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以来贵州各地区茶叶种植不仅范围广、产量可观而且质量上乘。茶在贵州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以茶饮食的方式满足人们物质层面的需求外,还通过茶诗词、采茶歌、民间故事等文化形式丰富民众的精神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娱乐场所茶馆的出现更加延伸了茶的内涵,茶作为社交媒介扮演了特殊的社会功能。通过梳理清代至民国时期贵州的茶事艺文,剖析茶文化中包含的社会因素,以进一步探究茶对贵州地区民众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贵州;茶文化;社会生活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26-012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39
茶文化的兴起繁盛离不开茶叶种植、贸易交往等活动。贵州茶叶在清代以后有了较大的发展,由此衍生出关于茶文化的一系列表现方式,如茶诗词、茶歌、茶戏曲等,甚至还通过茶馆这一商业模式,将茶融入大众生活的公共空间中,对贵州的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
目前,关于贵州的茶文化研究,集中表现在对茶事艺文的梳理、少数民族地区茶俗探寻以及对个别地区的茶文化概括。文章通过叙述贵州茶文化兴起的背景,剖析茶诗、茶歌与茶馆中蕴含的情感道德、商业经营等与民众生活相关的社会内容,以增加对贵州茶文化价值的认识、理解和传承。
一、清代至民国黔茶文化兴起的背景
(一)气候地理条件
历史时期贵州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为茶叶种植和文化兴起奠定了自然基础。地理环境方面,贵州多山地丘陵,兼具低纬度、少日照的地理优势,且土层深厚,土壤酸碱度适宜,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气候方面,贵州地处低纬度地区,降雨量丰沛,湿润的气候条件为茶叶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再加上清代贵州仍有较多地区尚未得到开发,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导致贵州气候“多瘴气,常山雾弥漫,日午天始清朗,客居者易染疾”[1]。又有“黔地窳而土瘠,气沴而候愆,不可以中州例也。岚气上蒸,肤寸之云即能致雨,故有漏天之号”[2]。这些记载说明贵州地区的气候条件虽适宜茶树生长,但也反映出人们的生存环境较为艰险。外部环境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饮食习惯,把茶作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了解渴驱寒,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防病祛邪,维持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军事屯戍与移民西迁
明以前贵州的人口以土著为主,而明清以后贵州人口中移民占了较大比例,不同时期的移民规模和数量又有不同变化。明初为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朝廷在贵州交通要道进行大规模军事性质的屯田建设,后又实行“移民就宽乡”的政策,即从人口稠密的地区迁徙大量民众至贵州。清代继续通过各种方式募民到人口相对稀少的贵州。不论是屯军戍守还是人口迁徙,这些来到贵州的民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茶叶种植技术以及种植经验等,为清以来贵州茶叶的种植和发展奠定了人口资源和技术保障。
民国前期贵州人口并无太大变化,直到抗战时期,随着贵州成为抗战大后方,贵州人口激增。据统计,“1936年全省人口为990余万,1945年增至1050万,在此期间贵阳的人口更从12万猛增至35万”[3]。人口的增长直接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变化,为适应来自四面八方的饮茶爱好者,大量有关茶的产业在贵州蓬勃兴起,为贵州茶文化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契机。
(三)茶叶经贸与社会发展
自明代以来,贵州各地产茶日盛,多次向朝廷敬呈贡茶。文献记载贵定云雾茶、湄潭眉尖茶、普定朵贝御茶等都是清代贵州主要的贡茶品种。一些蛮夷地区多以贩茶为生,除了茶马互市外,还衍生出茶的市集场所。现如今毕节织金的茶店乡,因明末清初时该地开始种茶树、开茶店、贩茶叶,逐渐聚集商贾而成名。而黔中安顺地区“旧州一带,茶植于丘垄之间,色香味俱佳,茶商称为上品,销路颇广”[4]。安顺府东、西两区茶叶种植为大宗,茶市贸易十分繁荣。近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剧烈变化,茶作为生活必需品自然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各种各样的茶馆应运而生,不仅有传统茶馆,还有广式茶馆、西式茶馆等,因此,茶文化的创新也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
二、清代至民国黔茶文化中的社会生活
(一)茶食茶俗
1.各具特色的茶饮茶食
由于贵州地形多样,气候差异明显,地区之间茶叶生长有着较强的地域性,从而衍生出丰富多样的茶饮食文化。清代贵州民众有喝擂茶的习惯,文献记载平越州“今郡人食擂茶者,杂茶芽、花椒、鸡苏、芝麻之间……以上皆州县食品”[5]。饮用擂茶之风在平越地区盛行,并且融入了当地独有的制茶方式。时至今日,黔西南州贞丰、普安等地居民,在传统佳节时仍要制作擂茶。油茶是盛行于遵义、铜仁等地的一种茶食习俗,主要是用茶叶配以芝麻、清油等佐料炒煮而成。流传于湄潭地区的民谣“一天油茶喝三碗”表明,油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除了人们熟知的擂茶和油茶外,黔南壮族居民在重阳前后有“热天饭茶配酸汤”的饮食习惯,而沿河土家族用盐茶汤招待客人,另外,毕节彝族乌撒烤茶方式独特,是黔西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茶饮品种。
