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不翻”理论是唐代高僧玄奘的重要翻译理论之一,主要阐述了五种适合音译的情况,有利于保持佛经原有的韵味,最大限度地保障佛经的本意不被曲解。直至今日,“五不翻”理论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五不翻”理论出发,对《美食译苑》中的菜名翻译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把握这一理论,并为中国菜名翻译实践所借鉴,以期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玄奘;“五不翻”理论;中国菜名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4)26-010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32
一、引言
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译经师。鸠摩罗什和玄奘在这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尤其以玄奘为甚。有些佛教史学家将鸠摩罗什视为“古译”和“旧译”之间的一条分界线,唯独将“新译”之名让给了玄奘。由此可见,玄奘译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玄奘也的确是开辟了中国译经史的新文体风格、新局面。关于玄奘的翻译,众多学者曾给予高度的评价,如梁启超曾赞扬,“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1]。柏乐天先生曾说,从任何一个方面讲,玄奘都称得上是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译者。在中国之外,还从未出现过如此优秀的译者。玄奘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首位翻译大师。[2]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玄奘对于佛学的研究以及对梵文的深厚造诣更是令人瞩目。玄奘留下的译本数量之多,种类之多,也是前人所未见的。
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国具有重要地位,饮食文化涉猎学科门类繁多,其中中国菜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于其本身的独特性,在汉英翻译实践情况中,音译菜名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文珊通过对华人菜名英译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在海外华人和国内本土的菜名翻译中音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中国菜肴名称蕴含着中国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很多中国菜名都寄托了人民对美食的美好祝福。[3]因此对于中国菜名进行音译是非常有必要的。2010年,北京外办牵头组建了一部名为《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学术专著。这本书共标准化了3102个中西菜的名字,并对中国菜的八大菜系做了详尽的说明,特别是鲁菜和川菜,还有一些重要的翻译。该书一经出版,北京市的餐馆争相推广,可谓是对中国菜肴的翻译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本文以《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为研究对象,对“五不翻”理论在中国菜名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并以此来指导中国菜名的翻译,希望能为中国菜名的翻译提出新的方法,并能反映其现代价值。
二、“五不翻”理论概述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经也接踵而至,对于佛经的翻译也紧随其后。因为佛经比较晦涩难懂。因此翻译过来也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唐代佛教佛经翻译发展到鼎盛,玄奘“五不翻”学说对佛教经典的译介产生了重要影响。该理论在翻译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罗新璋曾表示,五不翻理论的起源曾被认为是来自南宋时期周敦义的《翻译名序》。后来经台湾学者曹仕邦考证,“五不翻”理论最早出现在南宋法云所著的《翻译名义集·十种通称》中的“婆伽婆”一条中。[4]玄奘的“五不翻”理论是其最有名、最有体系的学说。所谓的“不翻”,就是用音译。他具体提出了五种不翻的情况,即神秘语、多义语、中国没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译,以及为宣扬佛教需要的场合,后人也概括出的五种不用翻译的原则,即秘密故、多义故、无此故、顺古故、生善故。其所谓的“不翻”,并非指跳过原文省略不翻之意,而是通过音译来更好地保留原文“不可译”的部分。[5]
三、“五不翻”在中国菜名翻译中的应用
