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的视角下论翻译即叛逆者

2024-07-20 00:00:00王宗欣
今古文创 2024年26期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沟通媒介,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条件,但翻译在不同地域文化中所面对的困难又是层层叠加。不同译者针对不同的文本要采用不同的翻译模式,有时甚至需要挑战作者原文表达含义去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特征,以叛逆者的形式出现。本文首先对翻译即叛逆者(Traduttore,traditore)这个概念进行解读,进而揭示翻译与叛逆者的关系。从跨文化的角度从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语境差异三个角度和翻译叛逆性相结合并举例分析。研究发现,译者在进行翻译时,为了更好地向读者传达原文含义,要具有一定的叛逆精神。译者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将译文以更有逻辑、更高质量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叛逆者;跨文化;语言;译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11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34

翻译作为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桥梁,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使命。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翻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消除了语言障碍,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更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然而,语言的复杂性、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语境的把握等都是翻译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

“翻译即叛逆者(Traduttore,tradF1HHylAl0CDve7AwzRuH16ArBCYK3fpS5YiF5Fa342M=itore)”这个说法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含义是指那些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可能会因为过于贴近源语言的文化和语境,而背叛或偏离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境。这个成语为我们理解翻译的目的和译者角色提供了新的视角。在跨文化交流中,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原意的重塑。译者既要处理语言,又要应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因此,译者需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本文以“从跨文化视角下论翻译即叛逆者”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会遇到的挑战。通过对“翻译即叛逆者”概念的阐述,进一步揭示翻译的本质和价值。

一、翻译即叛逆者

(一)翻译的概念解读

1980年,我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的绪论中,从语言学的角度为翻译下了这样的定义:“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5]

冯庆华先生在《实用翻译教程》一书中提道:“翻译是许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它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翻译是一门艺术,是语言艺术的再创作。”[6]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力求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翻译学诞生伊始,学界从未停止对翻译概念界定的探索,学界对翻译概念界定的浓厚兴趣引出了大量的翻译定义。归根结底,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模糊的集合概念; 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实践和理论思考使得翻译这一动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和拓展。[1]

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字存在显著差异,若缺乏翻译作为沟通的桥梁,人们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将变得异常困难。翻译能够助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跨越语言鸿沟,推动文化间的交流与深入理解,借助翻译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因此,翻译无疑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二)叛逆者的概念解读

有译者视翻译为镜子,须隐去自我思想,克制情感,忠实反映原文内容。任何偏离原意的变动都可能被视为叛逆者。

在16世纪,翻译工作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人们需要翻译古希腊和罗马的文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借鉴其文化和思想。然而,有些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过于忠实源语言,而忽略了目标语言的文化和语境,从而导致翻译的质量下降。因此,这个成语被用来提醒译者要谨慎处理翻译工作,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著名学者和翻译家杨绛先生说:“反正一切翻译理论的指导思想,无非是把原作换一种文字,照模照样的表达,原文说什么,译文也说什么,原文怎么说译文也怎么说。”这可说是忠实的定义。同时认为在翻译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无规律可循。这实际就谈到了译者主体性的问题。[11]

根据“翻译即叛逆者”这一观点,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一种叛逆和反抗的精神,需挑战原文的权威和固定解释,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判断力,对原文进行重新解读和再创作。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摆脱原文的束缚,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将原文转化为目标语言,并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语义、修辞和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使译文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因此,“翻译即叛逆者”这一观点强调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判断力,对原文进行改造和转化,使译文贴近目标语。同时,译者还需要保持对原文的尊重和忠实,使译文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语义、修辞和风格等方面的特点。

(三)叛逆者与翻译的关系

“叛逆者”顾名思义是那些敢于挑战、突破常规甚至颠覆既有框架的人。他们不满足于现状,追求个性和自由,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在翻译领域,叛逆性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解读和再创造过程中。译者需要跨越语言的障碍,理解并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又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转换。这种调整和转换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某种程度的叛逆,即打破原文的束缚,以适应新的语言环境。

然而,叛逆并不意味着随意或无理的篡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叛逆行为,必须建立在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对目标语言的熟练掌握之上。译者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对原文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同时又要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读者的阅读习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因此,译者与叛逆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动态平衡。译者需要保持一定的叛逆精神,以打破原文的束缚,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同时,又要保持对原文的尊重和对目标语言的忠诚,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这种平衡需要译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不断摸索和调整,实现翻译活动的最佳效果。

