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一步之遥》中陌生化效果的应用

2024-07-20 00:00:00张瀛心
今古文创 2024年26期

【摘要】姜文作为一位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其作品《一步之遥》一经上映便引发巨大争议。与当今主流影视作品大多应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不同,在影片中姜文另辟蹊径地应用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论进行创作,且在影片中融入了大量其对人生、社会的思考。陌生化效果将观众原本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进而使观众透过现象看待事物的本质。姜文将陌生化效果应用在文本、人物形象及视听语言三方面,这种相对独特的陌生化效果的应用致使观众与戏剧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从而客观、理性、疏离地观看影片,进而对影片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陌生化效果;《一步之遥》;姜文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09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30

姜文作为一位个人风格极强的导演,以出色的叙事技巧、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在中国影坛独树一帜。本文主要探讨电影《一步之遥》,该片一经上映便引发巨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本片是姜文又一饱含思想内涵的杰作;而部分学者则认为本片中作品内容毫无逻辑,只侧重于表达了导演的个人情感;还有学者采取折中的观点,主张“虽是一部失败的电影,但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笔者则认为电影《一步之遥》引发的巨大争议与本片对于陌生化效果理论的应用有关与当今主流影视作品大多应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理论不同,在本片中姜文另辟蹊径地应用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论进行创作,且在其中融入了大量其对人生、社会的思考,这种相对独特的陌生化效果的应用致使观众与戏剧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但同时可让观众客观、理性、疏离地观看戏剧,便于观众在观看戏剧时对其主题进行深入思考。

一、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理论

(一)陌生化效果理论的内涵

德国戏剧理论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陌生化效果》中提出“陌生化”一词。布莱希特对其的相关表述为“什么是陌生化?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性格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性格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①由此可见,布莱希特认为观众凭借与戏剧中的人物产生“感情共鸣”,从而沉浸在戏剧中,致使其无法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看戏剧,亦无法对戏剧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陌生化效果将观众原本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进而使观众透过现象看待事物的本质。陌生化效果的应用使观众与戏剧产生距离,客观、理性、疏离地观看戏剧,且在观看的同时对戏剧主题进行深入思考。这亦将观众和影片的关系推向一个更深层次的交互式关系。

(二)陌生化效果在不同影视作品中的应用

随着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的发展日臻完善,在相关领域内,不同影视戏剧界人士在陌生化效果的基础上进行自己了的运用,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手法。

谢尔盖·爱森斯坦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应用到自己的电影之中。作为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之一——爱森斯坦提出了杂耍蒙太奇理论,与简单的镜头拼接不同,杂耍蒙太奇将独立的、不相关的镜头衔接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形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断裂并将导演主观思想融入其中。以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为例,影片中最著名的片段是“敖德萨阶梯”。七分钟左右的片段,由一百五十多个镜头组成。在惨绝人寰的屠杀中,尖叫的妇女、被反复碾压的孩子的尸体、无助的老人以及滚落的婴儿车,每一处细节都在强调战争的残酷。

除此以外,诸如著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在其不同作品、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应用了陌生化效果。以其作品《被解救的姜戈》为例,男主人公在喧闹的酒馆中进行的冗长且正式的自我介绍,上述片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而达到陌生化效果。此外,电影通过镜头特写与充满隐喻的符号,用“细节取代事物”的手法转移了观众的注意力,使本片充满了含义丰富的象征。这些对于陌生化效果的创造性运用手段,不仅逐渐演变成了众多名家导演个人风格的显著标识,同时也对业界内剧作创作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陌生化效果在《一步之遥》的文本中的应用

“陌生化间离效果”是指让观众对早已习以为然的事情产生陌生化效果,鼓励观众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作品,从而对影片的主题进行深入思考。作为电影的导演及编剧——姜文尝试从多方面让观众与影片剧情产生距离。

(一)题材的“历史化”

电影《一步之遥》题材的“历史化”是通过曾经的历史,讲述当下的现实,欲达到“借古讽今”的效果。布莱希特在《论实验戏剧》中提到:“陌生化就是历史化,亦即说,把这些事件和人物作为历史的、暂时的,去表现。” ②电影《一步之遥》改编自一九二零年发生在上海的阎瑞生案,影片所处的正是军阀混战的北洋时期,与当今时代相距较远,观众的代入感因而降低。此外,电影中没有描述那个时代百姓的苦难生活。相反,影片内容围绕旧贵族、资本家等展开。影片中所呈现的纸醉金迷的生活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反,这种割裂感亦体现了陌生化的效果。

(二)叙事手法的复杂化

影片的叙事手法与传统的线性叙事不同,影片的情节发展虽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但导演姜文增加了很多与主线剧情无关的情节,从而破坏了叙事的完整性。

