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东新区书院镇四灶村,有一家名为“临港记忆·从《南渡浙东第一船》起航”的史料馆,记载了我的外公——书院镇爱国商人黄矮弟的动人故事。作为这家史料馆的发起人,我经常向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重温外公那一段光荣历史。
外公黄矮弟二十多岁时就走上了海上经商之路,往返于浦东与浙东。由于善于经营,他先后添置8艘大小船只,拉起30余人的船队。跑船赚钱后,他在家乡扶贫帮困,慷慨办学,并创办盐行、茶馆等,主动与地下党建立联系。茶馆成了地下党的联络站,学校中有地下党员任教,地下党受伤的同志在他家里得到了悉心照料。
1941年1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而后党中央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时任新四军六师师长的谭震林指挥浦东抗日部队南渡浙东。当时,陆路转移已行不通,只能走海路。从浦东到浙东,部队既要解决渡船问题,还要躲避国民党、日军袭扰,可谓千难万险。正当大家计穷势迫时,外公黄矮弟挺身而出,解决了部队南渡难题。由于外公的爱国热情,加之拥有海上运输的便利条件,外公的船队成了部队南渡的重要依靠力量。1941年5月的一个晚上,地下党50余人乔装打扮,摸黑登上外公的高梢船南渡。途中先后遭遇海匪、伪军巡逻艇威胁,几经周折才顺利闯过层层关卡,抵达浙东。外公的这次驾船横渡,后被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等誉为“南渡浙东第一船”。后来,浦东900多位浙东纵队战士和党政干部分批次南渡浙东。杭州湾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外公黄矮弟等人一次次出生入死往返于浦东、浙东和苏北地区,为浦东抗战及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作出了贡献。
从我懂事的时候起,母亲黄素新就经常给我讲外公的故事:“父亲表面为商人,实为地下党联络员,1948年便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在母亲眼中,外公坚强勇敢善良,从小就教导众兄妹为人处世要谦逊、和善,既要读书明理,也要埋头苦干、磨炼心性。母亲常说:“我这一辈子始终不忘的是父亲常叮嘱我们‘无论遇到什么风浪,都要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1966年,母亲响应组织号召,前往西部参加国家建设。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和戈壁滩,她不怕艰难困苦,把青春献给了西部屯垦戍边,一去就是23年,无怨无悔。她打土坯、盖房子、种蔬菜,在发电厂托儿所做保育员,到汽车营修车……直到1989年退休后的第二年,她才回到故乡书院镇四灶村。
受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大学毕业两年后回到家乡书院镇,参与筹建当地第一家合资企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成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和基层人大代表。我时常用外公和母亲的精神激励鞭策自己,勤勉努力,克服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种种困难,管理的企业成为行业翘楚,产品远销海外。
当我从史料中得知当年外公“南渡浙东第一船”起航点,恰巧位于我们公司厂区内时,便萌生了建一个史料馆的念头。在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相关部门、浦东新区文史学会、书院镇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和同事们将80多年来沧桑巨变的相关史料和珍贵文物收集并整理出来,建成了“临港记忆·从《南渡浙东第一船》起航”史料馆,于去年八月底正式开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从这里了解“南渡浙东第一船”的故事,追寻红色记忆,厚植爱国情怀。
(作者系浦东新区书院镇人大代表、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