二、翻译即叛逆者的研究现状

译者不仅是语言的传递者还是文化的叛逆者,国内外日益关注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其在文化交流中的角色。本文将探讨翻译即叛逆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这一研究领域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一些学者从语言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创造性以及叛逆精神的重要性。翻译理论中具有两大流派,一派主张“忠实原文”,一派则主张“译者主体性”。

主张“忠实原文”的学者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法国的语言学家安托万·贝尔曼(Antoine Berman),他提出了“直译”的概念,强调翻译应保持原文的形式和意义。此外,雅各布·路德维希·卡尔·格林(Jakob Ludwig Karl Green)也主张翻译要忠实于原文,他提出的“逐字翻译”理论强调对原文的逐词对应。

而有些学者反对忠实,主张译者应该有自己想法,德国的汉斯·J·弗米尔(Hans J.Vermeer)是其中一位,他提出了“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翻译是一个理解、吸收、转化和表达的过程,译者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性。

关于译者主体性,国外有不少学者提出了相关理论。其中,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在其著作《翻译、历史与文化》(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中,积极推动了传统翻译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文化层面,从原语研究转向译入语的研究。她的理论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译者在处理文化差异时的重要性。此外,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 Robinson)也在其著作中提到了译者的主体性。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需要对原文进行准确的理解,还需要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以上学者的理论都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重要性,认为译者不仅仅是原文的传声筒,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和媒介。学者的理论为我们深入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译者的角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思路。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有一些学者的理论支持翻译过程中应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机械对等,即不对原文进行任何改动。例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三原则中,“信”就是强调忠实于原文,追求形式上的对等。他主张在翻译时,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字面意义、语法结构和修辞特点,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另外,傅雷也是机械对等理论的支持者。他主张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认为译者的任务是将原文的思想、情感和风格完整地传达给读者。他强调翻译过程中的“直译”方法,即尽量保持原文的字面意义和语法结构,不进行过度的解释或改写。

然而,也有学者反对这种机械对等的观点,认为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和创造性。例如,茅盾先生就提出了“翻译是再创作”的观点,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将原文的意思传达给读者,更是一种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写和调整,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深层含义和风格特点。茅盾先生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其中,钱钟书先生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化境”的翻译理论。他认为翻译应该追求“化境”,即译文应该达到与原文“神似”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原文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理解,以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将原文的思想、情感和风格完整地传达给读者。

总之,关于翻译过程中是否应该保持机械对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这取决于具体的翻译目的、原文的特点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在实际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取舍,以找到最合适的翻译方法。

三、跨文化视角下翻译叛逆性的多维分析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角度下理解翻译叛逆性。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面临着语言差异、文化背景差异、语境理解等多重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为翻译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与机遇。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了解翻译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问题、抓住机遇,提升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一)语言差异与翻译叛逆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翻译时需要准确理解源语言的含义,并找到与目标语言相对应的表达方式。

语言中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如英译汉中“stress”可以翻译为“压力”“强调”;“state”可以译为“州”“状态”“陈述”;“cover”可译为“书皮”“封面”“覆盖”“报道”“掩护”等含义。在汉译英中“问题”可以译为“question”“issue”“affair”“problem”;“能力”可以译为“capacity”“ability”“capability”;“差异”可译为“difference”“disparity”“discrepancy”。

汉字具有表形、表音、表意等显著特点,每一个字都可以代表一个含义甚至一个句子。英语作为字母文字,将26个字母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所以字母单纯的没有任何含义,任何一个单词只能从开头到末尾将所有字母通读一遍才能知道整个单词的意思。[3]西方的理性思维在语法中体现的“法治”,重形合、重形式接应、结构要求齐整,句段严密规范,采用焦点句法,因而“语法是硬的,没有弹性”且富于强制性;中国的悟性思维在语法中体现的“人治”,重意合、重意念连贯、结构不求齐整、句段流泻铺排,采用散点句法,因而“语法是软的,富于弹性”和灵活性。[4]

语言差异是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首要挑战,而翻译叛逆性则是对这种差异的一种独特应对方式。翻译叛逆性则通过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突破语言的束缚,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文化的深层交流。因此,语言差异与翻译叛逆性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推动着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文化差异与翻译叛逆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相同的词语有不同的含义。翻译时需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以避免误解或造成不适。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习俗、时间观念和礼仪礼节等。

