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污名化就是通过污名化标记这一符号对污名化对象构建一种认知上的遮蔽,概括特质、贴标签、建立刻板印象等都是污名化的手段,它使个体或群体背上了莫须有的被贬抑的属性和特质。目前与“污名化”相关的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政治话语等研究方向,较少从污名化的语言载体本身出发去对污名化语言的产生进行分析。本文旨在对目前社会中经常使用出现的经过语言变异的污名化语言进行分类,并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对它们形成的动因做出分析和阐释。
【关键词】污名化语言;语言变异;隐转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13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40
一、引言
“污名”这一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经其考证,“污名”起源于古希腊,在英语中被称为“stigma”,最早是指希腊人用画在身体上的标志来表明道德上异常的或坏的东西,如奴隶、罪犯或者叛徒。到了基督教时代,这个词又增加了两个指义:耶稣的印记和医学术语,指由于疾病而使患者在手、足、心脏等处出现伤疤,类似于耶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伤害;在今天,则成为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羞耻的指代。[5]戈夫曼之后的学者对“污名”这一概念进行了修订完善和概念延伸的工作,学者管健(2007)将相关论述加以总结,认为污名是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的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它使个体或群体拥有了(或被相信拥有)某些被贬抑的属性和特质,这些属性和特质不只使被污名者产生自我贬损心理,亦导致了社会对其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1]从用法上来看,“污名”这一词主要作名词,表示对静态事物的指称,如果要描述整个动态过程,则用“stigamazation”(污名化)来表示。张一凡(2022)将污名分为图像色彩标记的污名、身心特征标记的污名和社会特征的污名。总之,污名化就是通过污名化标记这一符号对污名化对象构建一种认知上的遮蔽,概括特质、贴标签、建立刻板印象等都是污名化的手段,偏见、歧视、地位丧失等都是污名化的后果。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目前与“污名化”相关的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政治话语等研究方向,较少从污名化的语言载体本身出发去对污名化语言的产生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污名化语言是从被创造开始就是一种污名化的语言形式,而有些污名化语言原本并非带有负面的语言意义,而是经过了语言变异的阶段才作为污名化语言被使用,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目前社会中经常使用出现的经过语言变异的污名化语言进行分类,并对它们形成的动因做出分析和阐释。
二、语言变异理论
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因各种社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差异,它既包括某个特定语言项目在共时分布上的差异,也包括该语言项目在历时流程中的变化。[2]语言变异的分类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将语言变异分为八种表现形式,即语音变异、词汇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语符变异、方言变异、语域变异和历史时代变异。如果从语言变异的成因来分,可以分为来自语言结构系统内部的变异和来自语言结构系统外部的变异即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异。总之,语言时刻处在变异之中。
本文所探讨的经过变异产生的污名化语言主要是语义变异和语法变异。语义变异即词汇原本的符号形式和指称的事物内涵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符号形式被赋予新的指称含义。语法变异主要体现在词语词性和句法功能的转变。
三、污名化语言的分类
通过对网络语言以及人们日常交流表达话语的收集,笔者对经常出现的污名化语言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具体内容如下。
性别标签类:妇女、娘
疾病类:神经病、艾滋病
色彩类:绿帽子、黄色
组合概念类:包括“地域+X”和“女+X”,如中国大妈、女博士、女司机
事物类:绿茶、白莲花、鸡汤
职业身份类:小学生、乡下人
在下文中笔者将对以上经过变异的污名化语言的形成进行分析阐述。
四、语言变异产生污名含义的动因
(一)语言动因
1.突显样本(Salient Examples)转喻模型
人们在理解某整个范畴时可能会使用熟悉的突显样本,突显样本不一定是典型的,而典型样本一般来说总是突显的。这种转喻模型是语言变异产生污名化语义的动因之一。词语本身并没有污名含义,但是由于该词语所指称的人或事物带有某种负面特征,这种负面特征得到突显,进而转喻性地代表了整个人或事物,最后使得指称词语产生了原本并没有的污名语义。例如在上文分类中罗列出的“妇女”“娘”“小学生”“神经病”和“艾滋病”。
