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数字技术成为驱动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力量,赋能千行百业提质增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领力量。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为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产业链波及面广、带动效应大,成为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重点。本文通过查阅资料、数据整理、案例分析等,梳理内蒙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基础条件,提出高质量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高质量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数字技术是驱动生产力变革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不仅是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更是新兴产业崛起和传统产业升级的核心助推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为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和解决方案,产业链波及面广、带动效应大,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和创新动力,也成为驱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
一、产业集聚发展初见成效
202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对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做出定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包括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等,是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内蒙古深刻把握数字变革新机遇, 推动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升行动,以呼和浩特和林格尔“中国云谷”和乌兰察布“草原云谷”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绿色算力以及数据存储、加工、标注等数据要素产业,产业发展逐步呈现集聚态势。
(一)产业规模稳步攀升
近年来,内蒙古抢抓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布局机遇,依托数据中心和算力规模优势,加快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硬件软件”双路突破,大力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条,数字核心产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7-2022年,内蒙古数字经济规模由3335.7亿元增长至5574亿元,年平均增长8.9%,占GDP比重由20.7%提升至24.1%;数字产业化规模从289.6亿元增长至478亿元,年平均增长8.9%,占数字经济总体规模比重稳定在8%左右。
(二)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内蒙古枢纽加快建设,建成呼和浩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进京直通光缆。截至2023年末,全区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6万座,全区光缆线路长达168.8万公里,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57.98Tbps,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向基层行政村延伸。苹果、阿里、华为等三大运营商建设了一批大型数据中心,服务器总量突破250万台。引进建设阿里、并行等智算超算重点项目,建成全国最大的“扶摇”自动驾驶智算中心,总算力突破5000P。
(三)数字产品制造产业加快推进
在国家“东数西算”战略背景下,随着内蒙古数据中心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数字产品制造业逐步兴起,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和林格尔新区、乌兰察布市)陆续引进落地同方、乐讯、中弘紫晶、超聚变等服务器生产线,建设显鸿科技集成电路产业园。从2020年至2023年,内蒙古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企业从36家增加至50家,营业收入、增加值、投资额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35.4%、32.4%、104.8%。
(四)数据要素产业快速增长
软件信息服务业、电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高速增长、持续蓄力,从2020年至2023年,内蒙古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维持在120家左右,投资额、营业收入、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58.4%、4.3%、32.4%;规模以上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投资额、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58.4%、4.3%;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额、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28.4%、29.4%。截至2023年末,仅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引进落地算法孵化、人工智能、数据应用、运营运维等60余个项目、营收超100亿元。
(五)数实融合不断深入
工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截至2023年末,全区工业互联网平台累计达到32个,平台用户超过10万;6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标识存量2745万枚,解析量1344万次;累计建成92个数字(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5.4,推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能源数字化快速推进,截至2023年末,建成32处露天煤矿无人驾驶试验场,完成206个煤矿采掘工作面和111座变电站智能化改造。数字农牧业稳步推进,先后创建5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7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3个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组织开展各类特色直播活动,建成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等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2020-2023年,内蒙古年度网上零售额、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分别从418.2亿元、267亿元增长至647.2亿元、449亿元,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1.5%、13.9%。
二、产业发展困境与不足
从近些年公布数据分析情况看,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逐步向东南沿海地区集中,形成两极分化,东南沿海地区与中西部、东北地区差距明显扩大。内蒙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起步较晚,创新基础相对薄弱,经过几年发展初见成效,但总量小、层次低、链条短等问题仍然突出,处中下游水平,产业发展仍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字核心产业规模偏小
内蒙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起步较晚,从市场主体来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市场主体少,尤其缺乏具有主导力的龙头企业,数字产品制造、绿色算力和数据要素等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基础薄弱,数字经济总体竞争力不强,核心产业总量占比较低,据自治区统计局核算数据,核心产业规模占GDP比重不足3%。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3)》显示,内蒙古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位于第三梯队,在发展水平相近、GDP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数字经济规模和数字产业规模均落后于贵州、广西等省份。
(二)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
数据存储、加工、标注等数据要素产业发展带动力有待加强,引进的移动、电信、联通等行业龙头企业,多以数据存储业务为主,当前数据增值服务较少,产业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华为云数据中心、并行科技等项目还在建设期,绿色算力产业尚在培育期,产业生态相对薄弱。数字产品制造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新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工业园区围绕数据中心规模陆续引进清华同方等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但多以计算终端的组装为主,规模小且附加值低,高端制造业资源缺乏。