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影响,而中国文化则受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影响。这导致中西文化在宗教信仰的观念、仪式和实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中国文化则强调集体主义和和谐,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了中西文化在处理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和成就评价等方面的差异。西方文化注重逻辑和线性思维,而中国文化则注重整体和辩证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导致中西文化在看待世界、解决问题和进行决策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中西文化在社会习俗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例如婚礼、葬礼、节庆、饮食等,这些习俗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理解,西方文化强调时间的有序性和计划性,而中国文化则更加灵活和随意,这种时间观念的差异影响了中西文化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节奏和安排。中西文化在礼仪礼节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例如见面寒暄、待客之道、餐桌礼仪等,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

文化差异是翻译过程中最为核心的挑战之一,而翻译叛逆性则是对这种挑战的直接回应和创造性突破。当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时,翻译叛逆性鼓励译者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义,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深层含义。这种叛逆性不仅有助于实现文化的有效交流和传播,还能在译文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元素,丰富译文的内涵和表现力。

(三)语境差异与翻译叛逆性

在汉语文化中,人们理解语言时需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而西方语言则更加注重个体独立性,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较低。因此,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更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体性和独立性。在中国等东亚国家,高语境文化是主要的特征之一。人们在交流时,许多信息是通过语境来传达的,而非直接的语言表达。而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等国家,低语境文化是主导,这意味着人们在交流时更倾向于直接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依赖于语境来传递信息。汉语的表达方式较为含蓄、隐晦和间接,而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则更加直接、明了和具体,这种差异反映了中西文化对表达方式和交际风格的偏好。在中国文化中,非语言交际非常重要,如眼神交流、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这些因素对于理解言外之意和深层含义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西方文化中,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相对较低,人们更注重语言本身的意义和直接的表达。

语境理解的挑战在于准确理解对话或文本的言外之意、文化内涵和背景信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语境差异可能导致误解或沟通障碍,为了克服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注重语境分析,关注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并利用上下文和背景知识来准确推断和理解意图和意义。

在翻译中,语境差异至关重要。翻译叛逆性在这种差异中凸显,当原文语境难以直译时,译者的创造性和主体性便发挥作用,寻求共鸣与创新。这种叛逆性不仅有助于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和深层含义,还能在译文中创造出新的语境,丰富译文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因此,语境差异与翻译叛逆性的结合,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推动着翻译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为了应对这些差异,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对原文的敏锐洞察力。同时,持续的学习和实践也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关键。

四、结论

在探讨翻译与叛逆者的过程中,本文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再创造,而叛逆者则是对传统观念和规范的挑战。本文以“翻译即叛逆者”为核心,从跨文化角度出发论述译者和叛逆者的关系。

翻译与叛逆者,两者看似截然不同,实则紧密相连。翻译是对原作的再创造,需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而叛逆者则是挑战传统,寻求变革。回顾过往,我们理解了翻译与叛逆者的内在逻辑与共通之处。展望未来,我们期望翻译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文化内涵,促进全球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同时,也希望看到更多的叛逆者出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李德超.如何定义翻译?——对翻译概念的反思与重构[J].英语研究,2023,(02):26-39.

[2]刘文硕.浅析中英文化影响下的中英颜色词翻译差异[J].大众文艺,2017,(12):203.

[3]候娟妮.英语笔译中英汉语言特征差异分析及应对措施[J].海外英语,2022,(11):17-18+23.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第三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马艳云.中英语言差异之文化因素探析[J].英语广场,2023,(31):49-52.

[8]王安,邱惠林.从仆人到创造性叛逆者——论译者的主体地位[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 301-303.

[9]高楚培.翻译学视域下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2.

[10]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赵亚娟,蔡进宝.试探译者主体性视角下的“翻译即叛逆”——以2019《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老字号品牌营销,2019,(09):63-64.

[12]宋卫阳.从奴隶到叛逆者——论译者身份及其影响下的翻译策略选择[J].现代英语,2020,(03):56-58.

[13]李胜玉.浅论翻译者即叛逆者[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79-80.

[14]孙建雄.从解构主义视角看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中南大学,2011.

[15]马丽华.论译者主体性[D].河北大学,2011.

[16]邓艳.贝尔曼的主要翻译思想简介[J].青年文学家,2013,(22):190-191.

作者简介:

王宗欣,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MTI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化工类文本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