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沉浸式学习,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2024-07-30 00:00刘建娟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7期

沉浸式学习是一种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引入沉浸式学习,能够有效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改变原本枯燥、乏味、单一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听讲、做题,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乐于参与数学课堂中的各类探究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的教学水平。

一、导入信息技术,构建深度学习情境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沉浸式模态,需要引入信息技术,借助各类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此帮助学生走入数学学习中,构建深度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媒体情境,具备生动、具象的特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类数学概念,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更愿意探索数学问题和学习数学知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准备好的课件,课件内容以校园的平面俯视图为主,教师需要在平面俯视图的基础上,加设坐标单位、坐标点,并标记好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然后,教师以PPT的形式,在画面中设置一个可以自由行动的卡通形象,取名“小万同学”,并对学生说明:“小万同学是第一次来到我们校园观光,下面请各位同学作为导游,带领‘小万同学’游览我们的校园。”接着,教师将“小万同学”移动到校园的操场位置,并询问学生:“哪位同学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告知‘小万同学’,他现在所处的位置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呢?”通过适宜的问题引导,让学生与教师形成互动。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指出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并以正确的方式描述“小万同学”当前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形成方位概念。

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构建媒体情境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创设以学生兴趣为核心导向的媒体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主动走入情境,完成沉浸式学习。

二、结合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数学情境

数学学科实用价值极高,关系到社会及人类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积极导入与生活相关的教育资源,开展生活化教学,借助各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走入生活情境,不仅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沉浸式学习的状态,便于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并学习数学知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圆柱形的水杯、圆形的手表、方形的书本、圆柱形的铅笔与棱形铅笔等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具。然后,可让学生将这些物体带到课堂中来,并要求他们通过肉眼观察这些物体,亲自用手触碰这些物体,还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对这些物体的基本认知,让学生分别使用圆柱形的铅笔与棱形的铅笔写字,同时谈一谈手部的感受,并思考圆柱形的铅笔与棱形的铅笔分别有哪些优点?通过对此类物体的触碰,能够加深学生对形状和生活用品的认知与了解。最后,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环节,要求每一组学生选出一个在生活中可以使用到的物品,进行创新设计,设计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加设不同的装饰,但需要使用本课学到的数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形状以及这样设计的优势。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沉浸式模态,不仅能丰富数学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而且能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更轻松地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从而实现沉浸式学习。

三、设计问题引导,注重学生学习体验

小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可以导入沉浸式教学法,并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走入沉浸式学习状态中,此时,学生能够摒弃心中的杂念,积极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便于学生形成系统且富有逻辑的数学思维,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亿有多大”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本次课堂。首先,教师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学校所在城市和省份的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注面积单位(面积应为具体数字,单位为平方米),要求学生正确读出所在城市、所在省份的面积数字。然后,教师为学生展示我国面积最大的八个省份地图,并要求学生对比八个省份中,哪个省份的面积最大。接着,教师展示我国的地图,并告知学生我国的国土面积,要求学生将我国的国土面积与一亿这个数字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一亿的大小。此时,教师继续提问:“同学们每天都在用纸,一张纸很薄,那么大家猜猜看一亿张纸会有多厚呢?”为了提高学生对一亿的了解,教师需要先准备好100张A4纸,将A4纸叠在一起,带领学生在课堂中测量100张A4纸的高度,再次提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100张A4纸的厚度,要怎么才能知道一亿张A4纸的厚度呢?”通过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让学生利用乘法计算出一亿张A4纸的厚度,了解一亿这个数字的概念。

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养成。

四、优化实践教学,促进数学知识迁移

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由具象化向抽象化转变的阶段,他们对各类复杂且深奥的数学概念理解能力较弱,此时,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实践活动或数学实验,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语言或数学符号,加深学生对某一概念的理解。合理的教学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望,让学生爱上数学,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分别裁剪制作出不同图形的长纸条,纸条长度不作限制,满足制作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标准即可。然后,要求学生使用图钉或大头针,将长纸条的交合点固定,并完成三种图形的制作。接着,教师分别拿起平行四边形,双手捏住平行四边形的两个对角,向外侧拉动或向内侧挤压,此时,学生能够看到平行四边形发生变形,在双边垂直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也会变成长方形或正方形。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让学生自己尝试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并用同样的操作改变梯形的形状。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挤压三角形,便能发现三角形的内角不会受外力挤压发生变形,从而得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结论。

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活动,能够巩固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奥妙。

总之,教师需要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多模态数学课堂,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基于生活角度思考数学问题,并在课堂中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此外,优化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真知,以促进数学知识的正向迁移,从而以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沉浸式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运盐河校区)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