妇女,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其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满14周岁(含14周岁)的女性为妇女。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所以妇女泛指女性。但是近几年的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被大家刻意“美化”为“女神节”“女王节”等,并不直接称呼为“妇女节”。称呼的改变反映了人们内心对“妇女”一词的刻板印象和负面特征。这是由于“妇女”的称呼在封建社会的印象中是在家中操持家务、文化程度较低、偏愚昧麻木的形象,再加上现代社会对女性的称呼大多是“女士”“女生”“小姐”等,就使得“妇女”的形象很难被更新,封建社会“妇女”的负面特征被作为突显样本来转喻代表整个妇女形象。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娘(孃)”的解释是:“(1)名<口>母亲:爹~|亲~。(2)称长一辈或年长的已婚妇女:大~|婶~。(3)年轻妇女:渔~|新~。”但是如今“娘”已经不只当作名词来使用,而是有了形容某人外表或行为的形容词的用法,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词义。例如:为什么有些男生很“娘”?(知乎,2022-03-31)自从拍了那部戏怎么感觉他越来越娘了,是角色的影响吗?(微博,2021-08-23)我们可以发现“娘”的用法和词义发生了变化。从原来被当作名词用以称呼使用到现在出现了形容词的特征,词义产生了形容某些男性外表或举止的典型女性化,比如留长发、化妆或举止慢条斯理、较柔弱。之后又由“娘”逐渐衍生出了“娘娘腔”,同样用来形容行为举止女性化的男性。除此之外,“娘们儿”一词经常出现在口语中,它虽然来源于方言,用来称呼成年女性,但也时常被用来嘲讽某些男性性格懦弱,做事犹豫,胆小怕事。例如:“你怎么跟个娘们儿似的,磨磨唧唧。”
“小学生”本义只是指上小学的学生,年龄大致在7至12岁,但在近些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口头当中,是新出现的污名化词语。该词的污名化含义最初多出现在网络游戏的对话中,部分玩家使用“你是小学生吗”等话语对进行游戏操作不佳的玩家进行言语攻击。之后又产生了“小学生吵架”“小学生行为”等言语用来形容某人行为举止幼稚且容易激动。这是由于“小学生”还处于生长发育的学龄期,有爱打闹,生活经验不足、举止幼稚等特征,但这些特征被作为突显样本转喻代表小学生的整个形象,而小学生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朝气蓬勃等美好品质在突显样本下被忽视,从而产生出来污名化的语义。
“乡下人”本义只是单纯指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居民,但由于受到时代的影响,在过去的农村里往往都是从事基本农业生产的居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并且很少涉足生活区域外的其他地方,因此视野较为有限,接触的新鲜事物很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帮扶,现如今的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交往愈发紧密,所谓的“乡下人”和“城市人”之间已经没有很大的差别,然而“乡下人”现如今常被用来指代见识少、目光狭窄、穿着审美土气等的人。这是由于大家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对“乡下人”的看法,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变迁对生活在农村群体的居民改变自身的刻板印象,因此只把过去“乡下人”文化水平低、见识少、审美差等特征作为突显样本转喻代表“乡下人”的整个形象,而他们淳朴善良、踏实肯干等优良品质在突显样本下被忽视。
“神经病”和“艾滋病”这类疾病性词语原本只是疾病的名称,病患本应得到尊重,我们在谈论这些疾病时应该保持严肃且科学的态度,但如今这些名称已经被污名化使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在网络上听到、看到讲话双方吵架时常常把“神经病”作为詈语出现,例如“神经病啊你!”,“你没事吧?得神经病了吗?”,或者看到某人做出自己不理解的行为时也常常把“神经病”挂在嘴边作为一种负面评价。但事实上,神经病(neuropathy)特指周围神经疾病,以往也称神经炎,是一类周围神经系统发生的器质性疾病,表现是疼痛、麻木,或无力、瘫痪。因此人们原本想要通过精神有问题来作为攻击他人的詈语,但是将“发生在神经系统周围”这一特征突显,使得“神经病”成了污名化语言。同样,“艾滋病”因为其具有传染性这一特征被突显,使得人们谈“艾”色变,对艾滋病患者另眼相待,但实际上艾滋病并不会通过握手、拥抱或共用餐具等方式传播。但人们过于突显艾滋病具有传染性这一特质的认知域,而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使得这一疾病名称背上了污名。
2.构式语法理论
构式语法理论主张构式的形式、意义具有不可预知性。形式句法所支持的句子意义投射观(projection-based view)可以概括为:“句子有意义,而句子格式没有意义。”而构式语法是对此投射模式的反动,归根结底是对生成语法的部分反动。根据构式主义理论,构式的整个形式和意义(或功能)并非各个构成成分的形式和意义简单相加,因此不能根据构成成分推知构式的形式和意义的全部。[9]
根据构式语法理论,我们可以发现有些污名化语言从形式上来看是由两个或多个原本并无污名含义的词汇组合在一起形成的,而它们组合之后的语义不只是词汇意义的简单相加,形成的是不一样的构式义。例如“女博士”“女司机”等“女+X”构式的含义并不是词语的简单相加。“博士”和“司机”都是单纯表示学位和职业的词语,但当在它们之前加上了“女”之后,“女博士”不只是表示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而是含有另类、不符合传统世俗观念、相亲难、不易出嫁等的一类女性的含义;“女司机”不只是表示开车的女性,而是含有马路杀手、开车技术不高的含义。除此之外还有“中国大妈”等,这类“中国+X”的构式义并不是两个词语的简单相加,而是两个词语结合之后产生了另外的污名含义。“中国大妈”已经不单单是指我国国内的中老年女性,而是源于国内中老年女性大量收购黄金引起世界金价变动而来的一个新兴名词。后来“中国大妈”一词逐渐带有调侃、嘲讽、吐槽的意味,人们习惯将“中国大妈”和广场舞扰民、土味俗气的穿搭色彩以及菜市场等市集哄抢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3.隐喻理论