“五不翻”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是玄奘基于自己长期翻译佛经的经验所提出的翻译理论,是有关五种适宜音译的情况。由于“五不翻”理论的重要地位,许多翻译学者都会有所提及。但大多是关注“五不翻”的理论意义,对于实践意义还是有所匮乏。本文通过运用“五不翻”理论对《美食译苑》中的中国菜名翻译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国菜名的英译实践做出贡献。
(一)“秘密故”
“秘密故”是指玄奘认为,在佛经中,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语言,因其原意就难以揣测,晦涩难懂,故采取音译的方法。例如佛经中的“优婆夷”,在梵语中就是女居士的意思。如果我们对其直译的话,它的神秘性就会随之消失,甚至会使佛经中的信息缺乏意义。因此,“秘密故”是为了保持源语言的那种神秘感,表达源语言那种隐秘不可说的特征。中国那些含有典故的菜名翻译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
在《美食译苑》中,以“佛跳墙”为例。
例1:佛跳墙
译文:Fotiaoqiang
分析:佛跳墙,起源于福州,是一种融合四海的美食。以28种食材熬制而成的“佛跳墙”,曾经几次上过国宴,享誉海内外,被誉为福建菜的典范。[6]“佛跳墙”是御膳掌勺人卷铺盖前的最后“佳作”。身为一国之主,他已经厌倦了整天吃山珍海味,所以他让厨师们做一些新的菜。如果做不到,那就把他逐出去。厨子叹息一声,准备收拾收拾东西走人。到了最后一天,他干脆“一锅端”地把各种食材汇在一起,在烹饪上下功夫。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这道菜快要出锅的时候,一股浓郁的香气就飘了出来,就连隔壁修炼了好几年的老僧都被吸引了过来。因此保住饭碗的厨子干脆将这道菜叫作“佛跳墙”[7]。佛跳墙这一菜名中带有古老而神秘的典故,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倘若我们对其进行意译,便失去了其中的韵味。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典故甚至也会被人们忘却。所以,用汉语拼音作为菜名,不仅会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也会使佛跳墙更加具有东方的神秘色彩,同时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正如徐丽萍所言,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种特殊的影响作用在它的母语使用者身上。很多时候,他们的影响力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所以,如果是一些带有强烈的民族、宗教、文化色彩的词语,可以通过音译的方式来保存原来的语音。[8]
(二)“含多义故”
“含多义故”是指当佛经中的一个词有多种不同意思时,翻译时就会采取音译的方法,从而防止词义的缺失。如佛经中“薄伽”一词就有自在、炽盛、端庄、名称、吉祥、尊贵这六种意思。若翻译过来,我们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含有这六种意思的词语,因此便采用音译的方法,从而来保证原文信息的完整性。如今,玄奘的“含多义故”原则也是被广泛应用,在中国菜名翻译中也不例外。
在《美食译苑》中,以“八宝饭”为例。
例2:八宝饭
译文:Eight Delicacies Rice
分析:《美食译苑》中,除了“八宝饭”之外,有关“宝”的菜名还有许多。如:四宝菌烧素鸡(Braised Chicken-Flavored Tofu with Mushrooms)、浓汤四宝鱼翅(Shark Fin with Four Delicacies)、羊四宝(Four Delicacies from Lamb)等等。在这里的“宝”是翻译为Delicacies。但是,由于这些“宝”在每道菜中的食材都大相径庭,并且中国人取名凡事都图个吉利,“宝”这类词中蕴含的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及对前程的祈福,是可以称为字面背后的“多义”,是承担着浓厚民族感情的“多义”词。[3]所以,根据玄奘的“多义故”原则,这里的“宝”还是音译较好。八宝饭译为Babao Rice with Eight Delicacies、四宝菌烧素鸡译为Sibao Braised Deep-Fried Doufu with Mushrooms、浓汤四宝鱼翅译为Sibao Soup of Four Delicacies and Shark's Fin。[3]由于中国菜名中的“宝”具有丰富的内涵以及外延意义,不仅指的是珍贵的东西,有时还指的是一种对未来生活的期许等等。所以菜名中的“宝”字“不翻”不仅能体现出“宝”字背后的多义,更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当一个词有多种不同意思时,如果硬翻可能会找不到所对应的词语,并且还会导致一些词义的缺失,这时音译较好。
(三)“此无故”
“此无故”是指当源语言中所存在的词在目的语中找不到时,这时我们应采用音译。比如:坦克(tank)、 盘尼西林(penicillin)、沙发(sofa)等等一系列词语都是在目的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汇,从而音译过来。玄奘的“此无故”原则告诉我们,当一种事物只存在于一种文化中,在另一种文化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时,采取音译是最合适的选择,以此来保证事物的原态以及所蕴含的精神或意义。玄奘的这一原则,用来解读中国菜名的翻译也是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的。
