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

2024-07-22 00:00王惠娜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4期

一、教材分析

《故乡》一文通过对比“我”所怀念的故乡、“我”现实看到的故乡和“我”想象中美好的故乡,巧妙地编织出整个故事脉络。在《故乡》中,记忆中的故土被描绘得十分温馨而美好,与现实中故乡的破败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出现实中故乡的苍凉与失落,更凸显出作者对未来故乡的无比期待,他比任何人都更渴望故乡的美好未来。尽管作者在小说中并未对理想中的故乡进行详细的描绘,但通过对记忆中故乡的怀念与现实中故乡的衰败的对比,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深意。鲁迅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理想故乡的共同追求,构画出需要大多数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梦想,传达了对未来故乡美好愿景的期待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二、教学目标

1.深入探讨小说的核心情节,掌握其叙事技巧和风格。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作者塑造该角色的意图和深层含义。

3.聚焦课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无论是议论还是抒情,领悟小说所要传达的主旨和情感。

三、教学重点

1.重构小说的情节框架,探究其叙事策略和风格。

2.深入分析人物塑造的技巧,领会作者创作角色的意图。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提及“故乡”,大家心间或许会涌现出诸多画面——春日溪流潺潺的声音,夏夜田野里蝉鸣与蛙声的交织,秋收时瓜果的甘甜,冬日里与伙伴们在雪地里嬉戏的记忆。然而,鲁迅笔下的故乡又是何种面貌?让我们一同踏入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去探寻他对故乡的记忆。

(一)预习导入,整体认知

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我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早读时候我们也反复诵读了这篇课文。谁能分享一下你对这篇课文写作背景的了解?

学生:我去图书馆查了资料,《故乡》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辛亥革命后的第十年,描绘的是中国农村乡镇的生活状况。

教师:能具体谈谈吗?

学生:那个时期人们的生活非常艰难。尽管中国人民吃劳耐苦,但内忧外患,老百姓的生活依旧困苦。

教师:我们都知道,小说叙事需要围绕一条线索展开。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学生:小说的主要线索是“我”回乡的过程,包括在回乡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故乡的经历。

教师:仅仅是这些吗?

学生:还包括鲁迅先生对童年时代故乡的记忆以及对未来理想故乡的憧憬。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到位。这篇小说正是通过“我”回乡的经历,引出对过去故乡的回忆,并进而激发对未来故乡的期待和憧憬。看来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到位。没有查找到相关资料的同学需要注意了,我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要有侧重点,并依据侧重点梳理文章内容,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熟悉字词,排除障碍

学生列举生词与生字,教师用PPT出示,带领学习。

(三)精读课文,挖掘细节

教师:在深入探究课文之前请大家仔细思考,这篇小说的核心是什么?能否用两个字来概括?

学生结合题目和文章内容,明确是“故乡”这个词。

教师:确实如此,鲁迅先生甚至将这个词作为小说的标题,让人印象深刻。

(学生举手)

教师:你有什么不同看法?

学生:我更倾向于“变化”这个词。虽然“故乡”体现了小说的主题,但文章实际上是围绕“故乡的变化”展开的。无论是故乡的人物、景色,还是“我”对故乡的情感,都在不断地变化。

教师:你的角度非常新颖,“变化”这个词确实贯穿了整篇文章。如果说“故乡”二字突出文章主旨,“变化”二字则贯穿全文,起到引领文章思想的作用。接下来请大家分成学习小组,细致地阅读课文,尝试梳理作者笔下故乡呈现的各种变化。

小组1:我们小组注意到文中有许多人物变化。回忆中的故乡有少年闰土这个角色,而现实中的故乡却变成了中年闰土,二者之间差异很大,这个变化非常显著。

小组2:我们小组也注意到了。作者在回忆故乡的时候提到一个被称作“豆腐西施”的人,名叫杨二嫂,但现在故乡中的杨二嫂只能被描述为“细脚伶仃的圆规”。

教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故乡的人物确实存在不小的差异。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变化往往从积极的角色转变为消极的角色。还有其他的变化吗?

小组3:我们小组发现作者笔下故乡的环境也改变了。从记忆中那幅“神异的图画”变成了现在的“萧索的乡村”。

教师:非常正确,不仅是人物,连故乡的景色也经历了变迁。这些变化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变迁。

小组4:我们组发现,不仅故乡的景物和人物发生了变化,连“我”的心境也经历了转变。过去的“我”和闰土、杨二嫂相处的感觉,与现在的“我”与闰土、杨二嫂再次见面,内心感受已经完全不同。

教师:确实,故乡的变迁、人物的改变都影响了回到故乡的“我”的情感状态。这些变化让“我”在重逢故乡时感慨万分。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现在请大家在组内互相填写小组合作评价表,总结一下自己的表现。

(四)拓展思维,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故乡》中的人物和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我”心境的影响。如果深入思考,我们还可以继续探索很多问题,比如,故乡的人和景具体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作者面对这些变化的情感态度怎样?此外,围绕文章内容,作者描绘这些变化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

(学生有的露出疑惑的表情,有的则很苦恼)

教师:乍一听这些问题可能比较复杂,但请大家不要担心。为了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些问题,请大家完成学习单(略)。请大家课后根据这份学习单进行思考和探究,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大家的发现和思考。

(五)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完成学习表格(见表1、表2、表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梳理变化

教师导入: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鲁迅先生的《故乡》。围绕上节课布置的课后作业,这节课我们将聚焦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故乡究竟发生了哪些具体的变化,二是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深入一些,我们还将探讨作者在描绘这些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情感,以及他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深层信息。让我们带着这些思考,继续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世界《故乡》里探索。

现在,请各位同学分享你关于故乡变化的学习单内容。

(教师选取几位同学,通过投影展示学习表单)

(结合表单内容,学生进行补充,师生共同将表单填写完整。教师在PPT上出示完整课后学习表1)

教师:通过观察闰土从少年到中年的转变,我们不禁感叹,一个人的生命轨迹竟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请大家分享一下,这种变化给你们带来了哪些感受?

