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勃朗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该单元主题为游记。本文记述了作者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通过不同的笔法描绘出上山和下山的不同景象,展现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写上山时,作者采用散文笔法,生动描绘了山中奇景,如嶙峋的怪石和变幻的光影,引发读者无限感慨。而在写下山时,作者则以小说笔法叙述了奇人奇事和惊险的旅途,描绘了怪异的车夫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令人读来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踪。
2.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并体会本文与其他游记的不同。
3.了解文章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并体会文中的趣味。
【教学重点】
理解游记这种文体的特点,了解文章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并体会文中的趣味。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并体会本文与其他游记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效、有趣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大家一定爬过山,哪位同学能简单分享一下你的经历?
学生分享爬山经历和感受。
师:这几位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经历,爬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是大家熟知的,它的主峰——勃朗峰是旅游的好去处。今天我们将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欣赏其雄伟奇幻的美景,体验与众不同的神奇经历。
二、检查预习
师:大家一定认真预习了本篇课文,现在我们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主要包括字词的读音和意思,并强调难写的字和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师:我抽几位同学读一下这些词语,注意加点的字。如果有人读错,其他同学可以举手帮他纠正。
教师出示PPT: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翌日 辚辚 俯瞰 皑皑白雪 巉峻
拾级 灼灼 霓裳羽衣 颠簸 打嗝
2.把握词意。
翌日 巉峻 浮躁 轻歌曼舞 纷至沓来
师:关于作者,大家在预习时一定做了了解,哪位同学可以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马克·吐温及其作品。
师:课余时间,可以找到这些代表作,读一读。今天我们就先来欣赏他的《登勃朗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先从文体谈起,阅读要有文体意识
教师用灵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体裁,结合之前几篇课文的学习以及预习,把握“游记”的元素。
师:《登勃朗峰》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从题目看就是一篇游记。阅读提示也告诉我们是游记。
师:很好!你很善于获取信息。
生:预习之后,我认为是一篇游记。作者游览了勃朗峰,很多语段开头都有地点,也就是作者的行踪。
师:你阅读得很仔细,关注到作者去了哪些地方,每一段都有行踪,是游记。
师:大家读一读本单元导语。
(教师出示导语内容,学生齐读)
师:大家能准确判断本文文体是游记。如果没有这些提示,我们怎么判断一篇文章是游记呢?
生:一定要有去了哪些地方的内容,也就是作者的行踪。
师:对,不“游”怎么记,要有“所至”。
生:结合前面几篇文章,游记要有看到的景物。
师:你很善于思考、总结,要有“所见”。
生:看到景物,或者由于这种经历,会有感而发,表达情感。
师:为你点赞。游记不仅仅是记录旅行的经历,更是表达作者对旅行目的地的热爱和向往。通过游记,读者可以体验到旅行的乐趣,开阔视野,甚至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思考。所以游记要有“所感”。
(二)了解作者“所至”,即作者行踪
师:《登勃朗峰》是一篇自读文章,请同学们跳读文章,勾画圈点,快速理出作者的游踪。大家想一想,表示游踪的句子,往往在段落的哪个地方?
生:在段落开头。
师:对,这样我们就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了。
学生跳读,并圈画。随后教师让学生读相关句子,明确表示行踪的句子或词语,学生再圈画,PPT展示整个行踪。
师:大家看,作者从马蒂尼取道黑首到阿冉提,然后再到勃朗峰,然后下山坐马车去沙蒙尼。可见,本文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展现作者旅行的所至、所见的。这样,我们就了解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峰的过程。
(三)本篇游记与本单元前两篇游记有何不同
师:这篇游记和前面学过的《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或者说和以前读过的一些游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呢?
生:我觉得本单元其他几篇游记文章都是侧重写景的,而本文记事更多。
师:那个怪异的车夫给“我们”带来的旅途惊险。
生:与前面的《壶口瀑布》相比,这篇文章写景的篇幅比叙事的篇幅要少。
生:《壶口瀑布》就是写不同季节壶口瀑布的不同景象,本文是作者当天游览的过程,登勃朗峰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来写的。
生:《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对如何来各拉丹冬一笔带过,更多是在写景,写内心感受,而本文后面很大部分写人叙事。
师:几位同学都能从自己的阅读角度去思考,这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假如登上了本地一座高山,回来写游记,我们一般会怎么写呢?