隐喻是我们体验世界、思维和生活的重要方式,隐喻认知以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构建心理联系,促进认识。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隐喻义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过程后形成映合结果。世界本就丰富多彩,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会对世界当中的万千事物产生自己的认识,然后再通过认知主体的推理形成丰富的隐喻,而语言的污名化离不开隐喻的影响。
“黄色”原本只是一个颜色词,但现在已经有了色情的含义。在中国古代社会,黄色其实是被视为尊贵的颜色,不但在汉民族,而且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很早就尚黄,很多与“黄”相连的组合词汇,多富积极含义,人们把黄色作为尊贵、高尚的象征。20世纪初年,中国人的黄种自觉意识空前高涨,往往以“黄”字自名,用于表明自己的汉族认同并致力于激发同类的民族自尊观念。如陈天华取笔名为思黄,章士钊的笔名竟有黄藻、黄中黄、“黄帝子孙之一个人”等等。[3]而“黄色”一词污名化的出现是由于西方贬义的黄色概念传入了中国,例如“黄色新闻”是指在19世纪末报纸发行量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一股哗众取宠、耸人听闻的新闻浪潮风靡美国。“黄色工会”一般是指被资本家收买、控制的工会。这两个来自西方的黄色概念带有贬义色彩,但并没有带有色情的含义。有学者认为使得色情含义出现的原因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人们对西方思想存在盲目的引用,“黄色新闻”等概念中的“黄色”内涵被视为新颖时髦的思想,但并没有对这些概念进行深入了解就囫囵吞枣地加以使用。再加上抗战胜利后人民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疾,资本主义遭受了四面八方的抨击。当时有人就认为,“色情文化是荒淫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产物。”因此西方文化中“黄色”的负面含义被投射到了色情文化上,使得“黄色”一词产生了色情含义。
“绿帽子”在其他国家只是表示绿色帽子的意义或者有其他象征意义,但在中国却是指伴侣出轨,有羞辱色彩的含义。在唐宋时期,碧青绿诸色为贱民所穿服装之色,自元代开始,碧绿青诸色的服装限于“娼妓”所穿。到了明朝,朱元璋明令让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膊,足穿带毛猪皮鞋,不许在街道中间行走,只准在左右两边“靠边走”。由此一来,“绿帽子”就被污名隐喻为伴侣出轨,且多指男性的伴侣出轨。
“绿茶”原本是茶类名称,无负面含义,但如今常常与詈语“婊”结合使用形成污名化语言。“绿茶”本身具有清新幽香的特点,本应该成为一种象征美好、纯净的精神意象,但将纯净的“绿茶”与污名化的“婊”合并使用,形成了新的语义,意为看起来人畜无害、清新脱俗,背地里却善于心计、有野心的女性。这个词借助了人们对“绿茶”这一植物制成的饮品的认知与体验,截取其具备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人的身上,即人畜无害、清新脱俗的女性,但与詈语“婊”结合使得这种特征被反转形成了表里不一的形象。但在话语中使用时会发现“婊”字逐渐被省略,但保留下来的“绿茶”依然含有负面含义。
“莲花”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誉,然而“白莲花”现如今却演变为形容表面看起来纯洁无辜,内心阴险的女性,有装清高、装纯洁的污名化语义。这个词最开始多用于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又被称为“圣母白莲花”,这类人物的特点为有着娇弱柔媚的外表,善良且脆弱,有着像圣母一样的博爱情怀但却是受了委屈只会忍耐的一类无害的人。然而之后逐渐演变为表里不一的形象。这个词同样借助了人们对“莲花”纯洁淡雅的认知,截取其具备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的身上。
“鸡汤”是一种汤类食物,因其富有营养价值的特点通过隐喻来指一些抚慰人心、讲述道理的文章,但后来又因这类文章太多泛滥且良莠不齐,许多文章传输的是假大空的无用道理,因此后来又被污名隐喻为无用的道理或文章。
(二)社会因素影响
语言变异会受到除语言本身之外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污名语义的产生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息息相关。
“妇女”“女博士”“女司机”“娘”等性别偏向明显的污名含义的出现和当前的社会制度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密不可分。虽然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中的女性形象与过去相比有所改善,但目前社会仍然处于以父权制为主的父系社会,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依旧有待更新。正是由于这种刻板印象一时难以纠正,便有了女性相关的污名化语言产生的契机。而“中国大妈”的污名含义是由于之前的某些社会事件而产生的刻板印象,导致一小部分人的行为被放大到整个群体,使得许多人莫名成了被污名化的对象。
