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参与,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

2024-07-30 00:00杜百燕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7期

核心素养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关键词,它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诸多层面。基于核心素养的内涵视角,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维参与,善于激发学生灵动的音乐思维,促使其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催生学生多样化的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实践证明,学生身心的全面性、多维度的参与,能有效提升其“音乐学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以感知为基础,奠定学生音乐素养之基石

学生音乐素养的养成,是以感知为基础的。感知主要包括学生的音乐视听。其中,听是核心,而看、做、说等活动都是围绕听展开的,都离不开学生的听。音乐是一门聆听的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音乐的听与看、听与做、听与说、听与思、听与想等结合起来。只有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具身认知的音乐学习样态,让学生的多感官协同活动,才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度理解。

例如,教学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小鸟,请到这里来》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对比性的情境:一个是树木被砍伐、河流被污染的画面;另一个是山清水秀、花草繁茂的画面。这样的两个画面对比,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对比中,小鸟会到哪里去呢?学生自然也就有了答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想象画面,从而培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好心灵。当学生在聆听中理解了歌曲表达的内容之后,学生自然会在歌唱的过程中,带着喜悦的心情,用轻快、圆润的声音来表达。声音与画面的融合,能再现清新明丽、情趣盎然的景象。歌声还能唤醒学生的表象记忆、生活记忆和经验记忆等,如,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听到了小鸟的叽叽喳喳;有的学生说,自己似乎看到了小鸟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听到了清泉汩汩流动的声音……正是借助深入的音乐聆听、借助丰富的音乐视听背景,才唤醒、激活了学生丰富的音乐学习经验,让学生产生了丰富的音乐联想。

感知是养成学生音乐素养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感。为此,教师要优化学生的音乐感知内容,丰富学生的感知形式,拓展学生的音乐感知通道。通过感知,唤醒、激活学生的音乐认知经验、思维经验、想象经验。从感知入手,能有效开启学生的音乐学习之旅。

二、以情感为动力,促进学生音乐素养之融合

情感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内在动力。多维参与,不仅要让学生的感知在场,而且要让学生的情感在场。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境育情、以情激情。好的音乐能激发学生情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而学生的情感共鸣、心灵共振,又能促进其音乐情感的形成。音乐与情感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音乐是负载着情感的,或能让人高兴,或能让人悲伤,或能让人心情沉重,或能让人心情放松。音乐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音乐学科课程的本体性作用,用音乐学科内容本身激发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要发挥外在的教学手段,如教师的教学姿态、多媒体课件等作用。

以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乡音多喜乐”中的歌曲《抓妈荷》学习为例。这是一首沭阳民谣,表现的是孩子们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活动。这样的乐曲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音乐学习情感。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玩”的积极性,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了“妈荷”的玩法。原汁原味的童谣,独特的旋律与句式,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诙谐、热情地演唱。学生能随着音乐的内在节奏、旋律,一边歌唱一边划拍。学生积极参与“抓妈荷”的游戏活动,积极分享彼此交往的快乐,形成了“接等式(妈荷轮流抛)”“大招式(几个妈荷lx5Fd1VytRchluXqbF3P6A==一齐抛)”“小招式(抛一个再快速地抓几个)”等多种玩法。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对家乡、对美好生活的喜悦和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此外,为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深度学习,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聆听音乐、玩游戏,而且要鼓励学生尝试画出歌曲的旋律线,让他们随着乐曲的旋律线“扔妈荷”“抓妈荷”“放妈荷”。在音乐性的游戏中,学生获得了一种深度的情感体验,觅得了音乐的美好意境。

以情感为动力,要着力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将视觉、听觉、动觉等结合起来。以情激情、以情育情,还能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形成一种感觉的相互挪移,即能让学生形成音乐学习的通感。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感觉相互融合,助推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感知与情感等相互融合的整体性的音乐学习状态。

三、以创造为旨归,培育学生音乐素养之内核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多维参与,不仅要引导学生感知,而且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音乐思维与想象,从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音乐创造。音乐创造,是学生音乐素养的内核。只有通过创造,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得以确证和表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音乐创造,不同于音乐家的原生性创造,而更多的是学生音乐学习中的一些积极主动的音乐表现、音乐展示、音乐创造。

例如,教学苏少版音乐二年级下册《小猫圆舞曲》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在深入聆听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到音乐的ABA曲式结构。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猫在干什么?从而唤醒、激活学生的经验,让学生想象到小猫咪嬉戏、玩耍的淘气状。有学生想到了小猫咪伸懒腰、捉迷藏的样子;有学生想到了小猫咪偷看、躲藏的表情,等等。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音乐创造性,教师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现的道具——丝巾,让学生用道具表现音乐的旋律、内涵等。有学生拿出丝巾,表现了小猫的各种动作,如打转、摇摆、飘荡等;有学生用丝巾左右摇晃,用以表现小猫咪身体的摇动;有学生将丝巾在空中划出一个圈,用以表现小猫咪嬉戏的场景,尤其是小猫咪自己追自己的尾巴,自己逗着自己玩;有学生上下舞动丝巾表示小猫咪的上蹿下跳;有学生在旋律上扬时将丝巾向上抽出,在旋律比较稳定的时候让丝巾左右摇摆,等等。不同的音乐表现,突显了学生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内在理解,也突显出学生的音乐认知。在这个过程中,“丝巾”对于学生的音乐学习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学习的道具,更是学生音乐创造的一个载体和媒介。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独特性的方式表现对音乐的欣赏。但是,由于不同的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对音乐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学生的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也会呈现出差异性。此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对音乐的个性化表达,从而催生学生独特的音乐创造,让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音乐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的过程。

音乐的感知、思维、想象和创造,在音乐学习中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们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作为教师,不仅要强化学生的音乐聆听,鼓励学生将听与思、听与想、听与创融合起来,而且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音乐理解的深化、音乐表达的灵动与多元。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音乐的幸福。

总之,核心素养下的音乐教学,要求教师要像电影导演一样,对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做出全局性谋划;要像调音师那样,对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相关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多维参与音乐学习,促进学生对音乐学科内容的全面性感知,丰富学生对音乐学习内容的情感性体验,引发学生对音乐表现的独特性创造。作为教师,通过音乐教学,要让音乐成为学生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让音乐学习成为学生生命实践活动中的独特创造。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