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洛阳伽蓝记》的史料价值

2024-07-20 00:00:00王梦琪
今古文创 2024年26期

【摘要】《洛阳伽蓝记》是东魏杨衒之撰写的散文体地理志著作。东魏武定五年(547),杨衒之重游洛阳,追忆北魏盛时洛阳城内外伽蓝(梵语,指佛寺)的兴隆景象,成此书。全书共分为5卷,以洛阳佛寺在洛阳城中区域分卷记之,记载了八十余所寺庙的方位、兴废,也记叙了宫廷变乱、诸王废立等孝文帝以后的一些史事。该书内容包罗宏富,取材真实,其中许多资料可补《魏书》《北史》之缺失。《洛阳伽蓝记》是研究洛阳城及佛寺的重要史料,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杨衒之;佛寺;史料价值

【中图分类号】K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08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27

《洛阳伽蓝记》是我国第一部全方位描写北魏都城洛阳佛寺的散文体地理志著作。它既是一部描写当时洛阳佛教寺庙盛况纪实文学作品,又记叙了发生于北魏都城洛阳的政治事件、重要人物、风俗地理、传闻故事等,反映了北魏都城洛阳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历史著作。它在为人们研究北魏都城洛阳佛寺提供了珍贵材料的同时,也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生动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洛阳伽蓝记》的成书概况、内容、记载特点以及其史料价值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论述了《洛阳伽蓝记》的史料价值。

一、杨衒之与《洛阳伽蓝记》

《洛阳伽蓝记》,是杨衒之所著。杨衒之,史书中无传,“其事迹略见于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六王臣滞惑篇,杨氏乃北平人,生卒年不详,北魏末年至东魏在世,曾官任奉朝请、期城郡太守、抚军司马、秘书监等。” ①《洛阳伽蓝记》,又名《伽蓝记》,成书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洛阳佛寺众多,因为北魏统治者自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后,冯太后提倡佛教,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更是大力扶持佛教。此后的北魏统治者更是痴迷于佛教,大肆修建佛寺,施舍钱财。到了北魏孝武帝年间,统治阶级之间展开激烈的权利争夺,在洛阳交战两次,洛阳因此残破不堪。北魏分裂为两个政权,东魏将都城由洛阳迁至邺,洛阳寺院里的和尚、比丘尼也随都城迁之到了邺地。杨衒之因官事来到洛阳,看到“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 ②,昔日偌大的都城崩塌,寺庙一片废墟,化为乌有,不由长叹。作者担心后世对这段历史没有记载和流传,所以写下来《洛阳伽蓝记》一书,追记当时洛阳佛寺未被焚毁的盛况,以洛阳城内及周边的大佛寺为主,“其中小者,取其祥异,世谛俗事” ③,写就了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价值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事类著作。

《洛阳伽蓝记》由序言和五卷描写遍布洛阳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的八十多座佛寺组成。借写洛阳城中及附近寺庙,实在记叙北魏末年至东魏发生的大事,如宫廷变乱、诸王废立等,还有记述涉及的百官、皇族、庶民、僧侣等。因为作者杨衒之是北魏至东魏年间人,其记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具有真实性,可用来作为补充史料,弥补《魏书》《北史》之缺失。

二、《洛阳伽蓝记》的内容

《洛阳伽蓝记》中,按分布于洛阳城中的区域所记大小佛寺八十多座。洛阳城,原有寺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天平元年迁邺,只剩四百二十一,将近损失三分之二的佛寺,所以作者著录此书,是防止后人忘记这段历史。

(一)统治者崇尚佛教

北魏末年,由于统治者对于佛教的推崇,包括皇帝、太后、王爷为代表的皇族和宦官、朝廷官员等代表的政府官员均出资建设了佛寺,尤其是皇族所建设佛寺,穷极奢靡。百姓上行下效,再加上宗教的传播能力,佛教迅速在下层社会百姓中间传播开来,佛教兴盛,寺庙僧侣大量增加,僧尼人数剧增,对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都起到消极作用。

