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沸水 ” 类方言词汇特征研究

2024-07-20 00:00:00雷蓉
今古文创 2024年26期

【摘要】“沸水”类词汇作为一般词汇广泛分布于各大方言区中,并且同其他词汇一样,在各方言区都展现出典型的“同物异名”现象,但不同名称的方言地理分布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在选取典型的“沸水”类词汇作为分析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共时地理分布差异,追溯这些“沸水”类词汇的历史演变特征,描写其语义和构词特征,并解释形成共时差异的成因。

【关键词】“沸水”类词;地理分布;语义特征;构词特征;差异;成因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26-012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37

一、“沸水”类方言词汇的界定和选择

“沸水”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中用两个近义词“滚水”“开水”解释,这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词义。除此之外,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表“沸水”的方言词还有“开水”“温水”“滚水”等,因此以古音小镜数据库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排除掉综合类形成的方言词“白开水”后,选择出频率最高的“开水”“滚水”“茶”“沸水”“汤水”“热水”“涨水”“煎水”“熬水”九个“沸水”类方言词进行研究,具体情况见表1。

二、“沸水”类方言词汇的特征

(一)“沸水”类方言词汇的共时地域分布特征

“开水”分布极其广泛,在古音小镜数据库中,“开水”分布在吴语、闽语、客家话、赣语、徽语、江淮官话、土话、瓦乡话、官话岛、西南官话等十八个方言区或方言岛中。

“滚水”分布也较为广泛,分布在吴语、闽语、客家话、赣语、徽语、晋语、土话、官话岛、粤语、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兰银官话、中原官话、湘语十四个方言区或方言点中,而在粤语方言区的使用最普遍,吴语、闽语、客家话、赣语、晋语、西南官话中的分布也较广泛。

“茶”分布在吴语、闽语、客家话、赣语、徽语、粤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湘语、土话方言区,在吴语、中原、江淮三大方言区使用的方言点较多。

“涨水”只分布在西南官话方言区中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四省市,具体涉及川西片的凉山小片、川黔片、西蜀片、云南片的滇中小片和滇西小片,因此这个词的分布比较特殊。

“茶”分布在吴语、闽语、客家话、赣语、徽语、粤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西南官话、湘语、土话,大都分布在南方方言区,且主要在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三个方言区使用。

“沸水”分布在吴语、闽语、客家话、土语、西南官话、粤语,其中闽语方言区中使用的方言点较多,其他方言区都只有极少的方言点使用。

“热水”分布在晋语、燕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其中燕京、冀鲁、中原、胶辽方言区中使用该词的方言点较多。

“滚汤”分布在吴语、闽语、客家话、徽语、官话岛五个方言区和官话岛中,其中吴语和闽语的方言点使用方言点相对较多,但就五个方言区而言,使用方言点整体数量都比较少。

“煎水”分布在晋语和中原官话,其中中原官话的使用方言点较多些。

“熬水”分布在晋语、西南官话、中原官话,其中晋语使用的方言点较多,整体上讲,使用该词的方言点都比较少。

从总体来看“沸水”类方言词的地域分布特征:表示“沸水”类的词汇中“开水”“滚水”“茶”“沸水”使用的方言点都比较多,而“热水”“滚汤”相对比较少,其中使用差不多。但是像“热水”和“滚汤”的使用方言点的分布点差不多。“涨水”“煎水”“熬水”,使用方言点较少,最值得注意的是“涨水”,只孤立地分布在西南官话中的一些方言点中。从方言区看“沸水”类方言词的共时地域分布特征:西南官话的“沸水”类词汇最为多样,从古音小镜的统计数据看,共有七种称呼,其次比较丰富的是闽方言、客家方言、客家方言。综合而言,不同“沸水”类词汇分布在不同方言区中,绝大部分词都分布在多个方言区中,但是也有例外出现,即“涨水”只分布在西南方言中,在其他方言区未出现,这是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具体见表2:

(二)“沸水”类方言词汇的历史演变特征

“沸水(沸)”,无论是单音节的“沸”,还是双音节的“沸水”,其本义都是指自然界中奔腾的或不断喷出的水,单音节如《诗经》“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①,双音节如战国时期《吕氏春秋》记载“南至交阯、孙朴续樠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单音节的“沸”开始用于表示温度达到沸点的水出现在先秦,而且最开始是单音节“沸”来表示沸水之意,例如“如蜩如螗,如沸如羹”(《诗经·大雅》)、“以桀诈尧,譬之以卵投石,以指桡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荀子·议兵》),前一例的“沸”和“羹”对举,后一例的“以指挠沸”和“以卵击石”相对,都可理解为“沸水”之意。而“沸水”两字连用来表示水温达到沸点的用例出现比较晚,在清代小说《八仙得道》中有用例,“但听嗡然一声,沸水四溅”。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沸”未收录“沸水”的义项,有可能是“沸水”是比较偏专业术语的词,所以未收进方言词典中。但是该词在一些方志中仍有作为“沸水”的记载。