首先,影片中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手法。以花域总统大选为例,极尽奢华的场景中青卢白狐香艳的歌舞场面持续了约十分钟,这大段的歌舞表演不仅没有对剧情起到推动作用,反而致使观众无法融入剧情。其次,武大帅在婚礼上与女儿武六演唱歌剧的片段显得十分突兀。上述情节既没有推动情节发展,亦没有丰富剧中的人物形象。反而因上述情节的加入,割裂了主线剧情,不停地转移观众的注意力,致使观众与影片剧情产生间离。

其次,影片采用了留白手法。完颜英的死亡是影片的关键转折点,然而直到影片也没有解答其因何而死以及马走日是否凶手的问题。相反,影片的重心转移到武七和项飞田的利益冲突上。与其他影片不同,姜文没有按照常规逻辑来叙述故事,而是让影片的逻辑变得不那么通顺,将观众从影片剧情中抽离出来,冷静、理智、客观地观看影片。

最后,影片中“戏中戏”的情节。影片中王天王的戏剧《枪毙马走日》这一情节十分巧妙,观众了解案件经过,因而产生了间离效果,更多地关注演员如何表演。案件的真相已无人关心,王天王的戏剧便将马走日认定为凶手。戏中戏的应用进一步加剧观众与剧情的间离。为了使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始终持有客观和理性的角度,在影片结尾,姜文直接打破“第四堵墙”,使观众意识到,这自始至终都是一场戏,进而思考影片的主题。

(三)开放式结构的应用

在电影《一步之遥》的结尾处,马走日说道:“不知道后来这武六怎么着了。”影片没有交代武六最终的结局,武六没有选择与父母同流合污,而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住了自己的本心,敢于反抗,勇于追爱,站在了父母的对立面。武六的形象与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有相似之处。她们都完成了自我意识觉醒、奋起抗争,但二人的结局都是开放的,没有固定答案。也许她们看到了自己的冲动,选择与父母、丈夫和谈回归家庭;也许她们会因缺乏社会经验而反抗失败;也许她们会不断武装自己,最终实现自由。

(四)象征符号的应用

电影《一步之遥》中存在抽象的象征符号。首先是月亮。影片中马走日与完颜英飙车,将车开往月球。这一片段在致敬乔治·梅里爱的《月球环游记》时,姜文亦做了本土化处理。此片段的背景音乐是中国传统戏曲《贵妃醉酒》,二人的谈话内容也围绕着传统神话——“嫦娥奔月”展开。与神话中嫦娥与后羿分离不同,马走日与完颜英共同飞上了月亮。此情节极具浪漫色彩,但也标志着二人的死亡。作为贵族的二人,均沉浸在曾经的辉煌之中,然而这种幻想终会被打破。其次是风车。红色风车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这两次均有马走日和武六出场,这体现了马走日与武六为了伸张正义,不畏困难的堂吉诃德式的骑士精神。在影片最后,马走日一个人走出红色风车时,勇敢与懦弱、真诚与虚伪、悲剧性与喜剧性,都在此刻融为一体。

三、陌生化效果在《一步之遥》的人物形象中的应用

电影《一步之遥》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应用了陌生化效果,某些人物形象是模糊、不明确、前后不一致的。作为电影《一步之遥》的主人公——马走日是影片所有人物中最能体现应用陌生化效果的。影片开头戏仿电影《教父》,但与其不同的是。马走日身穿西装,却坐在太师椅上。这一细节表面上暗示着马走日无法忘记过去,内心依然保留着自己的旧贵族身份,然而更深层次的是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无法与项飞田一样随波逐流。与此同时,马走日吹嘘自己曾是老佛爷的客人,武大帅的儿子对马走日更是尊重有加。此时,在观众眼中,马走日已然是一位身份贵重的人。但在完颜英身亡后,他如丧家之犬一般四处躲藏。原本呼风唤雨的马走日,变得如此狼狈不堪。马走日前后的身份落差,带给观众极大的间离感,而前期为马走日身份所做的铺垫,也变得更加荒诞。

四、陌生化效果在《一步之遥》的视听语言中的应用

姜文在各方面都试图打破观众与影片的共情,让观众更加冷静、理性地观看影片,因此在视听语言方面也应用了陌生化效果。在电影《一步之遥》中,视听语言不再仅限于其本身的意义,在应用陌生化效果的情况下,也蕴含着影片的主题。影片中视听语言对陌生化效果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色彩、音乐以及蒙太奇这三个方面。

(一)陌生化效果在色彩中的应用

首先,电影《一步之遥》中多出应用了大片灿烂的颜色来表示人物内心情感。完颜英向马走日表达爱意,并向他展示自己拥有的婚纱。此时,纯白圣洁的婚纱采用大片红色作为背景,这体现了完颜英对爱情和婚姻的热切期盼。当马走日回想起他与武六的过往,整个画面被高饱和度的黄色占据,也亦表达马走日心中对武六强烈的爱慕。

其次,是影片中对黑白镜头的运用。马走日在帮助项飞田后,自己开始了亡命天涯的生活。而项飞田则成了上海滩法租界鼎鼎大名的华人警官并声称绝不姑息马走日。这个片段运用黑白影像,一方面是致敬《大独裁者》等黑白默片,另一方面也暗示人物所处的状态,此时的马走日正在经历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而项飞田则抛弃了内心的良知和司法的正义,踩着好友的尊严和性命爬上高位。

