学课程的魅力,引领学生进入神奇的世界,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解决问题,强化他们的科学核心素养。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七色光》一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利用实验器具为学生制作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实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需要将平面镜放置于清水中,再将其转移到阳光下。通过不断调整平面镜的位置,可以在教室墙壁上呈现出七色的彩虹光线。这种实验形式相比于使用三棱镜,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引发学生的共情。当实验结束时,教师应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所做的实验和最终的现象,思考一下,你能想到哪些方法来模拟出七色光呢?”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为后续课堂内容的教学奠定基础。
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可以快速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发学生独立、深入思考,而在课前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清晰的学习思路,并直观了解实验现象,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立学课堂强调学生在学习环节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探究,引领学生通过与他人的探讨,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考虑到学生年龄较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自主学习环节可能会因为科学知识缺位而感到困扰,从而阻碍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意识,帮助他们深入挖掘科学本质,推动他们更好地成长。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蜡烛的变化》一课时,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录制蜡烛燃烧实验的微课视频,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烧的蜡烛上,一段时间后,可以明显发现烧杯内壁产生大量水珠。然后,教师向学生讲解:“产生水珠是因为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水珠。”接着,教师向学生分发实验器具,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如下实验:将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燃烧蜡烛上方;将白瓷碗放在燃烧蜡烛上方进行烧制;燃烧纸张。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原因。通过教师在导入环节的示范,各小组在认真做完每一个实验步骤后,可以在短时间内探明原理,得出结论。最后,教师可让各个小组分别阐述观点,表达不同见解,并通过小组之间的辩论,揭开科学实验的本质,同时,教师可从旁进行辅助指导,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
合作学习模式结束后,教师应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并选出优胜小组。此种合作学习的模式既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又可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断丰富其科学知识。
立学课堂强调教师应对学习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推动学生自主开展探究学习。因此,小学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强化自身对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及对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运用专业素养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带动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不断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保证课堂教学成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移情共情,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感世界,既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科学知识内涵,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例如,苏教版小学科学《珍惜水资源》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在教学环节,教师需要以共情的形式给予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感受水资源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关影片,带领学生感受缺少水资源的无奈,明白缺少水资源会对人们的生命带来威胁。然后,教师为学生展示水资源分布图,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水资源短缺的根本问题,并为学生呈现现代社会存在的大量污染、浪费水资源的现象,从内心深处让学生意识到浪费水资源的严重后果。最后,教师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在日后的生活中要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严峻的缺水现实及真实的缺水数据资料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小学科学课堂中积极采用共情形式,以情感作为主线,可以对学生的行为带来影响,促使学生与缺水城市居民产生强烈共情,引导学生从内心深处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改变学生的错误行为,真正彰显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小学科学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及思考习惯。但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有的教师仍旧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构建立学课堂时,小学科学教师要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作为重点,带领学生一同对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与理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引导学生独立观察和操作,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知识产生共情,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能够强化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激活其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果实和种子》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前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购买花生、黄豆以及蚕豆种子,将其各取出15粒种子放在装有300ml水的烧杯中并浸泡48小时,观察并测量种子前后的变化,做好记录。随后,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种子发芽的全过程,并询问学生:“想要让种子发芽,需要有哪些环境条件?”为学生更好地培育种子奠定基础。最后,教师向学生分发浸泡过的种子、镊子以及放大镜等工具,让学生了解种子在萌芽过程中内部构造的变化,引导学生从烧杯水分的变化及种子的变化两方面进行深入观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剥落蚕豆种子外皮时,提醒其动作轻缓,从开口端将蚕豆掰开,这样更利于观察。
在此类科学实验中,学生会对自己所培育种子的发芽情况进行实时观察与记录,并会与同伴分享。同时,通过放大镜的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在种皮、胚根、胚芽、子叶等结构的作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满足其探索需求,又可以培养学生爱护生命的情感态度。
总之,在立学课堂中,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采用共情措施,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带领学生共同对科学知识点进行探究,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领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林梓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