“滚水”开始用于表示水温达到沸点是出现在明代,见“那些小鬼们走近前,一把骨头上浇上一瓢滚水,原来又是原来,照旧还是一个汉子。”(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虽然此处也可以理解为“热水”,但是根据语境,作“开水”解更符合作品的情境。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以“白开水”释义,说明“滚水”有“沸水”之义。

“茶”作为汉语的基本词汇,其词义非常固定,从古至今其词义都是以茶水的“茶”基本义,但是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作为第一个义项,指“白开水”,广泛分布于多个方言区中。它在有的方言区中以单个字就能表示“沸水”,在有的方言点中,如湘语中的湖南衡阳方言点,还加上了语素“水”,构成“茶水”来表示“沸水”。

“开水”一词开始连用表示沸水的时间也比较晚,最初都是各为一词,固定成词表示“沸水”出现在清代《曾国藩家书》中“近日每天洗两次,夜洗药水,早洗开水,本无大毒”,在同时代小说《七侠五义》中“要净面水,唤开水壶,吵嚷个不了。”可见在清代有将水烧沸之后用来洗脸的习惯。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释义为“热水”,该词可以体现出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对于“热”的程度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热水”用来注释“开水”,说明即为“沸水”之义。

“热水”一词受到语素“热”的影响,最常见的词义是作为名词时表示温度高但是没有达到沸点的水,如在五代《敦煌变文集新书》“若徒净洁净其心,要频将热水霖(淋)”,这也是二词连用最基本的词义,但也有“热”作动词用的例子,如“他屋里热茶热水,又都方便.”,此处作动词用的“热”相当于“烧”的意思。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当“热水”作为名词时,既可以表示“沸水、开水”,又可以指“温水”,有的方言点同时具有两种义项,例如胶辽官话中的山东荣成方言点。

“涨水”一词最常见的词义是指水位升高时的水,例如唐代杜甫的诗“焚香淑景殿,涨水望云亭。”作为“沸水”词义也只见于方言中,且见于西南官话中的个别方言点中。《汉语方言词典》只记录了云南和贵州的部分方言点,都同时具有“开水”或“热水”义。但是方言点的收录还是不够完全,西南官话中四川话中也有用涨水的。

“滚汤”用作“沸水”词义可见的最早文献用例为明代小说,如《水浒全传》中“薛霸去烧一锅百沸滚汤,提将来,倾在脚盆内。”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用“开水”释义。

“煎水”最初是两个词连用形成的动宾短语,如《三国志》中引曾子言“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煎水”还是烧水的意思。也有作名词的用法,如宋代笔记《春渚纪闻》中“僧有周旋,过而询其由,以饮煎水为言。”、《鸡肋篇》中“东南则反是,纵细民在道路,亦必饮煎水,卧则以首外向。”“煎水”作为名词进行使用,表示把药材等东西放进水里煮后形成的水。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煎”作动词在中原官话和吴语中有水沸的义项,所以在中原官话区“煎水”一词有“沸水”之义。

“熬水”同样是作为一个动宾短语进行使用,见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咸解者以毛蟛蜞入盐水中经两月,熬水为液”,也是将某些东西放入水中进行长时间熬制形成的液体。在《汉语方言大词典》中,晋语区也有“烧”之义,所以“熬水”在晋语区也有“沸水”之义。

通过“沸水”类方言词出现的文献用例来看,“沸水”和“煎水”的出现较早,而“热水”“滚水”“滚汤”“熬水”“开水”出现的时间较晚,“茶”和“涨水”大概是受到方言影响而产生了沸水的义项。

(三)“沸水”类方言词汇的构词特征

“沸水”类方言词,双音节词居多,单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的都较少,其中除“茶”和“汤”外,共同语素都有“水”,只有个别语素有差异,这与汉语有单音节走向双音节的词汇发展趋势密不可分,而且第一个语素要么是表动作类的语素、要么是表状态性质的语素,都是从最初的动宾结构或定中结构凝固形成了具有“沸水”义项的词。这种同一事物的不同的名称,恰好反映了不同方言中的“沸水”类词构词角度的差异,有的是根据颜色,有的根据水温,有的根据文习惯等,但也有不少的“沸水”类方言词从沸水多方面的特征构词,不同的方言区呈现了不同的选择倾向,所以根据命名来源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透视不同方言的特殊性。

