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消费与供给、需求两端紧密相连,扩大居民消费不能只注重需求侧管理,还要关注供给侧。内蒙古在解决居民消费率偏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时,应瞄准消费新趋势、新技术、新变革带来的变化,统筹需求与供给两个维度,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在需求端,主要聚焦“增加收入”来培育消费能力,促进居民“能消费”,聚焦“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来改善消费预期促进居民“敢消费”。在供给端,要以“科技进步”为主要动力与途径,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生产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升级来提升整体供给能力,更好适配消费需求。
关键词:内蒙古 供给侧 需求侧 扩大居民消费
扩大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战略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然而,内蒙古消费率偏低,且近年来出现了下滑,2013至2023年下滑了8.7个百分点,下滑程度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表明当前消费需求不足不仅是受到外部冲击与新冠疫情影响的阶段性现象,还表现出中长期特征。如何进一步挖掘和释放消费潜能,扩大居民消费,就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热点、焦点问题。
一、制约内蒙古居民消费的因素及成因分析
(一)收入水平不高制约居民消费能力提升
1.居民收入基数低、增长慢。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关联居民消费能力的高低,并直接影响和决定居民的消费信心、预期及行为。内蒙古居民收入水平整体不高,增速也较缓,2023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13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88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速仅为7.7%,低于同期全区年均8.1%的GDP增速。分城乡看,2023年城镇居民和农村牧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的差距分别较2012年扩大了2191元和509元(见表1)。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较大,2023年二者的绝对差达到2.75万元,收入比为2.3:1。城乡收入整体偏低制约了消费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农村牧区居民的情况尤甚。
2.居民收入分配结构不优。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直接影响居民收入总量的提升和收入差距的改善,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有较大影响。内蒙古收入分配结构整体不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收入结构构成比例也不优。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为例,2023年内蒙古仅为37.1%,低于同年全国43.9%的平均水平。再从居民收入结构比例来看,内蒙古城镇居民和农村牧区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普遍较低,分别为5.4%和2.7%(见图1),且财产性收入主要依赖利息收入,红利在当中的比重不足10%。
(二)公共服务保障不优影响居民消费预期改善
1.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会影响居民的收入和左右居民的储蓄动机,进而影响居民的消费预期。以内蒙古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为例,2022年,参加人数仅占就业总人数的75.8%,而失业、医疗以及工伤保险的参保率相对更低,部分灵活就业者、一些劳动关系不够稳定的小微企业从业者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另外,内蒙古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6%,远低于69.6%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这使得一些进城务工人员难以享有户籍人口同等社保福利待遇,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类群体的消费意愿。与此同时,2023年,全区住户存款达到22904.1亿元,比疫情前的2019年提高了68.6%,比2015年更是提高了154.5%,可见在3年疫情影响下,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大幅上升,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居民储蓄向消费转化的动能不足、信心不强,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的扩大。
2.公共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均衡。从整体来看,内蒙古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充分,教育和卫生健康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中的比例分别仅为11.8%和7.4%,二者的比重分别低于全国15.1%和8.6%的平均水平(见图2)。同时各盟市旗县间公共服务的差距也较大,在全区公共服务排名中,12个盟市中仅5个高于平均水平,覆盖人口比重仅为34.8%。分城乡来看,公共服务不平衡的情形更为严峻:教育方面,农村牧区投入相对不足,师资较为短缺、高层次人才占比小,以普通高中为例,乡村普通高中教师队伍中研究生毕业的占比仅为10.76%,几乎是城区的一半左右。医疗卫生方面,农村牧区卫生院医疗设备落后,特别是医疗卫生人员较为短缺,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仅2.81张、每千农业人口拥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仅1.65人,与城区相比差距较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一方面会导致居民风险防范型储蓄动机增加,影响消费意愿和信心;另一方面,教育、医疗等支出负担过重对消费有挤出效应。
(三)有效供给不足抑制居民消费潜力释放
1.产业结构不优影响产品服务供给。内蒙古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不够,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较少,服务业整体发展态势也较缓,产品和服务与居民消费需求适配度不高。从一产来看,深加工短板明显,虽然加工转化率达到72%,但主要以初加工为主,初级产品多,“原”字号特征突出。从二产来看,倚能倚重特征突出,“十三五”以来,二产增加值比重集中在39%-49%之间,高于同期黄河流域9省区及全国的平均水平;同时产品层次低端化初级化明显,普遍处于中间偏上游靠近原材料端,偏下游靠近终端消费型的较少。从三产来看,服务业规模小、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的问题比较普遍。且传统行业增加值占比高,比如,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三产比重分别高达17.1%和14.2%;与居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相关的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仅占三产比重的1%;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现代服务业也较少,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仅占三产比重的3.2%。
2.场景业态短缺影响新型消费供给。面向居民消费新趋势、新热点,内蒙古在新型消费场景打造、新型消费业态培育方面存在供给或配套能力不足的现实问题。一是特色文化旅游消费场景开发不足,文化挖掘不深、赋能不够,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致使旅游特色创意缺失,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够。二是健康养生消费场景培育不足,产品方面缺乏功能性食品、抗衰老产品、康复辅助器具、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家庭医疗产品等前瞻性热门消费产品供给,少有本地生产企业或引进企业进入这些新赛道;服务和场景方面,为老助餐服务、康养旅居服务、老年文体服务以及适老化改造等都较为滞后。三是互动体验消费场景培育不足。围绕沉浸式文娱、户外装备、滑沙滑雪滑草等具有本地特色优势的互动体验消费热门领域,消费场景打造不够,产品供给能力与消费场景的适配性也不足,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尚未形成。另外,围绕医疗美容、宠物等精致悦己消费热门领域,以及唐装汉服、文创产品等国风国潮热门领域,相关产品、服务和场景一体化供给能力不足,难以匹配当前居民消费升级中涌现出的各类新需求。