在《美食译苑》中,以“如意”为例。
例3:如意酥
译文:Red Bean Pastry
分析:“如意”是供指点或赏玩用的器物,主要存在于古代官员、贵族、富豪子弟的家中,由玉、竹、骨等制成,头呈云叶形或灵芝形,整体的大概形状呈S形,柄微微弯曲。[3]在古代,每逢过节人们就会互赠如意,来表达祝愿他人称心如意、万事顺心的心意。在《美食译苑》中,将“如意酥”进行了意译,翻译为“Red Bean Pastry(由红豆制作的油酥面团)”。但由于“如意”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物件,蕴含着东方特有的文化,这一物件在西方国家是不存在的,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所对应的词汇的。所以,结合玄奘的“此无故”原则来看,采取音译会更好。“如意酥”应译为“Ruyi Pastry”。在《美食译苑》中,带有“如意”的菜名还有很多,如:如意鳗卷(Fried Eel Rolls)。结合上述分析,“如意鳗卷”应当译为“Ruyi Eel Rolls”。因此,当我们在翻译中遇到目的语中没有对应词时,结合玄奘的“此无故”原则,音译较好。既能保证事物原有形态,又能传播特色文化。
(四)“顺古故”
“顺古故”具体是指对于可以用意译法翻译的词,但是由于音译法已经被前人所采用,并且经过多年的使用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所以就主张保持其音译版本不变。正如陈延琼所言,当一个词前人已经音译过来并且广泛使用时,根据玄奘的“顺古故”原则,我们应保留前人的译法。如果我们在翻译时把它重新翻译成另一个词,可能会造成交际上的不便,甚至还会影响文化的传播。[9]这一原则,对于解读中国菜名的翻译也是具有影响力的。
在《美食译苑》中,以“麻婆豆腐”“豆汁儿”为例。
例4:麻婆豆腐
译文:Mapo Tofu
分析:麻婆豆腐是用豆腐块配郫县豆瓣酱、豆豉和牛肉一起炒制的。它的特征是形状完整,嫩滑,香味浓郁,鲜,麻,辣,烫,其中辣比较突出。麻婆豆腐诞生于清代同治年间,当时成都北郊有一家酒楼,老板陈富春的妻子刘氏经常为挑油的搬运工加工豆腐。搬运工有时会买牛肉,舀点菜油,让老板娘把牛肉和豆腐一起煮。经她烹制过的豆腐麻、辣、烫、嫩,人们越吃越爱吃。因她脸上有几粒麻子,故传称为陈麻婆豆腐。一百多年来,麻婆豆腐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四川名肴。[7]这一四川名肴的翻译已被国内外大众所接受。在一系列的翻译书籍以及官方文案中,“Mapo Tofu”这一翻译也是作为一个固定表达来出现。因此,“麻婆豆腐”的音译已经被大众广泛认可并使用,根据玄奘的“顺古故”原则来看,音译较好,保留前人的译法,避免造成交流不便的情况出现。
例5:豆汁儿
译文:Douzhir
分析:豆汁儿历史悠久,起源已经不可考。辽宋时期,它就已经是民间的一种流行食品,深受百姓喜爱。根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十八年夏天,民间一家粉坊,偶然将绿豆熬制而成粉浆,味道酸爽。2007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豆浆”也纳入到了“食俗”类中。现在,豆浆在小吃店和京味餐厅里已经很普遍了。而喝豆浆的人,也从北京开始,传遍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10]北京的豆汁儿一经流传开来,采取的翻译方法就是音译。直接译为“Douzhir”。这一翻译方式已经被国内外大众所熟知,倘若我们擅自对其进行改译,恐怕会形成一种所言非所物的情形。所以,根据玄奘的“顺古故”原则,我们应采用前人的翻译,不应再对此进行意译,以免造成交流上的复杂及混乱。
因此,对于这些麻婆豆腐(Mapo Tofu)、豆汁儿(Douzhir)、驴打滚儿(Lvdagunr)这类已经久而通行的,已被国际广泛接受认可的菜名。结合玄奘的“顺古故”原则,不应重新翻译,沿用前人的译本,音译较好。
(五)“生善故”
“生善故”具体是指,在目的语中,我们有时可以找到与源语言意义相似的单词。然而,由于佛经的崇高地位,译入语的词语往往因其内容、内涵或情感色彩的不同而不能准确地表达原语词语的意思。因此,音译是合适的。如佛经中的“般若”一词,她自身的意思是指能洞悉一切事物的特殊智慧。但如果我们强行将该词译为“智慧”的话,又会显得有些轻浅,并没有原词那种洞悉一切事物的韵味蕴含其中。所以,玄奘将其音译过来是为了显示佛经的地位,同时也显示了后人对其的尊重。这就是玄奘所提出的“生善故”原则。玄奘所提出的“生善故”对菜名翻译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美食译苑》中,以“烧卖”“锅贴”为例。
例6:烧卖
译文:Shaomai
分析:“烧卖”也称“烧梅”。武汉最有名的烧梅店,要数汉口花楼街的顺香居。1940年,顺香居创办,其“重油烧梅”是一道负有盛名的菜肴,以糯米、果冻、鸡蛋、洋葱、辣椒和味精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软糯,皮薄馅嫩,形似菊花,味道鲜美,油而不腻。武汉的“重油烧梅”,在一般“烧梅”的基础上,强调其“油”而不油腻的特点,因此可以翻译成英文为“Wuhan Oily Shaomai”,从而突出小吃本身的特点和地方特色,给读者更直接清晰的认识。[11]曾泰元曾表示,在翻译时,我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放在英语这一圈子中,总是在强迫自己用英语的思维。但是当英语中没有合适的词时,就不应当将自己困于“英语”之中。对于中国菜名的翻译,我们总是害怕去进行音译。[12]但是我们是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更应该有足够的自信让世界各国知道“Shaomai”。这一译法完全符合玄奘的“生善故”原则,不仅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更是体现出了对中华文化的尊重。
