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方式,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文化产业作为典型的两型产业对实现绿色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基础薄弱,实现高质量的绿色发展存在很多困难。本文以甘肃省为例,探究其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实现甘肃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其他后发展地区在新发展阶段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绿色发展 后发展地区 甘肃省 文化产业
2023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绿色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在新发展阶段需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继续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后发展地区的绿色发展是一大难点。后发展地区在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且由于经济发展基础较差,在发展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上也有难度。因此,要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尽可能地打造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产业,全面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加快实现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是自然友好型产业,产业发展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较小,党的二十大也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因此,在绿色发展和文化强国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地区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后发展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
(一)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地区文化传承与发展取得突出成就,文化产业发展开创新局面,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十四五”以来,中国对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更加明确具体,中西部等后发展地区的文化传承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得到更多重视,区域文化发展格局更加清晰,这为后发展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在新发展阶段,甘肃省等后发展地区有三大机遇。一是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主的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和文化旅游带建设为沿线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二是西北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将加强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协作,促进产业聚集,有利于参与省份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打造兼具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体系,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三是“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培育将促进甘肃等沿线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旅产业精品项目,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新优势。
(二)发展文化产业与绿色发展的内涵高度契合
甘肃省作为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肩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新发展阶段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在实现绿色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对传统制造业、农业的绿色转型的同时,更要重视发展绿色和可持续的新产业,并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壮大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文化产业作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在新发展阶段应得到更多重视。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后发展地区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新技术、新业态为后发展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赋能
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深刻变革。文化与科技融合使得文化生产的物质资源需求逐渐减少,数字化、虚拟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应用场景逐渐增多,文化魅力和生产与传播的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新的市场环境给以甘肃省为代表的后发展地区带来机遇,虽然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较差,本地文化消费市场不够立项,但地区文化资源丰富,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赋能下具备无限的发展潜力。
二、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短缺
甘肃省文化产业人才稀缺,人才支撑不足已成为制约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因素。一方面,本地高等院校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严重不足,院校培养模式和体系较为落后,不能适应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文化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多样化特点,各环节都需要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要从助推全产业链发展的角度考虑,在这方面甘肃仍然存在较大欠缺。另一方面,甘肃省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区位劣势是甘肃省吸引文化产业人才的最大阻碍。经济不发达导致甘肃省文化消费氛围不理想,尚未形成良性的“需求—生产—消费”闭环。
(二)国际化水平低
一是文化产品与国际市场需求对接不够紧密,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甘肃省文化产品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缺少智力密集型产品,文化的创新性和创造性转化以及产品国际化水平较低。
二是企业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薄弱,本土化意识浓厚。甘肃省文化企业缺少有效的营销方式。现有营销方式具有明显本土化特点,缺乏全球化思维和国际化视野,单纯依靠产品文化属性吸引国外消费者的方式效果有限,且受文化距离的影响,国外消费者对产品文化内涵在理解上存在困难,这些因素制约了甘肃省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和销售。
三是文化产业缺乏品牌影响力。目前,甘肃省对地区文化的宣传守正有余但创新不足,仍停留在对地区文化的国际宣传上,而忽视了文化知名度对地区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虽然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甘肃省发展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存在一定困难,但是应该借助于对外文化交流的良好局面,寻求适合地区实际的文化品牌建设道路。
(三)缺乏创新驱动
当前,传统文化产品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实际需求,供需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且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旧动能转换迫在眉睫。甘肃省在文化与新技术、新业态的创新融合发展上较为滞后,利用数字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较少,“出圈儿”的文化产品不多。
(四)产业协同机制不完善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有效协同。一是企业间缺少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的机制和模式,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甘肃省的特色文化较多,企业可立足于不同文化开展经营,但是企业间的沟通合作较少,进而导致文化在不同产品间的融合发展不足。二是跨行业之间缺乏协同,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进展缓慢,缺乏协调合作的机制和模式,这使得文化产业无法充分利用其他行业的资源。三是市场营销协同不足,甘肃省文化企业之间缺少市场营销协同,缺乏有效的联合推广和宣传,导致产品推广力度不足,影响了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五)文化与文化贸易、文化产业的发展失调