(三)数字应用场景融合不充分
内蒙古农牧业、工业、能源、服务业产业体系完备,数实融合应用场景丰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强烈,但从目前情况看,融合渗透尚不充分,“智改数转”应用场景亟需深入挖掘。一方面,综合型、区域型产业数量少,工业互联网应用不足不深,龙头企业少且规模偏小,数字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本普遍较高。另一方面,设备之间、平台之间互联互通的难度较大,针对用户、数据、制造能力等资源社会化开放的程度不高,限制了数字应用场景的深入探索。
(四)高质量发展要素支撑不强
产业突破性创新能力不强,截至2023年末自治区数字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不足20家,应用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供给仍显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难以满足产业创新发展需要。政府投入支持力度不足,政策资金落地难,政府资金导向作用发挥不明显。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较小,投融资机制不健全,整合社会资金能力不强。缺乏高层次数字人才引进激励政策,本土数字人才供给不足,致使高端研发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短缺,企业人才难招、人才难留问题突出。
三、对策建议
当前,国家“东数西算”工程深入推进,内蒙古应立足国家战略定位,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内蒙古枢纽节点建设为契机,与先进地区加强数字应用技术和产品研发、产业转移和人才交流等区域合作,找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方向,持续在完善创新平台生态建设、强化数字基础设施优势、紧抓重点壮大核心集群、转化数字技术应用市场规模优势等方面发力,加快推进全国绿色算力保障基地、全国大数据服务输出基地和北方数字产品制造基地建设,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集聚发展。
(一)坚持创新驱动,加强数字应用技术攻关
一是聚焦内蒙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实施“揭榜挂帅”科技行动,按照“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解题”思路,实施一批“数字+”“智慧+”数字技术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二是依托内蒙古数据中心海量存储和智算优势,鼓励企业联合区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等组建创新联合体,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地区建立科研机构合作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交流和共性技术的信息共享。三是举办数字经济核心技术成果展,建立内蒙古数字技术成果转化动态清单,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二)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推进通信网络超高速、大容量升级改造,增强骨干网络承载能力,持续优化网络基础设施。申报建设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呼包鄂乌—京津冀—长三角“2520”时延圈。二是加快全国算力保障基地建设,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内蒙古枢纽节点和全国重要算力节点算网融合。利用内蒙古有利条件,加快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未来网络,健全完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全国。
(三)推动产业集聚,加快核心产业集群建设
一是围绕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内蒙古枢纽节点建设,加大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引育力度,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集聚发展,在和林格尔新区、乌兰察布市等地区围绕电子信息制造、软件信息服务、大数据存储加工计算和服务外包等产业率先打造一批数字产业制造、数字产品服务、数字技术应用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开展内蒙古数字产业园区认定,对认定的数字产业园区和入驻园区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引导优势企业、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向园区集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学习京津冀、珠三角、成渝等区域联合发展经验,打破产业发展时空限制,优先建设京蒙、粤蒙飞地创新中心或飞地园区,借助先进地区技术、资源优势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链和生态圈,推动内蒙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四)加快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依托内蒙古数字政府集中建设和实体经济业态丰富等优势,围绕数字政府和产业数字化列出“数字技术应用需求清单”,找准场景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构建“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动态更新”的应用场景库,加快建设“实用、管用、好用”的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倒逼数字产品制造、数字产品服务和数字要素驱动等核心产业发展。一是围绕企业关注的惠企服务和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化数字应用场景,着力提高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持续推动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免费数字化诊断全覆盖,围绕农牧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需求,拓宽行业数字化诊断范围,培育典型应用场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发展。
(五)强化要素保障,优化核心产业发展环境
一是在绿色算力、产业数字化、数据要素等方面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引导各类资源要素集聚。二是简化核心产业企业注册、项目审批等行政审批流程,通过极简审批改革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三是设立数字经济专项资金,重点投向数字基础设施、核心产业培育发展、数据资源开放利用、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等方面。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围绕核心产业链布局资金链,多措并举解决数字化发展资金压力。四是制定高层次数字人才需求目录,推动绩效待遇制度改革,加大高层次数字人才引进培育力度;鼓励区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推进数字经济相关学科建设,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实训基地,加强本地化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梦洁.河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集聚发展问题研究[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3,(7):30-33.
[2]袁国雄.云南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4):113-115.
[3]杨建荣.加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 为实体经济注入关键增量[J].江苏政协,2023,(6):19-20.
[4]岳斯玮.中国各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融合发展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决策咨询,2023,(12):59-67.
[5]刘征汇,肖艳香.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逻辑机理、现实机遇与动力机制[J].中国商论,2023,(8):21-25.
[6]邵雪梅.宁波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24,(4):39-41.
[7]韦善宁.加快广西数字经济发展探讨[J].桂海论丛,2023,(8):66-71.
[8]孙冰.“十三五”这五年数字的中国[J].中国经济周刊,2020,(10):16-20+112.
[9]赵扬,李长英.加快折旧影响数字企业就业了吗[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7).
[10]张诗博,杨仁忠.数字资本逻辑演化的新形态及当代启示[J].社会科学家,2023,(6):96-102.
[11]王右文,董生忠.以数字技术应用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学习与探索,2021,(11):128-134.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