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上的抽象”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4-07-22 00:00郭常炜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4期

一、教材分析

“画布上的抽象”是湘美版美术九年级下册的内容,直接指向让学生感知抽象绘画方式,领会绘画的形式美感。从教材内容的角度出发,“画布上的抽象”采取图文结合的布排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了课时重点内容,具体表现为:首先,在文字表达中阐述了绘画创作是作者借助形式原理与造型元素,表达自身事物感知、思维活动的重要方式,同时说明了“绘画的形式美感”“绘画的抽象方式”“抽象艺术概念性链接内容”“评价要点”等重点内容。其次,在图片表达中,教材特别选择了《树叶细胞图》《植物叶片的聚集》等真实化结构图,《莲花三兔藻井》《有山的地方》《六畜兴旺》《舞蹈2号》等不同时期国内外艺术作品,《江南春早》《谱韵3》《自行车的抽象(节奏的抽象)》《树的抽象(动态的抽象)》等代表性艺术作品等,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了本课的知识点。整体而言,本节课致力于加深学生对绘画中抽象的概念理解、增强学生的抽象绘画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教学对象为初中三年级学生,该阶段学生已适应初中的教学节奏,处于初中至高中的过渡阶段,学生思维独立性、审美赏析能力、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相关美术知识积累度明显提升,相比较而言,学习压力偏大,感知觉要求显著提高,对美术学习抵触情绪较大。整体上看,学生美术学习积极主动性偏弱,且存在美术知识结构体系系统性、整合性不足等问题。由此,在讲授本课时,教师需以辅助学生度过初中至高中的适应期,指导学生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为重要目标,鼓励学生回顾与整合课时相关知识内容。同时,学生对常规的教学模式适应性较弱,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重视合作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的运用,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或实践为重要形式,亲自动手实践与感知“画布上的抽象”的知识内容,增强知识理解与记忆。

三、教学目标

1.图像识读:能够准确理解艺术作品的造型、色彩、特征以及比例等,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涵,为学生日常生活、未来学习等提供基础保障。

2.美术表现: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了解美术表现形式,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领悟美以及创造美。

3.审美判断:培养学生生活美术元素的感知、分析以及欣赏能力,能够准确表达自身看法与见解,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4.创意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助推学生变通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结构能力的成长,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有力支持。

5.文化理解:培养学生以“美术”为视角分析与理解不同文化艺术的特点,了解与分析不同文化的艺术内涵与情感意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强化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价值与意义的认可。

教学难点:增强学生对抽象艺术的理解能力与评价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该环节设计目的在于激起学生好奇心。对九年级学生而言,教师若采用复杂的文字表述创设情境,不仅不够直观真切,还会让学生产生烦琐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呈现能够冲击学生感官神经的视频或图片,以此创设情境。

图片展示:引入教材中《江南春早》《开花的苹果树》等绘画作品,展示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重点展示以上作品的创作过程。

教师:观看以上图片,你获取了哪些信息,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A:我看到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感觉非常神奇。

学生B:我感觉最后一幅画非常抽象,如果不是看到前面的作品,我几乎不知道画的是什么。

教师:是的,我们以往学了不少绘画方法,作品呈现效果差异明显,今天我们看到的便是以往接触偏少的抽象绘画作品。自然万物皆有秩序,物质结构与自然形态往往能够展示出别样的美感,而抽象绘画作品则是绘画中形式美感的重要表现。

细化展示:放大《江南春早》《开花的苹果树》等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观察绘画作品,感受抽象绘画作品的视觉特点。

教师:请大家观察图片,分析绘画作品间的异同之处。

学生C:每幅画都是由色彩、形状、线条等造型元素组合而成,但是它们的组合方式有所差异。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绘画作品的形式美感主要由色彩、形状、线条等造型元素,遵循对称均衡、比例尺度、对比调和以及节奏韵律等原则,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生成。同时,受组合方式差异的影响,绘画作品的形式美感亦有所不同。

(设计意图:用具体的图片或视频,形象展示“绘画的形式美感”“绘画的抽象方式”等概念性知识内容。同时,能够借助视觉冲击,激发学生好奇心,为本课的教学实践提供良好开端,为后续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二)新课启发