甘肃省地区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较高,但地区文化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而实现高质量文化贸易的效果不明显,甘肃省的文化贸易额没有较大提升,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靠后,文化贸易发展水平和地区文化发展水平不相称,文化产品“走出去”效果不明显。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
1.建立以“政府-企业-院校”联动的培养体系,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对于重点扶持院校,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并提供相关政策便利。加强地方院校与文化企业间的联动,提高院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全面性。通过与文化企业的深入合作,根据市场所需培养学生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将学生输送到企业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对地区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经常性地组织文化讲座、演出和参观品鉴活动,提高学生对文化产业的认知,以此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有人文底蕴的复合型人才。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方面,加大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地区的人才引进;另一方面,加大对新技术人才引进。放眼文化产业全产业链布局,结合地区发展实际,既重数量也重质量,产业的发展既需要高层次人才发挥重要创新推动作用,也需要基础性人才予以实施,因此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基础性人才引进应齐头并进,对重点领域的急需人才下大力气引进。
(二)提高文化产业国际化水平
1.产业国际化。这不仅是狭义的产品国际化、生产国际化或企业经营国际化,而是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将产业发展融入到世界文化产业价值链当中。根据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以文化产品的国际化为先,循序渐进提高产业国际化水平的路径。
2.提高企业国际市场营销能力。吸纳专业人才,加强企业间交流学习,同时以本企业的产品为核心,制定最优的国际市场营销方案。应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帮助企业搭建文化宣传平台。
3.推动文化品牌国际化建设。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对于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深入挖掘产品的文化属性,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认同感、归属感,打牢文化产业品牌国际化基础。二是重视吸纳其他优秀文化元素。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包装和设计上融入国际化元素,加强国外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文化贸易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出文化产品,助力品牌国际化建设。
(三)加强创新驱动
1.产业生态创新方面:一是根据文化产业特点创新市场监管方式,保障公平市场竞争秩序,提高政府部门办事服务效率。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建立有利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在有条件的县市设立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充分保障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二是要创新公共文化设施、地区文化研究服务平台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动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创新产业激励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在文化产业技术、商业模式以及产业融合模式等方面具有创新的企业予以扶持,同时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最大程度地使政策红利惠及所有文化企业。
2.“文化+”创新方面:一是加强文化产业与新技术的融合创新,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在产品形式、产品生产与企业经营方面焕发出新生机,科技赋能让文化产品附加值更高,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也有利于文化企业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二是加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产业间的融合创新有助于实现优势互补与市场共享。通过产业融合,丰富文化产品种类,增强产品内涵,提高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扩大文化IP传播范围和品牌知名度。三是加强文化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文化传播效率,甘肃省本身受制于区位劣势,导致文化产业的发展较为滞后,但是互联网打破了地理限制,应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宣传地区文化和文化产品,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四)优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1.建立省内不同市州间文化企业的协同发展机制。充分将地区优秀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取长补短,最大化地扩大产品竞争力。
2.建立省级层面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加强与陕西、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的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这6个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东南经济发达省份,在文化上具有相似之处且文化产业发展水平都相对滞后,想要寻求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困难。构建省级层面的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打造西北文化产业圈,有助于促进各省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3.与文化产业发达省区市建立协同发展机制,融入区域文化产业价值链。学习其他省区市的先进经验,并有选择性地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良。积极与这些省区市寻求文化产业合作,承接文化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区域文化产业价值链,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五)促进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基于甘肃省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应在文旅资源较为聚集的城市,依托资源优势开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形成区域产业集群,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以旅游业发展为契机,发展文化产业。一是打造文化精品,开展口碑营销和KOL营销,持续推出“出圈儿”文化产品。二是持续加大文旅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助力“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建设。三是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契机,建设对外文化贸易信息平台,大力开展对外文化贸易,助力对外文化贸易企业的信息获取和市场拓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平,胡景祯.基于共同富裕的“一带一路”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理论探讨,2023,(02):155-160.
[2]韩晗.从“双循环”到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原则与路径[J].东岳论丛,2023,44(01):23-32.
[3]孙国军,方昤璇,刘海军.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J].中国沙漠,2023,43(01):75-82.
[4]章军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逻辑、演化趋势与实践路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0(01):46-54.
[5]顾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展望[J].管理世界,2022,38(07):49-60.
[6]王兴泉.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与产业内涵[J].兰州学刊,2020,(12):149-161.
[7]吉俊虎.人才、规范与策略:后发展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三大要素——基于政府治理视角的分析[J].经济问题,2019,(04):10-17.
[8]向晓梅,杨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模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17-20.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