《洛阳伽蓝记》所记的第一座佛寺是永宁寺,为笃信佛教的胡太后所立,规模十分宏大,煊赫一时。永宁寺中有座九层宝塔,有九十丈那么高。并且寺内建筑上均饰有金饰,佛像均由纯金塑造,还有玉佛像,制作手艺精彩绝伦。僧房楼观有一千多间,皆雕梁画柱,极致奢靡。“须弥宝殿,兜率净宫,莫尚于斯也。” ④还有胡太后为其亡父和亡母祈福建造的秦太上君寺和秦太上公寺。秦上太君寺装饰的庄严华丽,不亚于永宁寺;秦太上公寺在六日斋的时候,“常有中黄门一人监护,僧舍村施供具,诸寺莫及焉” ⑤。由皇家出资所建设的寺庙,会有朝廷提供祭品,享受的待遇其他寺庙不能比拟。此举,带动了佛教寺庙的捐建和供养的增加,使上层统治者们用于佛寺上的金钱越来越多。此外,还有孝文帝元宏为祖母冯太后所建的报德寺;广陵王、北海王分别所建的龙华寺、追圣寺等等。

宦官也建造了不少佛寺,绝大部分是尼寺,如宦官共同出资建造的景兴尼寺;宦官瀛洲刺史李次寿创立的魏昌尼寺等,但有一人不是,他就是主管出行车马的王温,在宫中官职为典御,以此官职命名,建造了王典御寺,是为数不多的和尚寺,“宦者招提,最为入室” ⑥表现出他想改变身份限制,有所作为。

(二)佛像巡游,奢靡成风

《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宗圣寺有一尊高三丈八尺的佛像,十分端庄严正,平时不能随便观看,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内可以受人瞻仰,就是佛像巡游之日。“此像一出,市井皆空,炎光辉赫,独绝世表。” ⑦佛像显耀,光彩夺目,以至于观看佛像出现万人空巷的现象。太监出资修建的景兴尼寺,寺内塑有金像和四轮像车,金像辇十分华美。到佛像巡游日的日子,四轮像车拉着金像巡游,佛像巡游会将得到朝廷的布施。佛像巡游日当天,洛阳的佛像都会到景明寺驻留一晚。

《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瑶光寺篇中,通过对“浮图”“讲殿尼房”“珍木香草”等极致奢华的描写,揭露了北魏上层统治者无比奢靡的生活。瑶光寺中有一座做工极其精妙的五层高塔,塔顶装饰有金盘,屋檐下的金铎悬垂于高耸的云边。还有寿丘里的帝族王侯,外戚公主们,争修园林住宅,互相夸耀攀比。河间王元琛的生活过得更为华奢,他花重金去西域求千里马,还有十几匹日行七百里的马,都用银做马槽,用金子做环锁,骄奢淫逸到了极致。

(三)北魏女性深受佛教影响

《洛阳伽蓝记》中还有许多关于僧人和尼姑在寺院中修行以及出家为僧的记载。“北魏皇室女性出家者甚多,皇后出家为尼者,有孝文帝元宏废后冯氏、宣武帝元恪废高氏等人。” ⑧皇室成员的带头修佛影响了社会上的其他女子也纷纷研习佛法,瑶光寺为当时妃嫔、名门望族云英未嫁的女子修行佛法的地方。《洛阳伽蓝记》中所记载永宁寺、秦上太君寺、秦上太公寺皆为以胡太后为代表的女性所创立;还有景乐寺、胡统寺、昭仪尼寺、明悬尼寺、魏昌尼寺、景兴尼寺等皆为比丘尼们修行的地方;报德寺虽为高祖孝文皇帝所立,目的却是为冯太后祈福。《正觉寺》篇中,描写了王肃与江南时的妻子谢氏和北魏的妻子彭城公主的一段写诗的故事,两个女子,两首诗,侧面反映了当时女子的才情、心智以及胸襟气魄。

(四)对佛教信仰虔诚,舍宅为寺

崇真寺篇中,发生于和尚慧嶷身上死而复活的奇闻异事,反映当时对学佛修行的认识及态度。南阳人侯庆发愿在开善寺用黄金装裹佛像,没有兑现,丧子,所以人们必须崇佛敬佛。建造崇虚寺的目的是镇伏妖怪、安定百姓,“宝塔镇河妖”的成语就是出于此。三公令史高显略的府邸在大统寺寺南,发生了一则奇闻,高显略的府邸显露出红光,挖开一看,挖出来了金子,一并出土的石碑上写着“苏秦家金,得者为吾造功德” ⑨,意思是这个地方应是ti6FUxq/ftG50ymJeeCRoQ==苏秦的旧宅子,得到了苏秦家的金子,就要为苏秦造功德。高显略认为“造功德”即为建寺弘法,于是建造了招福寺,显然受到了当时佛教信仰深厚氛围的影响。