此时,学生对抽象绘画作品已有初步了解,教师可引入生活化元素,加深学生对绘画中抽象方式的感知与理解。

生活案例展示:视频内包含两个片段内容,片段1:戏曲表演,突出强调“脸谱”元素,展示《谱韵3》绘画作品的图片;片段2:自行车游玩,突出自行车的外形特点,展示《自行车写生》(素描)、《自行车》(变体素描)、《自行车》(变体绘画 刘涛)、《自行车》(变体绘画 庄春青)等绘画作品,加深学生对绘画抽象方式的感知。

教师:从上一个视频,我们了解到造型元素是生成“绘画形式美感”的关键,是抽象绘画作品创作的重要元素。观察上述视频内容,分析它们都运用了哪些造型元素。

学生A:《自行车》(变体绘画 刘涛)主要运用了块面与色彩等元素。

学生B:《谱韵3》主要运用了色彩与线条等造型元素,以蓝紫色为主,以绿色、黄色以及红色点缀,形的联系并不强烈,但能够有效感知。整幅画节奏明快,同时背景线条具有韵律与节奏,能够让人感受到戏台上激烈的武打场面与铿锵的锣鼓声。

教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抽象绘画作品,你能总结抽象表现的过程吗?

学生分享。

(设计意图:引入生活实际元素,引导学生将绘画创作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本课基础概念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引出合作讨论话题,为后续小组合作活动实践提供方向。)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活动是本课的关键环节。在小组合作阶段,学生需完成课程知识总结与抽象绘画作品创作等任务,从而生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绘画创作能力。

教师:现在,大家划分小组共同讨论“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抽象绘画作品,你能够总结抽象表现的过程吗?”这个话题。

小组划分:在小组合作活动开始前,教师需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一般而言,每组成员在4~6人为最佳。在选择组员阶段,教师需确保“组间同质”与“组内异质”,为小组间良性竞争关系的形成奠定基础,同时利于合作讨论与创作活动的执行。

教师:大家的美术学习能力会存在差异,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要试着挖掘他人的优点,而不是紧盯他人的劣势。老师希望大家能够从互帮互助的角度出发,挑选小组成员。

在小组划分完成后,教师需发布层次化小组合作任务,具体为以下四个任务。

1.合作讨论:挖掘与查询生活中的抽象绘画作品,解读抽象绘画作品的造型元素。

2.对比分析:解读各抽象艺术作品异同,分析抽象绘画作品的创作方法与要点。

3.总结归纳:汇总整个课程活动知识内容,解读抽象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及方式。

4.合作创作:共同讨论创作主题,共创抽象绘画作品。

教师:在小组划分完成后,大家一起探讨活动任务吧!

学生E:我偶然看到过《构成第四号(战争)》,是康定斯基的作品,他被称为“抽象绘画之父”,我觉得他的绘画作品很有代表性。

……

活动引导:在小组合作活动实践阶段,教师需观察各小组成员分工及任务完成情况,引导小组成员认真完成各自的任务,按时、保质地完成规定角色任务,推动小组合作活动的有效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以合作讨论或共创实践的方式,总结归纳课程知识内容,完成绘画创作任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创作抽象绘画作品的能力,还能助力其合作交流能力、总结归纳意识等能力的提高。)

(四)展示分享

展示分享是本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让学生保持学习美术的热情。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小组数量偏多,在课堂教学时长的限制下难以实现全体学生的成果共享。由此,教师可采取抢先展示的分享方式,让学生竞争成果共享名额。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小组绘制了主题为“同学”的抽象绘画作品,选择线条与色彩作为主要造型元素,重点突出了同学的身材特点等,巧妙传达了同学的性格特点。

第二小组代表:我们小组的创作主题为“家”,在前期创作阶段,我们小组就选择创作对象产生了较大的争议,部分组员倾向于“母亲”,另一部分组员则倾向于“家庭空间结构布局”。综合各组员的建议,我们最终选择融合“家庭空间结构布局”与“母亲”两项元素展开创作,主要选择色彩与块面作为主要造型元素。

第三小组代表:在“画布上的抽象”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了解了绘画抽象方式、绘画形式美感等知识内容,掌握了抽象绘画作品的创作方法。我们小组结合课程学习内容,选择“老师”作为创作主题,选择线条、形体以及色彩等作为主要造型元素。

……

教师(欣赏各小组的作品,听取各小组代表成果报告):你认为哪个小组的作品最佳?

