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游戏化教学法,让学习更有乐趣

2024-07-30 00:00杨凤球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7期

唤醒学生最好的方式就是向其提供游戏化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认知意识在游戏中被唤醒,活跃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习成为一件喜闻乐见的事情。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要有效运用游戏化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在寓教于乐中明晰余数的表象以及数量关系,体会游戏化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观察,形成基本概念

观察是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教师通过开展观察类的数学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概念,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数学教学不再是呆板的理论教学,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互动意识,提高数学课堂的活跃度。

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搭一搭(一)》“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用实物辅助教材开展知识点的讲解。上课时,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巧克力和盘子摆在讲台上,提问学生:“如果你有七颗巧克力、三个盘子,你会怎样平均分配?”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得出“每个盘子里放两颗巧克力”的结论,发现巧克力不管如何分配都会多出一颗。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情况用有余数的除法表述出来,即:7÷3=2(盘)……1(颗)。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得知一共有7颗巧克力,“7”是被除数,“3”为除数,表示分巧克力需要用三个盘子,“2”为商,表示一个盘子可以放两颗巧克力,“1”是余数,表示还剩一颗巧克力。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观察巧克力的分配情况,顺利导入“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帮助学生借助实物认知这一概念与理论,从而形成“数”与“物”相互结合贯通的数学意识。

观察类游戏应以实物为第一学习材料,课本中的插画为第二学习材料。教师应当借助观察类游戏教学方法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概念与应用,在观察的过程中形成数学认知体系,加强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的掌握。

二、猜想,发展抽象思维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猜想,发散性地思考,通过参加猜想类的数学游戏,明晰“有余数的除法”的抽象概念。

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猜想和验证得到除法与余数的抽象认知。上课前,教师要提前为每个组准备20根小棒。上课之初,先热身让学生在小组内摆正方形,并让学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从中选择“13根小棒可以搭几个正方形?”一题供学生研究。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乘法口诀发现,无论是几去乘4都不能得出13,摆四个正方形是不够的,摆三个正方形有剩余。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面对抽象问题时形成“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

游戏化教学符合现阶段教育发展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合理运用游戏化教学法,借助猜想类游戏帮助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让学生处在一种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抽象知识,以此降低“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难度,使抽象理论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操作,感知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的学习需要一定的空间感,而动手操作能够将数量关系直观地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勤于动手操作,通过感官深化对余数与除法数量关系的感知,让数学规律在动手操作中呈现出来,进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摆正方形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上课前,教师先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每组分两捆。上课时,教师让学生用小棒自由拼接正方形。如,13根火柴棒能够拼接出三个正方形,剩余1根火柴棒,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得出计算公式13÷4=3(个)……1(根),还可以用14根小棒拼接出三个正方形,拼接完成后剩余2根小棒,学生继续列出公式14÷4=3(个)……2(根)。顺利完成课前教师发的任务单,学生会发现当小棒的根数是4的倍数时没有剩余。这样的游戏化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学习。

数学学习离不开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不仅能使理论实际化,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教师应当注重操作类数学游戏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分辨有余数除法的规律与特点,通过比一比、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形观念。

四、验证,理解知识价值

游戏化教学虽然深受学生喜爱,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游戏化教学的知识性。教师将“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点融入游戏化教学,可以让学生边娱乐边学习,增强该知识的趣味性,加速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

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会发现,余数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任务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同伴说一说自己的发现。通过学生间的思考、讨论、交流,得出结论:余数都比除数小。为了验证发现是否准确,教师请学生用25根小棒继续摆正方形,会发现25÷4=6(个)……1(根),用31根小棒搭正方形31÷4=7(个)……3(根)。教师在游戏中融入“有余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快速理解其知识点,并能在游戏互动中增进自身的知识获得感,明晰知识的价值无处不在。

数学的学习贯穿整个生活实践,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搭正方形”游戏能够使课堂氛围变得轻松活跃。不仅如此,应用类的游戏化教学能够让学生意识到“有余数的除法”的重要之处,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让学习成为一种终身的行为活动。

五、竞赛,强化计算能力

竞赛在游戏化教学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法。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竞赛,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强化“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能力,在竞赛中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借助游戏化教学掌握除法的应用方法与技巧。

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游戏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锤炼思维灵敏度和知识转化能力。上课前,教师先将黑板平均划分为四个区域,然后在每个区域写出五组类似于“□÷3=□……2”这样的计算公式。上课时,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五人一组,要求每组学生依次上台站在黑板对应的区域前,在黑板上的空格位置填写出合适的数字。竞赛要有时间限制,在教师喊出“答题开始”时,学生才能作答,填写正确并且用时最少的学生教师予以奖励。每组学生竞赛完毕后,教师要将原来的考题擦掉并重新写出新的考题,再进行下一轮的游戏竞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能帮助全体学生锻炼计算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参与游戏化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思维灵敏、活泼好动。而竞赛具有开放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极为合适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教师要灵活开展游戏竞赛,善于利用竞赛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

总之,游戏化教学具有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是一种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教学需求的有效教学策略,而“有余数的除法”又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地添加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领悟抽象的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教师应设计针对不同年级的具体的游戏化教学案例,合理运用并发挥数学游戏的优势,优化数学教学,让学生能够热爱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与价值,进一步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省阳山县黎埠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