“乡下人”的污名含义之所以保留到现在,主要与人们不紧跟时代发展而改变自身的刻板印象有关。现如今新时代下的“乡下人”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农村居民,在我国对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的帮扶下,他们接受着平等的教育,和城市居民有着相同机会考取大学,获得相同的就业机会。除此之外,当前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智慧农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有大量出身农村的乡下青年们回到家乡投身于该新型产业之中,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人才。因此,如今的“乡下人”已经不再是曾经时代里的“乡下人”,我们应当转变自身观念,平等地看待各行各业的人才,平等地看待不同生活环境的人。
“神经病”“艾滋病”污名语义的产生和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与道德观念有关。这些疾病类词语被当作詈语使用本质上是由于人们对疾病的了解不够全面,以偏概全盲目使用,再加上盲目跟风后的大量使用使得这些词语的污名语义被逐渐固化下来。同时,人们的道德观念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疾病本应该是严肃理性看待的话题,病人也应该被一视同仁,而非成为他人口中用来谩骂的角色。
“绿茶”“白莲花”“小学生”“鸡汤”的污名含义的出现离不开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绿茶”的污名含义的出现源于2013年网络上的模特八卦事件,此后“绿茶”意为看起来人畜无害、清新脱俗,背地里却善于心计、7fEm0N9Y8A5lJCbkjtx7rsPwSjBCwFArX6d25szxAL8=有野心的女性的含义在网络的传播下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使用。“白莲花”一词的污名含义离不开网络文学的兴盛,网络小说中脆弱且博爱的女性角色形象被逐渐衍生出表里不一的负面形象。“小学生”污名含义的出现主要源于网络游戏的兴起,游戏操作技术不好的玩家被其他玩家在聊天框中吐槽“你是小学生吗”等的话语,自此开始“小学生”一词搭配其他词语一起使用,例如“小学生行为”“小学生吵架”等等。“鸡汤”的负面含义也是由于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只为噱头而毫无内涵的所谓“鸡汤”的文章,由此“鸡汤”的含义开始向负面扭转。
“绿帽子”和“黄色”的污名含义与历史文化相关。“绿帽子”从古代开始就带有贬义意味,直到明朝时期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的规定出现,“绿帽子”的伴侣出轨含义有了明确的隐喻来源。“黄色”的污名含义和20世纪西方文化的输入有关,再加上当时人们对新概念的了解不够全面,一知半解,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压制和抨击,让人们自觉把色情这类荒淫概念和资本主义的享乐腐败联系起来,使得“黄色”的色情含义有了隐喻来源。
五、结语
本文列举的污名化语言的产生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可以由突显样本转喻模型、构式语法理论和隐喻理论来阐释。同时,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污名化语言的产生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网络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语言变异虽是人类语言能够保持创造性与生命力的重要方式,但语言的污名化现象是应当严肃看待的。我们应该考虑到被污名化语言中伤的人群,这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应该注意语言的文明、合理使用,加强语言的规范,提升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科学文化水平,莫要让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汉字汉语成为更多污名化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管健.污名的概念发展与多维度模型建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126-134.
[2]陈昌来.应用语言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黄兴涛,陈鹏.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J].历史研究,2010,(06):83-98+191.
[4]王佩瑶.网络流行语“茶”的多角度解析[J].汉字文化,2021,(17):117-120.
[5]张一凡.污名化标记的社会认知研究[D].南昌大学, 2022.
[6]丁雪妮.“娘”新义产生的认知分析[J].现代语文, 2022,(10):53-56.
[7]刘爽,王艳滨.污名化语言的认知阐释[J].汉字文化,2022,(24):15-17.
[8]Type shifting in construction grammar: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spectual coercion[J].Laura A.Michaelis.Cognitive Linguistics,2004.
[9]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A construction gramme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chicago,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作者简介:
白丽琛,女,汉族,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崔茜芮,女,汉族,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