2.内涵多样的茶礼茶俗
茶作为典礼文化中的一部分,也运用在一些重要场合。婚嫁礼俗中,茶礼文化普遍存在。民国时期息烽地区有以茶作为聘礼的风俗,贵定地区亦有“三茶六礼”之说。如今婚礼中出现的茶礼仪,更注重尊敬长辈、接纳认可之意。丧葬礼俗中执事者主持丧事时,除祝焚香、斟酒外,点茶也是一道重要的礼仪程序[6],宾客前来吊唁,丧主也会用茶招待。贵定地区有丧礼茶的习俗,即下葬时向墓穴内抛撒茶叶。而现在黔南州一些地区的水族仍保留用茶叶作为陪葬品的茶俗。社会交往方面的茶礼就显得更为广泛,人们熟知的待客用茶、浅茶满酒、互赠茶叶等,都是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特殊茶礼。其中,三都水族的待客茶第一碗自己喝,第二碗才敬客,在他们看来,一是表明茶干净健康,二是先尝尝茶是否可口。[7]
(二)闲情逸致
1.丰富情感生活
在许多采茶歌中,男女青年之间通过对唱的形式互诉爱意,如黎平侗族的采茶歌《喊门歌》《相念歌》等歌词中大多离不开油茶。铜仁地区的采茶歌中描述了男女青年在采茶时互相嬉戏打闹的场景。遵义地区的一些茶歌结合了《西游记》中的故事角色,如“唐僧园中造茶林,一片佛心万般情。九十九颗点一窝,九十九窝为一林”[8]。
除此之外,采茶花灯表演中还生动地将武松打虎、孟姜女哭长城、封神演义等人物故事表现出来,借以抒发民众向上向善的美好信念。通过各式各样的采茶歌展现了人们的丰富情感,一方面反映出地方社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另一方面为采茶歌增添了趣味性和可传颂性。
2.增添文化意蕴
清至民国贵州各族人民在采茶、品茶的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茶艺作品,茶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人们表达心境的灵感源泉。湄潭县种茶历史悠久,关于茶诗词的创作经久不衰,并在抗战时期达到繁盛。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适时政府在湄潭开办试验茶场,浙江大学的部分教授因爱好诗词,常品茶吟诗,并成立了湄江诗社,在此期间共创作200余首诗作,其中咏茶诗和咏茶景诗多达60余首。[9]浙江大学的教授们创作了大量的茶诗茶词,为湄潭茶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诗韵,也为湄潭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总之,茶不仅仅限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实际上已经从具体的实物上升为一种文化意境。
3.茶馆盛极一时
贵州的茶馆业起步较晚,抗日战争前还未形成产业规模。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东部地区民众内迁贵州,需茶者众,茶馆才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大街小巷。茶馆一般陈设简单,几张竹凳和桌子、一壶茶水、一碟瓜子等,便可成为一个地方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据资料记载,贵阳应是茶馆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地区,当时的贵阳民众有喝夜茶的习惯。民国时期的安顺虽然人口仅有几万余人,但茶馆最多时有50多家。而毕节县城的雷家茶馆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久而久之成为当地最有名气的茶馆。茶馆实际上是一个社交场所,客商、袍哥、说书艺人等在茶馆里获取各自需要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每当发生纠纷须息事时,茶馆作为当事人调解的场所,承载着一个地方的秩序与和谐。因此,看似“鱼龙混杂”的小茶馆,实则为下层民众提供了交流交往的公共空间,展现着普通老百姓的百态生活。
(三)道德教诲
1.修身齐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茶的内涵与意境延伸到更具可操作性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自身的教诲和对家庭发展的期许上。如采茶歌中以通俗易懂的句式,间接表达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思考。在自身修养方面,采茶歌中强调个人应当珍惜时间、勤劳苦读,并保持“富贵定要守本分,贫穷不必枉思量”的美好品质。在家庭发展方面,如处理家庭关系上强调“自古贤妻夫祸少,古来子孝父心宽”。而在家庭经营上则表明要未雨绸缪、辛勤劳作才能衣食富足。以及在家庭教育上强调要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培养后代也应采取礼仪教化的方式。采茶歌中隐喻修身齐家、夫妻和睦、勤勤恳恳等一系列传统道德观念,反映出主流思想以及教育发展对人们价值观的影响。
2.尊祖敬神
敬畏祖先和神灵在茶文化中也有所体现,如“新茶初泡勿先尝,敬奉神前一瓣香,解渴消烦非小可,女儿又举向耶(爷)娘”,又有“腊月采茶又一年,天下人人敬祖先,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子孙个个贤”等表明,茶叶的出产与收获离不开先辈的庇佑,也离不开父辈的辛勤勤劳。当新茶初泡时自然要先敬奉祖先和神灵,祈求对家族成员特别是后辈的庇佑,其次还要表达对长辈的关心和感谢,以此符合人们长期追求的道德价值观念。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往往与家族的兴旺联系在一起,采茶歌中融入关于子孙后辈的祈愿福祉,说明人们也非常重视整个家族后代的兴旺发达与幸福安康。
3.家国观念