(二)陌生化效果在音乐中的应用

王天王的戏剧《枪毙马走日》受到大众欢迎,他演唱的歌曲改编自《天涯歌女》,将一个杀人血案用欢快的语调吟唱出来,而台下的观众一边欢呼一边跟随王天王一起唱着这首歌。观众在看这出戏中戏时因了解案情,所以更加冷静地看待影片,王天王台下的观众只关心娱乐,而不了解事情的真相,或者说他们根本不在乎事情的真相。在标志着武大帅一家正式从“new money”变成“old money”的婚礼上,武大帅为了展示自己的艺术涵养,与女儿武六演唱了表达男女爱慕之情的歌剧《饮酒歌》,这一细节也展示了武大帅即便身处高位却依然没有文化素养。

(三)陌生化效果在蒙太奇中的应用

在马走日前往武大帅家中寻求帮助时,他回忆起了自己与武六的过往,这一段运用了蒙太奇手法。马走日身处的书房变成了在大海上航行的游艇,二人一边聊天一边走到了沙滩上,但画面再切换沙滩出现在了火车车厢内,走到车厢尽头在推开门,外面又是一片汪洋大海。这段蒙太奇手法将二人曾经的故事讲述出来,而这段回忆经过马走日的讲述也加上了梦幻的感觉。这段回忆结束时,马走日的腿被武六踢断,无法跟随武六前往泰山拍电影,但这时马走日却坐在火车上,推开了火车的窗户看向窗外的武六。这一幕与影片结尾处的蒙太奇基本相似,马走日死后,武六站在站台上,看着马走日坐着火车离去,独留武六一人站在原地,蒸汽火车飘出的烟雾挡住了武六的视线,影片到此结束。如果只看结尾的片段,导演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过去、当下、未来三个时态组合在一起,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拍摄手法,也赋予了武六无限可能。不仅如此,假如将之前的回忆联系在一起,那么在马走日前往武大帅家中之时,他的生命就已经结束,影片的后半部分均为马走日的想象,一切都是虚假的,这亦将陌生化效果运用到极致。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电影《一步之遥》从文本、人物形象及视听语言等三方面表现出了陌生化效果的应用。陌生化效果的应用将观众从常规的视觉体验中解放出来,从而凸显了影片中的反讽、隐喻以及主题思想,这也恰好对应了姜文希望观众对影片进行深入思考的创作初衷。陌生化效果的应用不仅为影片增添艺术性,且对观众的视觉和感性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致使观众无法与影片内容或人物角色产生共情,从而客观、理性地观看影片并思考影片主题。但陌生化效果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观众因无法融入影片而感到失望,甚至在观影过程中感到痛苦。基于此,影视行业的从业者在运用陌生化效果进行创作时需要更加谨慎,根据其电影的内容和主题做出适当的选择。

总而言之,姜文在电影《一步之遥》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诚然,当前多数观众对于应用陌生化效果创作的影视作品接受程度不高,然而对于影视行业今后的发展来说,此类创新值得被广泛推广。如果影视行业中有越来越多像姜文一样创作者,能够不受电影商业价值的局限,不断地尝试全新的拍摄手法,亦将推动整个影视行业的进步。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此类电影的接受度将提高,且对于此类影片的深层主旨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亦将推动观众审美意识的提高。

注释:

①②(德)贝·布莱希特著,丁扬忠等译:《布莱希特论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62页,第63页。

参考文献:

[1](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62.

[2]李昂,戚昕玮.失败的电影 有益的尝试[J].艺术科技,2015,28(08):67.

[3](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63.

[4]何进.试析《一步之遥》的“间离”手法[J].中国报业,2021,(06):84-85.

[5]杨静,傅泰达.反讽失效与主题表达落空——《一步之遥》相互矛盾的目的与效果[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3):85-90.

[6]阮裕.形式与内容的反叛——简评电影《一步之遥》[J].戏剧之家,2015,(02):88.

[7]刘静.探析《一步之遥》的叙事风格[J].电影文学, 2015,(02):125-127.

[8]封杰.由《一步之遥》管窥姜文电影创作个性[J].电影文学,2015,(02):134-136.

[9]李鹏克.《一步之遥》审美的陌生化[J].电影文学, 2015,(02):140-142.

[10]梁哲. 《一步之遥》的叙事策略与美学特征分析[J].电影文学,2015,(02):127-129.

[11]李博.《一步之遥》:姜文的狂想戏谑 观众的无所适从[N].中国艺术报,2014-12-19(004).

[12]陈俊.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影视应用[J].电影文学,2011,(03):22-23.

[13]李念章,靳娟娟.论“陌生化”戏剧理论在影视艺术中的流变[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20,(03):26-33.

[14]徐红.姜文电影中“陌生化”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