例7:锅贴
译文:Guotie
分析:锅贴是中国传统著名小吃,其制作精良、味道可口。在中国的各个省份都有其踪影,其中青岛锅贴、济南锅贴、洛阳锅贴都是较为出名的,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品尝。宋艳菲曾表示,英汉两种语言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解决语言上的转换外,还要解决文化上的转换问题。在对文化词汇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词汇,很容易出现“文化误导”“文化错位”等现象。[13]因此,在翻译这类词汇时,译者不仅应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还应具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在翻译“锅贴”时,若我们直接意译为“fried dumplings”,这一译法会使大众认为“锅贴”是世界各国的,并没有体现出其所蕴含的中国饮食文化。结合玄奘的“生善故”原则,这一著名小吃直接音译过来是十分恰当的,体现出了中华饮食的独特性,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现如今中国国力日益强盛,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文化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结合玄奘的“生善故”原则,对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事物进行音译,不仅体现了各国对中国的尊重,更加有利于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结语
中国菜肴日益为世人所接受,有关中国菜肴的翻译研究也颇有建树。作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开端,玄奘的“五不翻”理论不仅为佛经塑造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促进了中国翻译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与此同时,“五不翻”理论对于其他领域的翻译实践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尤其是《美食译苑》。结合“五不翻”理论,对《美食译苑》中一些特色菜名的翻译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旨在更好地把握这一理论,从而为中国菜名翻译实践所借鉴。通过对中国特色菜名进行音译,以期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爱上中国,同时让我们的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9-35.
[2]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6-47.
[3]文珊.华人菜名英译的对比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2,25(02):48-51.
[4]张强,桑珍.玄奘“五不翻”理论在中医气功术语英译中的应用——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医气功术语翻译为例[J].中医药文化,2019,14(03):73-78.
[5]丁航,缪海涛.基于玄奘“五不翻”原则的中国菜名翻译探析[J].翻译论坛,2017,(04).
[6]蓝瑜萍,唐蔚嫱.这场文化节释放福州佛跳墙产业发展新信号[N].福州日报,2022-12-19(003).
[7]欧阳军.中国传统美食典故(一)[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8,(21).
[8]徐丽萍.玄奘“五不翻”理论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61-63.
[9]陈延琼.用玄奘“五不翻”理论浅析英汉外来语的影响[J].农家参谋,2019,(13):260.
[10]孙双双.豆汁儿:北京人喝的是乡情,外地人喝的是地域文化[J].中国食品工业,2022,(11):41-43.
[11]曹盼盼.武汉特色小吃名的英译探析——以鸭脖、烧梅、面窝等六种小吃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04):100-101.
[12]曾泰元,章忠建.谈汉语文化特色词英译的方向——以《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的汉语外来词为例[J].辞书研究,2009,(05):34-50.
[13]宋艳菲.汉英文化差异及汉语文化特色词英译初探[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2):377-378.
[14]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美食译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