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系统思维的有效培养

2024-07-30 00:00李海峰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7期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和科学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极其重要。当前,部分学生认为数学知识过于枯燥和抽象并且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往往是系统思维较差导致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分析当前学情,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结合数学教材中的内容及知识结构,以适合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让学生认清数学知识的本质,了解数学的结构性特征,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统领教学结构,优化目标设计

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根据当前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再安排适合的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完善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立足整体视角,教师应考虑到数学知识的结构性特征,确保学生在顺利学习且达成本课教学目标之后,能够建立起对应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并具备一定的系统思维。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线”一课时,在备考环节,教师需要站在整体视角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并为学生制定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能够正确区分平行线,明白平行线的含义与特征。(2)理解互相垂直的定义与性质,能够画出互相垂直的线,明白垂线的特征。(3)了解垂足、垂线等数学语言,并可以使用这类数学语言或数学符号,表示互相垂直的线的关系。(4)通过本课的系统学习后,了解垂直与平行是在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同的位置关系。(5)引导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点的基础上,思考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存在几种位置关系,并分别作出说明。在本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从垂直与平行线这两个定义入手,深入拓展了这两个知识点背后的含义。教学目标以递进式呈现,层层深入数学知识的本质,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再根据这些教学目标,制定适合的教学活动,最终完成有层次、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

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制定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仅需要考虑本课知识点在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要考虑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的联系,促进学生系统思维的发展。

二、培养观察能力,引导有序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还需要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启发学生的学科思维,让学生具备基础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过程中,要优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让学生注意到围绕在身边的各类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长方体与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几何意识,设计“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活动。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用纸张折起来的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具,让学生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并猜测:“如果将长方体或正方体每一面的三边剪开,只留一边与其他面连接,并将它展开,它会是怎样的形状呢?”教师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猜想。接着,教师选出学生代表来到讲台上,亲自动手将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剪开,按要求展开,为其他学生展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然后,教师为学生讲述每一个小正方形对应的是正方体的哪一面,引导学生先整体观察再局部观察,按照特定的顺序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当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让学生尝试自己在卡纸上绘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并将其拼接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学时,教师需要从大局视角带领学生观察某一数学现象,并从中分析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或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合理的假设,让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养成系统思维。

三、强化问题引领,唤醒系统思维

问题教学法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准备适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性。在数学课堂中设置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培养学生系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在适合的时机引出数学问题链,利用问题唤醒学生的系统思维。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圆柱与圆锥”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图片,如一个易拉罐、一顶生日帽。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易拉罐以及这个帽子,请大家找出这两个形状的异同。”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思考,并发现圆柱体与圆锥体最根本的差别。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立体图,让学生思考:“相同底面积与高度的圆柱体与圆锥体哪一个体积更大?二者的体积之间是否存在对应关系?”最后,开展本课的小组互动及课堂讨论活动,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在组内探讨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对应的体积关系,并尝试设计数学实验去证明。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从课前导入环节开始,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提出问题,以紧密的问题链,带领学生逐渐深入数学世界,完成深度学习,以强化学生的系统思维。

四、善用思维导图,实现思维进阶

思维导图可以将相对零散的数学知识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有逻辑地排列在同一张图形之中,有利于教师整合碎片式的数学知识结构。实际上,思维导图是一种极为典型的系统思维模式,立足一个核心以及关键词,并基于系统的知识构建策略,围绕这一关键词延伸出各类二级词,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层级式结构呈现在思维导图之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系统思维养成,并有效实现思维进阶。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因数和倍数”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在黑板上绘制一个树状图形的思维导图框架,将各个一级词、二级词等概念,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递进关系、层级关系空出来。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依次将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及知识点填充进去。随后教师询问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有哪两个核心概念?”学生回答:“是因数与倍数。”此时,教师听从学生的回答,将因数和倍数这两个词语,填写到对应的一级关键词中。此时,教师再次提问:“奇数、偶数、质数与合数这四个概念,应该填写在哪一栏比较合适呢?”学生回答后,教师便将对应的答案填写至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顺利完成思维导图,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重新梳理清楚,无形中完成了对本单元的复习。

思维导图的合理应用,可以将各类碎片化的数学知识整合在同一张导图上,能够让学生清晰地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学生在思维导图的辅助下,形成更加系统的思维模式,并在结构化的思考中,自主构建出完整、健全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以合理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确保学生能够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建立完整、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结构,能以整体化、系统化的视角看待数学学科的本质,真正了解数学知识。同时,教师需要优化教学目标的设计,以便统领整体的教学结构,随后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有序思考,设计数学课堂中的问题情境,以此唤醒学生的思维,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合理引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开发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