学生A:我认为第二小组的作品最佳。我非常喜欢他们的创作主题,因为他们的抽象绘画作品让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与母爱的伟大,整体偏暖色调,造型要素组成合理,个人认为质量很高。但是,他们在分享学习成果时并没有分享课堂知识内容,如果补充进去会更好!

学生C:我更喜欢第一小组的作品,因为……

教师:大家的点评都比较中肯,现在我们开始匿名投票,选出最佳作品!

(设计意图:在“展示分享”环节中,特别融入了成果分享、成果赏析以及匿名评选活动,各项活动的融入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参与小组学习创作的获得感,还能让学生在赏析点评其他作品的过程中提高赏析能力。)

(五)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是本课的收尾活动。在此阶段,教师需鼓励学生集中提出对各小组创作成果的补充性建议,同时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经过匿名投票,第一小组作品获得“最佳创作奖”,大家掌声鼓励。现在先由上期获胜小组给他们颁奖!

(颁奖活动结束后)

教师:你们认为获得“最佳创作奖”的作品是否有进步空间?或者说,你觉得哪幅作品经过完善可以超过“最佳创作奖”作品?

学生C:我觉得第二小组创作的作品也非常棒,如果能够适当去除部分要素,突出“母亲”这个人物角色,呈现效果会更佳,有赶超第一小组作品的可能!

……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老师认为大家的学习状态、作品质量等皆有明显进步。相信大家都有创作出最佳作品的实力,只要接纳他人的正确建议,不断完善后续创作的作品,一定可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多元评价指向于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与创作的成就感。为增强多元评价的有效性,教师需将教师、学生等主题角色引入教学评价活动,为学生未来学习美术提供兴趣与信心支持。)

(六)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作为本课的收尾环节,着眼于引导学生归纳整合本课的知识内容,促进学生总结归纳意识的提升,为提升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创造条件。

(多元评价活动完成后)

教师:听取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想来大家会有新的心得体会。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总结归纳活动,细化整合本课涵盖的知识内容,说明自身学习体会或感受。

(小组合作讨论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成员,以合作讨论的方式汇总本课知识点。在总结归纳完成后,各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成果。)

小组A:通过学习“画布上的抽象”这一课,我们了解到“自然万物皆有秩序,物质结构与自然形态往往呈现出别致性质美感”。绘画中的形式美感主要由色彩、形状等造型元素自由组合而成,不同组合方式所呈现的形式美感有所差异。一般而言,形式主要遵循“对等与均衡”“比例和尺寸”“对比与调和”以及“节奏与韵律”等原理。

……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归纳总结活动的方式,带领学生梳理本课的知识内容,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美术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还能巩固学生对课程重点知识内容的记忆,为学生未来自主实践运用美术知识创造条件。)

六、教学反思

完成“画布上的抽象”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评价表单。评价表单主要包括“姓名”“小组名称”“创作主题”“时间”“小组评价”“学生评价”以及“教师评价”等多项内容。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完整填写项目内容的方式,增强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的掌控度。此后,教师可发布调查问卷,以匿名调查的方式获知大多数学生对本课教学满意程度较高,美术学习热情上升,但少部分学生仍旧对美术课程的兴趣偏低。同时,整个课程活动中,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分享活动的喜好度偏高。

综合而言,本课通过组织情境创设、新课启发、小组合作、展示分享以及总结归纳的活动方式,有效增强了学生对抽象美术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对抽象绘画作品的创作与赏析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能力、生活观察分析意识的提升,整体上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但是,从细节的角度出发,本课仍存在教育资源丰富性不足、过度依赖教材内容、拓展延伸环节缺失的情况。对此,教师可在“情境创设活动”阶段融入课外资源,扩充教育资源内容。此外,教师可增加“课后巩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后实践查询关于“抽象绘画作品或作家”相关信息,并落实课外赏析与再创作活动,实现课堂美术教学的向外延伸,提高初中美术教学的空间延伸性和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沈阳市辽中区教师进修学校)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