生:我会按照游览的过程来写。写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哪些美景,内心有什么感受。
师:对,如果是我们来写登山,会写出登山的具体过程。但是马克·吐温极少写登山过程,重点都在写勃朗峰上看到的神奇景色,更多的笔墨在写归途中的奇人奇事。大家朗读自读提示,加深印象。
(学生自读提示内容)
师:在了解作者行踪的过程中,与前面所学的两篇课文进行对照,就能发现本文的特点。
(四)理清写作思路
师:有了前面的学习,写作思路就很清晰了。请大家说说、画画、记记。
学生边说边记。
教师PPT展示:
第一部分(1~6):作者用散文笔法描写上山过程中看到的奇景,抒发感慨。
第二部分(7~11):作者以小说笔法叙写怪异的车夫载“我们”有惊无险地下山的经过,富有传奇色彩。
四、精读课文,感受奇景奇人
(一)赏析第一部分(1~6),重在写景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景很精彩,现在我们来一起欣赏。请大家默读课文,以“我认为作者是从 写到 ”来欣赏作者笔下的神奇美景。要求细心品味,体会马克·吐温是如何移步赏景、分段写景的。
学生阅读之后,比较容易得出“从远景写到近景”“从听觉写到视觉”“从俯瞰写到仰望”“从所见写到所想”“从实写到虚”“从他人写到自己”“从马蒂尼写到阿冉提村,再写到勃朗峰及其周围”“描写到抒情、议论”等观点,教师均予以鼓励、评价,并选一两个点带动学生深入赏析。
师:请大家来分享一下。
生:作者写景的段落很精彩,作者是从远眺勃朗峰写到近观勃朗峰的。
师:作者视角在变换。
生:文章是从俯瞰写到仰望,也是视角在转换。
师:正确,写景视角很重要。
生:作者是从听觉写到视觉。
师:你发现了作者从感官的角度来写景。请把相关的文段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有感情地朗诵):俯瞰脚下峡谷,……轰鸣作响。
师:朗读得很美,就如这景一样。这里面不少词很优美,大家画一画,读一读。
生:(边画边读)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瀑布倾泻……
师:大家从这些词里面发现了又一“从___写到___”的角度没有?
生:从静景写到动景。
师:对,动的是水,静的是山,动静结合。这段文字从视觉写到听觉,从静景写到动景,多层次多角度写景,让人身临其境。
生:从主景写到次景。
师:这个说法很新鲜,你展开说说。
生:作者徒步上山,以溪流瀑布为主景,次景是岩壁丘岗。在勃朗峰出现的时候,勃朗峰是主景,周围的峰群是次景。
师:同学们阅读得很仔细。作者从自己徒步登山写起,简笔勾勒黑首道上的风景,以溪流瀑布为主景,兼写岩壁丘岗,笔法井然。接下来描写远观勃朗峰的情景;继而描写周边的群峰,连用比喻,突出其陡峭之状,既烘托了勃朗峰的雄伟,又展现了群峰插天的景观,尽显大自然的奇伟力量。
师:大家继续谈。
生:从山峰写到云霞,从实写到虚写。第4、5自然段集中描写景物,却不孤立地写山峰,还描写了峰巅的云霞。
师:云霞写得很生动,写出了哪些特点?
