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价值观教育需要依托相关知识,为学生搭建自我成长的平台。
一、澄清观点,激励学生勇担使命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守护生命”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与学生共同探讨“怎么守护生命”,帮助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激励他们勇担人生使命。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守护自己的生命呢?学生纷纷发言:可以通过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两个方面守护生命。
接着,教师再问:我们应该怎么爱护身体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会迫不及待地列举许多爱护身体的具体方法,如锻炼身体、合理饮食、病了及时就医……这个时候,教师需要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指出这些方法确实可以保护身体健康,然后再告诉学生,我们想要保护身体,首先需要弄清楚我们的身体会受到来自哪些方面的伤害,然后针对具体伤害寻找防止伤害的具体方法,这样更有针对性。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我们的身体会受到哪些方面的伤害”这个问题。通过探讨,得出结论:我们的身体会受到身体疾病、不良情绪、外在力量这三个方面的伤害。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讨怎样防止这三个方面的伤害。对于身体疾病,我们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尽可能避免疾病发生,不能避免的,及早医治,恢复健康。对于不良情绪,我们要及时调节,避免不良情绪长期积累。对于外在力量,比如一些客观存在的、非人力可以抗拒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我们需要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教师再问:我们要怎样养护精神呢?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找到突破口,需要教师提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首先我们需要守住自己的心灵,追求真善美,感受真善美,不要被物质的匮乏所制约,应学习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精神……
精神的成长需要一个精神家园。一个人的精神生命里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我们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精神生命得到充分滋养,精神世界会无比充盈。
听到这里,学生对“守护生命”的意义很自然就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爱国也会有新的认识。平凡的自己,能够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就是在勇担自己人生的使命,就是在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而努力奋斗,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爱国思想和行为。
二、说文解字,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在学习“自信的中国人”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通过说文解字,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其强烈的爱国情感。
例如,上课时,教师先在幻灯片上展示一个大大的“赢”字,并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想成为人生赢家,但要真正成为人生赢家却比较难。我们把“赢”这个字拆开看,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说文解字中,“赢”这个字是会意字,其字形由“亡”“口”“月”“贝”和“凡”组成,包含着赢家必备的五种意识和能力。
其中,“亡”代表着危机意识。有危机意识,做事能够居安思危,才能防患于未然。故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说。
“口”代表着沟通能力。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少不了与人合作。各方通力合作,步调一致,才能发挥所长,实现优势互补,事业才能做大做强,没有一定的沟通能力,是万万做不到的。
“月”代表着时间观念。守约才能言而有信,才能今日事,今日毕。守约,才会各负其责,才容易成功。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才是对顾全大局最好的诠释。顾全大局,才有大局,才能成功。
“贝”代表着金钱观念。“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这是自古以来人们都认同的正确的金钱观。成败往往就在一个“钱”字上。人们满足生活所需,往往会牵涉到金钱,但怎样对待金钱,很考验一个人的人品和格局,也会对事业的成败有很大的影响。
“凡”代表着平常心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的心,才能理解别人,善待自己;才能静观云卷云舒,看清世事变化;才能既独善其身,又兼济天下;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笔一画,皆是人生。“赢”这个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智慧。在拆解“赢”字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汉字的神奇之处,对中华文化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崇尚和自信,爱国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三、借助经典,升华学生爱国思想
在学习“中华一家亲”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热爱祖国”“维护国家统一”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选用耳熟能详的左宗棠抬棺出征收复新疆的经典故事和学生分享,升华学生的爱国思想。
清朝末年,整个新疆的局势岌岌可危。面对危急形势,左宗棠力排众议,临危请命,率军出征。
为了鼓励士气,表明收复新疆的决心和意志,他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出征仪式。他命人购买了一口棺材,用红布盖在上面。他一身戎装,站在高台之上,振臂高呼,激励出征的将士。台下的将士群情激昂,收复新疆的誓言响彻云霄。旌旗招展,战马嘶鸣,湖湘子弟抬棺出征,一路风沙,一路征尘,一路向前。
平叛大军“生死不顾”的大无畏精神、不惜生命收复国土的坚定信念,给了叛军极大的威慑和震撼,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积极支持。平叛战役,捷报频传,取得了一个个重大的胜利,叛军很快被彻底消灭,叛乱很快被平定。此时的俄国,国库虚空,也根本无力再战,只好在谈判桌上签订条约,归还伊犁大部分地区。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他一生中最耀眼的光辉篇章。特别是他“抬棺出征”的凛然大义和视死如归的报国情怀,更是值得万世景仰,这也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传奇,展示了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他为保卫祖国边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史学家缪凤林曾经说过:唐太宗以后,对于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当首推左宗棠,实非过誉。
此时,不需要老师再说什么,学生的爱国思想自然就得到了升华。
四、展示观点,增强学生民族自信
在安排学生预习相关教学内容时,为了帮助学生自主突破知识难点,教师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选一些类似的观点,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突破难点知识。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核心价值观教育。
例如,在学习“民主的足音”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预习,同时,通过幻灯片,将整理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民本思想的观点逐一展示。展示的内容如下:
材料一:
民本思想源于《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材料二:
《孟子·尽心下》中提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民本思想的经典论述。中国的封建社会,虽然专制主义盛行,但“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思想却从未绝迹。
材料三:
唐太宗李世民的民本思想: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唐代“诗圣”杜甫的民本思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北宋政治家范仲淹的民本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阅读,学生就会消除对中国民主思想起源的误区,中国古代不是没有民主思想,中国的民主思想源远流长,它就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大量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他们的民族自信也会油然而生。
五、翻转材料,培育学生爱国情怀
单元检测是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在检测卷中,教师在设计选择题时,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精选材料,作为选择题的题干或者题支,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情况。中华传统美德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中华文化,不但能强化学生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例如,在检测“文明与家园”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选择题。一类是将精选的材料作为题干,将要考查的知识点作为题支,让学生在题支中挑选符合题干材料的选项;另一类是将要考查的知识点作为题干,将精选的材料作为题支,让学生在题支材料中挑选符合题干知识点的选项。
例题1 在经典作品中,有许多古代圣贤的谆谆教诲。从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我们学会了自尊;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们学会了坚强;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学会了豁达。这段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 A )
A.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B.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
C.源远流长
D.博大精深
例题2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下列选项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是
( C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B.大江东去浪淘尽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样,通过知识点和精选材料的相互翻转,不但丰富了选择题的材料和样式,而且给了学生一个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用新颖的视角理解了知识要点,又在悄无声息中培养了爱国情怀。当大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在面前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提升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就会水到渠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顺应了新时代中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走心、入心的过程,教师既需要洞悉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又需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结合学生实际,有效促进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养成时时处处留心教学实践、不断反思教学实践的习惯,也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提炼、总结有价值的东西,并敢于在教学中实践。虽然困难不少,但前景光明。新时代的教师必须信心满满,与时俱进,以追求尽善尽美的姿态探究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打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思政课堂。
(作者单位:兰州市第十六中学)
编辑:李琴芳
新课程·上旬2024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