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综合国力的根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贯彻党中央和市委工作部署,市人大财经委高度重视上海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市经信部门立足新发展阶段实际,顺应新时代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不断注入新质生产力强大动力、不断擦亮上海工业这块金字招牌。
历史与现实:新型工业化之于上海的特殊意义
上海是中国工业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成为国家主要的工业基地,工业制造撑起了上海乃至新中国的经济脊梁。从“三转一响”,到如今的大飞机、豪华邮轮、燃气轮机……上海制造创造着一个个时代传奇。
首先,新型工业化是上海做大经济总量的必由之路。工业是上海经济命脉所系。做大经济总量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有利于上海稳住工业基本盘,巩固提升工业规模比重,夯实实体经济增长根基,筑牢“奋力一跳”的基础。其次,新型工业化是促进上海城市能级提升的关键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为牵引,并不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有利于上海更好吸引集聚全国乃至全球资本、人才、技术等资源,提升“五个中心”建设能级,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再次,新型工业化是上海为国家打造高端制造业增长极的必然要求。上海工业门类齐全、科研资源丰富,长期以来承担着一系列国家重大装备产业、重大科研设施建设的战略任务。上海有责任用好兼具产业优势与创新优势这一独一无二的竞争力,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契机,构筑高质量发展领先优势。
守正与创新:新型工业化“新”在何处?
新型工业化,“新”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特别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正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上海正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驱动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新型工业化,“新”在培育壮大新动能。新发展阶段,上海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推动新动能由“蓄力”转向“发力”。目前,上海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了1.6万亿元,但对经济的支撑作用尚未完全发挥。上海正抓紧提升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加快形成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布局新赛道和未来产业推动场景开发,积极打造标志性产品,塑造新的经济增长“核爆点”,努力在若干细分领域率先确立产业发展优势。
新型工业化,“新”在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在经济下行和结构转型期,上海既需要“以进促稳”发展新动能,更要保持耐心和定力,坚持“先立后破”,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特别是对当前经济发展起到“压舱石”作用的汽车、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稳住经济基本盘。上海正加快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推动上海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向中高端升级,实现更高的生产率、增加值,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战略与抉择:“十五五”时期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目前,我国工业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稳定制造业比重的压力较大,产业结构面临新旧动能接续问题。同时,外部环境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上海要更深刻地认识面临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做好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准备,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以数字化转型推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数字化转型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支撑,是以智能化促进绿色化、以绿色化带动智能化的前提和基础。目前,还有很多企业尚未完成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建设,存在大量手工操作及断点,造成企业内部及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一致性、完整性不足。要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工厂,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挥上海人工智能高地优势,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智能产品,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探索由政府牵头汇集国企和龙头企业掌握的大量规模化的产业数据,训练行业大模型。提供更低成本更低能耗的算力服务,营造易使用、用得起、算得多的创新生态,打造国产化的公共大模型服务平台。
厚植新型工业化绿色低碳底色。围绕“双碳”目标,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绿色生产方式变革。以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为契机,推动企业加快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深化生产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应用,实现节能降碳降耗。促进工业领域绿色再制造、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等产业发展,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推动工业循环经济增长。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是上海的强项,要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赋能作用,牵引产业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迈进。推动总集成总承包企业提升整体方案供应能力,打造数字化供应链,促进供需精准匹配、产业高效协同。培育具有全球服务能力的专业服务企业,帮助“走出去”企业做好企业运营、售后维修等,巩固来之不易的海外市场。
更好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加快建立产业需求引领的创新体系。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用创新的高品质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要让资本市场来筛选真正有产业价值的创新项目。发挥政府投资的产业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资,通过ABC轮融资的大浪淘沙,使最终上市成功的创新项目一定是符合市场需求的项目。
更好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要引导国企和民企发挥不同作用,形成互补态势。国企要承担大飞机等投入大、周期长的重大任务。对国企的考核导向,应从考核收入转为考核利润,从考核“做大”转向考核“做强”。要因地制宜布局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低价恶性竞争,保持企业合理利润,建立有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要发挥民企在先进技术领域的优势,培育一批世界级企业。
聚焦新型工业化主题主线,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十五五”时期的制造业发展要以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坚持以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主线,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
根据《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的决定》,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市人代会审查批准的前一年,市人大常委会要开展专题调研,为市人代会审查批准做好准备工作。为此,建议市人大相关委员会会同市经信委,充分听取代表、专家、智库、企业的意见,重点研究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上海如何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助力工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二是上海如何巩固提升制造业规模比重,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上海如何稳住传统制造业基本盘,推动传统产业向“好”向“绿”向“新”转变。高质量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人大和政府要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优势深化调研,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制定出为上海中长期发展举旗定向、引路领航的行动纲领。 (作者系市人大财经委干部)
上海人大月刊2024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