生:写出了云霞的“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瞬息万变”“洁白轻薄”“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师:我们来概括一下,作者写出了云的形、色、态、神。作者以充满动感的文笔,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峰巅云彩在阳光和山风中的无穷变幻,令人读之不禁神往。
师:刚才你还说了从实写到续写。具体谈谈。
生:作者以“肥皂泡”来联想,写了看到景色之后的想象。
师:很好。作者用想象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悟与遐思。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
(二)第二部分(7~11),重在写奇人奇事
教师围绕两个问题展开教学,一是对这部分小说笔法的认识,二是感受奇人奇事并体会写法。
师:下山作者写的是遇“车夫之王”一事,这一内容和“登勃朗峰”有联系吗?请大家发表看法。
学生思考。
师:大家也可以就近交换意见。(巡视)
生:这部分不像是一般游记,下山主要是叙事写人,而且篇幅不短。这是他登勃朗峰旅程的一部分。
师:是的,与“登勃朗峰”有紧密联系。
生: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一个侧面。前部分写美景,风景如画,奇景让人感叹。后一部分,写人记事,侧重写路途奇遇。
师:整个旅途真“奇”啊。
生:与勃朗峰的美景相比,为作者赶车的车夫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师:看问题的角度很好,这真是一次美好的旅程。所以说,虽然写法不同,但是都展示了这次与众不同的旅程。前面的美景还在头脑中萦绕,这“车夫之王”又在眼前驾车驰骋了。请大家浏览课文,用“第二部分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方式展开学习,说说你的看法。
生:遇到神奇的“车夫之王”,他有神奇的驾车技术,虽然路况很差,但神奇般地安全抵达,神奇地超越了很多先前出发的人,让“我们”住进了好的酒店。
师:这一组“神奇”,很有说服力。
生:第二部分的幽默风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比如?
生:他险遭不测还认为这是一种乐趣,写得也很幽默。
师:能不能读读你觉得很幽默的句子呢?
生(读):那位镇定而善良的狂车夫还时不时地掉转头来,神情威严地冲我们说道:“哈,看到了吗?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夫之王啊。”
师:朗读时可以模拟当时的情形。
生再读。
师:这次有那味儿了。
师:这位同学早早举手了,请你来说说。
生:第二部分奇人“车夫之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确实,奇遇“车夫之王”,让旅途充满传奇色彩。能说说文中从哪些角度展现了“车夫之王”的“奇”?
生(略作思考):我觉得文中写出了他的车技神奇。比如“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疾驰向前,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写出了其车技十分精湛。
师:真是风驰电掣啊,想想马车竟然还可以这样跑。生活当中马车真的可以这样跑吗?
生(齐回):不能。
师:作者擅长运用——
生(齐回):夸张、修辞。
师:对啊,适当夸张,让文字很有画面感,大家想想作者描写的情形,就如同电影一般呈现。那文中还从哪些角度展现了“车夫之王”的“奇”呢?
生:奇人奇语。他说:“不必为此烦恼——静下心来——不要浮躁——他们虽已扬尘远去,可不久就会消失在我们身后的。你就放下心坐好吧,一切包在我身上——我是车夫之王啊。你看着吧!”幽默之中饱含着醉意和自信。
师:作者笔下的这名车夫真是个奇人。同学们继续说说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作者的经历也让人称奇,简直有些不可能。
师:富有传奇色彩,还是那个字——奇。你再具体说一下。
生:作者和同行者乘车的经历堪称奇遇。原本是为了在登山后轻松省力才雇车代步,结果却变成了冒险疾驰的公路马车比赛,多次险遭不测。但结果却履险如夷,后发先至,不仅没有出事,还“住进了上等的房间”。
师:所以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旅程非比寻常。大家继续谈。
生:旅途之乐(与常规游记不同,惊险刺激……)。
师小结:很多同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很有见地,说明认真阅读了。本部分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人物刻画得特点鲜明,将故事讲得起伏有致、张弛有度,用语轻松愉快,诙谐生动,让人读来不禁会心一笑。
五、作业设计
如果马克·吐温那个时代能发朋友圈,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在A4纸上模拟手机页面,做出朋友圈的效果。写一段文字,要概述奇景、奇人、奇事,尽量体现作者的幽默风格。配发一组照片,照片可以在网上搜相近的,也可以用手绘简图,或者是在方框中用文字概述照片的主要内容。
六、课堂小结
欣赏完本文,我们丝毫没感觉到作者的劳顿之苦,而是观赏美景、享受旅行的轻松愉悦。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奇景”“奇人奇事”,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就一定能从中感受美、享受美,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丰富多彩、充满欢乐!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广佛初级中学)
编辑: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