1.根据本义发展构词

这一类词的代表是含语素“汤”的“沸水”义方言词,如滚汤、白汤、沸汤等。“汤”在《说文》中解释为“热水也”,本义中就有“热书、开水”之义,如《论语·季氏》“见不善如探汤”,即“开水”之义。后来“汤”的语义产生转移,从热水转向泛指一切菜汤,但是“汤”的本义还保留在一些方言当中。

2.根据水的状态构词

沸水,“沸”在《说文解字》中是指“滭沸,滥泉”,本义指不断喷出的泉水。该词义在《玉篇·水部》中的解释更为显豁,释义为“水涌出貌”(《故训汇纂》1247),但是《慧琳音义》中解释“涌沸”时注引顾野王言“沸者,波涌也,若汤之沸也。”,按照“沸”的本义为泉涌貌,则汤沸或沸水则都是通过泉涌隐喻成词的,两者都有相似性,水沸时有水泡从下往上冒出就像泉水冒出一样。

开水,“开”在《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张也,施弓弦也。”水沸的时候从下往上冒泡,水也随之由下往上、由内往外打开,所以这种相似性构成隐喻来源。有的“沸水”方言词使用的隐喻非常形象,例如“开花水”“开心水”“翻心水”“穿心滚水”等等。

滚水,“滚”是个形声字,从水衮声,本义是像水浪一样翻滚的样子,水沸时水就会在水面上不停翻滚,因此这种相似性构成隐喻。带有语素“滚”的词都从选取了沸水的这一类特征进行构词,如“滚开水”“熬滚水”“暴滚水”等。“翻”也属于此类,“翻”在《说文解字》译为“飞也”,引申为覆转、反转,见《增韵》“反复也”。

冒水,“冒”在《说文》中解释为“冡而前也。从冃从目。”,本义是“向外透、往上升”的意思。烧开的水会有水泡不停地从下往上升,因此通过水泡向上冒的状态特征来指“沸水”这一事物,含这一语素的词都采用了这一特征,如“冒冒水”。此外含语素“暴”的词也属于词类,都是取水打开的状态构词,如“暴水”“暴滚水”。

3.根据文化习惯构词

这类词主要是指由语素“茶”构成的词,如“滚茶”“茶水”。“茶”自古以来本就是一种重要的饮品,不过茶的生存环境倾向于南方,所以根据用“茶”称“沸水”的方言区几乎都在南方区域,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共时分布差异是由这是地理文化差异造就的差异。

4.根据制作过程构词

煎水,“煎”在《说文解字注》“也。方言。熬、㷅、煎、㷶、巩、火干也。凡有汁而干谓之煎。”“熬水”“煮书”也都属于词类,“熬”在《说文解字注》中“熬,火干也。干煎也。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所以如果按照统言分析,“煎”和“熬”同义,同是烧水,但是沸水的烧制时间长,所以取“煎”和“熬”,这就可以跟表示温水的“热水”区别开来。

5.根据水的温度构词

热水、热乎水、凉茶、冷茶、冷水等属于此类,这类词都带有温度的语素,“热水”“热乎水”和沸水的温度一致,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选取的命名语素有“凉”“冷”一类与沸水温度看似相反的语素,这容易有产生误解,误以为“凉”和“冷”是生和冰的意思,其实不然,“冷茶”“冷水”“凉茶”等都是指凉开水或冷开水,见《汉语方言大词典》。

6.根据水的颜色构词

这类词主要是指由语素“白”构成的词,如“白开水”“白汤”“白滚水”“白茶”等。在《说文解字》中“白”指的是“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由于水沸时的颜色较平常颜色差别不大,所以常常和别的其他沸水特征综合构词以示区别。

综上所述,“沸水”类方言词作为基本词汇具有典型的同物异名特征,在地域分布上绝大多数是同一方言区用多个词,一个词同时分布在不同方言区,但也有特殊现象,例如“涨水”呈现西南片区的方言岛状态。构词上呈现出不同的命名角度,综合多个特征构词以辨义的词也比较多,总的词形上还是以双音节为主。

注释:

①本文所有古代文献用例均出自“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二)”。

参考文献:

[1]丁声树,吕叔湘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顾国林.古音小镜[DB/OL].http://www.kaom.net/admin_about.php,2017.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节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李超.陕西蒲城方言词汇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 2017.

[6]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8.

[7]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47.

[8]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