二、统筹供需两侧扩大内蒙古居民消费的路径选择
(一)增强消费能力信心,促进居民“能消费”
1.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充分、高质量的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的基石。一要强化就业优先的政策供给。从短期来看,要加强就业的监测分析,完善就业的影响评估机制,健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支持体系,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对象分类细化各项政策支持措施,使就业支持体系更为精准有效,稳住就业的基本盘。长期来看,要处理好就业与新技术以及资本的关系,既要稳住存量资本又要吸引增量资本,还要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提升相关领域重大产业布局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培育更多就业增长的新动能新增长极。二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就业者能力。要通过加强教育缩小居民就业能力与技术进步的差距。根据未来就业所需的核心技能,优化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加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积极发挥与产业行业企业发展融通的优势,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还需改进培养模式,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同步支持和规范发展就业新业态,用新的就业形态来弥补传统就业岗位的不足。
2.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居民收入直接影响消费。既要提高居民收入的绝对水平,又要解决好收入分配的不平衡现象。一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重点做好初次分配的公平,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报酬,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双提高”。充分发挥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优化税制结构和税收调节体系,加大税收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方面的力度。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补充作用,支持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二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要素市场,不断拓宽居民收入来源渠道。深挖经营性及财产性收入增长潜力,鼓励创业创新,增加居民经营性收入;健全资本市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构建知识、数据等创新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二)提升公共服务保障,促进居民“敢消费”
1.健全多层次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只有不断加强基本民生保障和发展社会事业,让居民未来生活有保障,消费才能无后顾之忧,才能提振消费预期,才会让居民“敢消费”。一要在数量层面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一体谋划、统筹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以及住房保障等方面工作,逐步将更多人群纳入社会保障网络,包括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就业人员、失业人员等,提高参保率。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二要在质量层面合理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将财政新增部分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倾斜。合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以及对困难群众等群体的补助标准。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2.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供给不但能缓解中低收入群体的支出压力,还能降低居民的各类预防性储蓄动机,同时能促进养老、健康、旅游、文化和家政等服务消费需求及新兴产业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一要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结构,加大教育、医疗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快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等实际问题。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以及城乡间、地区间均等化。二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保障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加大向发展薄弱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缩小全区各盟市、旗县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推动公共服务由政府单一、单向提供向由社会购买方向转变,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渠道,推动国有资本在提供公共服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三)增强供给能力,提升对需求的适配性
1.丰富新型消费业态。新型消费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对消费者、商品、场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构与链接联接,催生了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产生了新就业,其带动消费增长的作用明显。一要加快培育消费新业态。强化数字技术对消费新业态的赋能作用,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智慧家政、数字文化、智能体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托育”等消费新业态;紧跟北京、深圳、重庆等地涌现出的消费热点趋势变化,重点向绿色智能、互动体验、健康养生、便捷集成、国风国潮、精致悦己等方向布局相关产业业态。二要加快丰富消费新场景。聚焦健康体育、旅游休闲、文化品鉴等可塑性强、可感度高的领域,创新营造消费场景;同时顺应主力消费群体日趋年轻化、消费观念“由物向心”的发展趋势,强化内容驱动和技术赋能,植入健康养生、绿色智能等元素,融合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
2.提升传统消费能级。消费新趋势下,居民需求个性化、定制化、便捷化特点更趋突出,新技术赋能消费产业生产系统是实现高效供需对接的核心,要依托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进而显著改善需求端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以满足消费升级带来的新需求。一要以优化产业结构来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顺应居民对终端产品需求不断增加要求不断增多的态势,一方面要加快传统工业、农牧业等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推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进一步丰富终端产品供给。同时要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为消费者提供更优更好的服务。二要以加强数智赋能来提升供给效率和质量。加快跨行业、领域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普及,推动数智化技术畅通消费品产业产供销全链路,构建全周期全过程互联、数字生态协同赋能的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消费品供给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青,陈丽芬.扩大内需的难点、堵点与体制机制障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3,(01):5-8.
[2] 杭栓柱,董晓萍.推动内蒙古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01):201-207.
(作者单位: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