采茶歌还包含着鲜明的家国情怀,其内容融合了人们喜闻乐见的神话故事或民间故事。如贵阳采茶歌中批判纣王无道、奸臣误国,反映出下层民众爱憎分明,向往国泰民安的生活愿景。遵义花灯调中有“腊月采茶去一年,替父从军花木兰。女扮男装上战场,巾帼英雄美名传”的唱词,借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故事,表达矢志报国的历史使命。民国时期,为避免麻烦,贵州各茶馆都贴有“休谈国事”的规定,表面上看似沉浸在消遣中,但所有“国事”又恰恰在茶馆内悄悄传播。当时湄潭县的茶馆老板编了一句顺口溜,“谈起国事容易发牢骚,引起麻烦你我都糟糕。说不定一个命令,你的差事就撤掉,我的茶馆也贴上大封条”[10],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紧张的政治环境。
三、黔茶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一)黔茶文化价值
自清代以来贵州茶叶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在历史发展中沉淀出其独特的茶史文化,并通过茶食茶俗、茶事艺文等形式表现出来。茶对于贵州来说,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融通世界的一张名片,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通过梳理清至民国时期贵州茶文化发展史,探究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茶食俗和茶礼仪,剖析内涵丰富的道德观念等可以发现,贵州各民族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形式,都是贵州茶文化融入民众生活的重要体现。因此,黔茶文化的价值,不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是十分宝贵的。
(二)黔茶文化传承与存在问题
如今,大力发展茶产业已经成为贵州发展中的应有之义,但也不能忽视贵州茶文化在开发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贵州著名的茶产业品牌形象有待加强。20世纪90年代,安顺茶叶曾遭遇打假事件,严重损害了贵州茶叶的品牌形象,直到现在,许多质量上乘的茶叶仍存在市场狭窄、知名度低等问题。
其次,茶文化开发中重商业轻内涵的现象明显,茶产业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难以凸显。另外,传统茶艺、茶食制作、茶礼文化传承人的缺失,严重制约了贵州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因此,在开发和传承茶文化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展现贵州茶的独特魅力,这样,茶的内涵才能更加丰富,茶的技艺才能更加成熟,茶的舞台才能更加广阔。
四、结语
自清代以来贵州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既包含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又展现了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在物质生活方面还是在精神价值表达上,茶的意蕴体现得淋漓尽致,成为贵州各族人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黔茶文化中不论是茶食茶俗,饮茶、品茶中的精神创作,还是有关茶的经济产业和娱乐空间,甚至是由茶引申出的社会道德观念,都是茶作为具体物质融入社会生活的文化财富,反映出贵州地区民众的情感智慧与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清)佚名.宣统贵州地理志[A]//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辑.贵州历代地方志集成(第1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525.
[2](清)鄂尔泰等修,靖道谟等纂.乾隆贵州通志[A]//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辑.贵州历代地方志集成(第3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223.
[3]李振纲等.贵州六百年经济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336.
[4]黄元操,任可澄等纂.民国续修安顺府志[A]//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第42辑)[M].成都:巴蜀书社, 2006:405.
[5](清)瞿鸿锡修,贺绪蕃纂.光绪平越直隶州志[A]//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辑.贵州历代地方志集成(第59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329.
[6](清)平翰等修,郑珍等纂.道光遵义府志[A]//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辑.贵州历代地方志集成(第17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535.
[7]吴长举.三都水族的茶礼、茶祭和茶歌[J].民族民间文化,2013,(04):37-38.
[8]遵义地区文艺编辑部编.中国歌谣集成·贵州遵义地区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17-18.
[9]贵州省湄潭县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湄潭县志(1978—2007)[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390.
[10]贵州省湄潭县茶产业发展编著.湄潭县茶叶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105.
作者简介:
龚亚春,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