学生:我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悲哀,闰土的遭遇让人心生同情。

学生:我也有着同样的感触,少年闰土活泼可爱,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而中年闰土生活窘迫,神情麻木,太心酸了。

教师:同学们的感受与小说中的“我”不谋而合。如果仅仅是闰土一个人的变化,我们可能会思考,是否是因为他的懒惰或堕落导致了生活的困苦呢?但杨二嫂的变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接下来请大家拿出第二张作业单,让我们一起探究杨二嫂的变化,理解闰土身上发生的巨大反差背后的深层原因。

(教师选取几位同学,通过投影展示学习表单)

(结合表单内容,学生进行补充,师生共同将表单填写完整。教师在PPT上出示完整课后学习表2)

教师:我们刚刚探讨了闰土的变化。现在让我们将目光转向杨二嫂,她的变化同样令人深思。她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学生:杨二嫂的变化可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辛亥革命十年之后,中国内忧外患,老百姓生活贫困,国家经济衰退,这使得她变得贪婪和刻薄。

学生:我觉得不能全怪罪于社会,她自己肯定也有问题,可能是被别人影响的,也有可能是她自己染上的坏毛病。

学生:也不一定是被别人影响的,可能她本身就这样。杨二嫂年龄大了,已经对生活感到麻木了。她年轻时可能还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但现在她已经没有了这种顾忌,因为她的生活已经到了必须“霸占”一切才能感到不亏欠的地步。

教师:同学们推测得有理有据,这种逻辑性的思考正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关键。这种人物形象的前后对比能让角色更加立体、鲜活,这也是这篇小说触动人心的因素之一。接下来,我们不妨思考一下,既然人物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那么故乡的景色是否也经历了变化呢?

学生:从作者的描写中能看得出来,景色也有很大变化。

教师: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学生:作业单上的景色包括自然景色和社会环境两种,自然景色就是山川、河流和四季变化,而故乡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就形成了故乡的社会环境,如果大部分人都发生了改变,故乡的社会环境肯定也会改变的。

教师:回答得非常棒,接下来我们拿出第三张作业单,对比一下故乡的变化吧。

(教师选取几位同学,通过投影展示学习表单)

(结合表单内容,学生进行补充,师生共同将表单填写完整。教师在PPT上出示完整课后学习表3)

教师:这几位展示的同学作业完成得都不错,现在请大家同桌互换作业单,完成作业单评价表。

(展示作业的同学,评价单由教师完成)

(二)对照变化,理解用意

教师:结合上述内容,作者在描述故乡景色时仅仅是为了展示自然风光吗?

学生:我认为不是的,以前我们也学到过,景物描写不仅是为了描绘自然景色,还能有效地衬托和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教师:非常好。回顾所学,具体说一说,景物描写具体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结合本文,景物描写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

教师:非常好,那大家在阅读了鲁迅先生的景物描写后有什么感觉呢?这体现了景物描写的什么作用?

学生:现实的故乡让人感觉冷漠、萧条。景物描写,可以渲染特定的气氛,这样的气氛能够烘托人物的心情。

教师:完全正确。还有别的同学来补充吗?

学生:景物描写也是展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段,描写不同的自然环境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学生:景物描写还能够借景抒情,使情景交融。这样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师:总结得太棒了,这就是景物描写的特征,请大家在书上做笔记,加深印象。

(PPT出示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师:回顾课文,作者多次提到故乡的景物,只不过开头、中间和结尾的景物似乎有所不同,这些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小组1: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描绘故乡的景色,实际上是在反映农村的衰败,同时表达了“我”内心的悲凉情绪。

小组2:文章中间描述了“神异图画”的部分,景物描写烘托出明朗、愉快的气氛,让文章变得有趣、生动,也进一步烘托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喜爱。

小组3:在离乡的景物描写中,作者创造了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气氛,这种气氛与“我”的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深远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非常好。通过对比故乡人物以及景色的变化,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现实的残酷。在描绘这些变化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故乡未来的深切期望。特别是通过宏儿与水生的相遇,展现了命运轮回般的巧合,这一情节不仅加深了故事的层次感,也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期盼。

(三)归纳小结,理解主旨

教师:请大家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作者表面写景,实际写人,写出了当时人民生活的苦难。

学生:作者通过写作反映出社会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表达了对当时生活的不满。

学生:虽然作者对现在的故乡是失望的、不满的,但是他还是在最后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教师总结:《故乡》通过描写故乡、闰土和杨二嫂的前后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现实;同时深刻揭示出封建传统对人民大众精神的束缚和影响,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新生活的热切希望。

最后,请大家自行填写学习评价单,总结一下自己的表现吧。

课堂学习表现主要从掌握课文主旨,理解文章内容,准确书写本文生字词;能分析出文章写作的具体意图,根据课文内容剖析作者的内心世界;学以致用,学习作者的景物描写手法,提升自身写作技能方面展开。

(四)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结合本文内容,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向他介绍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注意使用景物描写手法,不少于200字。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湖美中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