(五)兼收并蓄,文化交流繁盛

除了本朝人所建造的佛寺,还有前来归附北魏的人建造的佛寺。如归正寺,它由归正寺为南梁西丰侯萧政德捐宅所建,当时朝廷对所归顺的人实行优抚政策,结果外来云集,文化繁荣;菩提寺是西域前来归附人修建,在集中安置的居住区慕义里;法云寺,西域僧人昙摩罗所建立,带有强烈的西域风格;还有永明寺,专供异国僧侣休息。闻义里,宋云和惠生,远赴西域取经,对沿途风土人情做了详细的记载,将这些宝贵的资料带回了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还有一些关于北魏时期与西域诸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当时社会上对于佛教的看法的记载。《洛阳伽蓝记》卷第三城南,龙华寺篇中写道,北魏对从东夷、西夷来朝的人,分别安置于扶桑馆、崦嵫馆,乐于接受中国风俗而居于境内的人,数不胜数。此外,北魏还有乾陀罗的国王进献的大象,还有波斯国国王进献的狮子,文化交流频繁。

三、《洛阳伽蓝记》的史料价值

(一)勘误史料

《洛阳伽蓝记》的史料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北魏历史文化的记载,对于研究北朝佛教史以及古代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洛阳伽蓝记》对佛教史迹的记载是十分详尽的,如作者对洛阳佛寺的情况都有所记录。其中对著名的洛阳佛寺多达四十余所,这些寺院在《洛阳伽蓝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另外,还对佛教活动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记录,如宗圣寺的佛像“端严殊待”,“炎光辉赫”等都是对于当时佛寺佛像巡游活动情况的详细记载。可一定程度上弥补《魏书》《北史》的缺失。

《洛阳伽蓝记》卷第二城东,明悬尼寺篇,作者通过介绍明轩尼寺引出建春门外的东汉年间建造的马宪桥,指出当时学者刘澄之的《山川古今记》和戴延之的《西征记》记载有误的现象,展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并且简短介绍了孝文帝时代的粮库“常满仓”,因为作者离孝文帝时代比较近,作为信史的可能性比较大,有利于后来学者们的研究。景兴尼寺篇中,作者借赵逸之口讲述了一些晋朝旧事,指出来灵应寺的历史渊源。晋太康元年(280年)龙骧将军王濬平定江南吴国,三国皆归于晋后,以其功勋卓著,建太康寺为纪念。北魏时居于此地的杜子休据此再舍宅为寺,成为灵应寺。

法云寺篇中,作者对于洛阳大市的描写,真实地反映出来北魏时期里坊制度的面貌。“里”是居住区,“市”定时开闭,商业与手工业聚集于此。“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西北有土山鱼池,亦冀之所造。” ⑩统治者们的宫殿和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洛阳大市商业较为发达,商贩匠人屠户都聚集在通商里、达货里。“通商”“达货”这两个词鲜明地表示出自己的职业为商人;“退酤里”和“治觞里”的酤和觞,都是有酒的意思,这两处的酒较为有名。而“慈孝里”和“奉终里”代表了另一个行业,以殡葬业为生。有钱人住在名字里就有钱的阜财里和金肆里。这说明,在北魏的时候已经可以做到商品一条街,给顾客提供更为优异的服务。

(二)揭露统治者奢靡的生活,反映北魏政局的衰落

从永宁寺所建造位置来看,“在宫前阊阖门南一里御道西” ⑪,离着皇宫前的阊阖门仅有一里,足以显示倡导建立永宁寺的胡太后对于佛教的喜爱程度,其离政治中心——皇宫,非常近,地理位置十分之优越,也使此寺历经大事。作者借记述永宁寺,实际记述了北魏衰落、灭亡的过程。永宁寺为当时的统治者所争夺之地,历经两次战争。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杀胡太后、少帝与百官两千余人,立孝庄帝。孝庄帝在此大赦天下,后来又被尔朱兆囚禁于此。北魏灭亡后,永宁寺被大火焚烧三个多月,终成废墟。

由《洛阳伽蓝记》所记录的佛寺的建造数目上的占比看,北魏的宦官建造的佛寺占比不少,由此看来宦官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势力,也逐渐成为北魏政权动荡的因素。作者杨衒之对于建中寺的描写体现出当时时局的动荡与不安。孝明帝熙平年间,皇帝年幼,胡太后将元乂视为肱骨大臣,却没想到元乂专权,伙同宦官刘腾将胡太后幽禁在永巷六年。刘腾的宅子十分华丽,甚至逾制,《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刘腾的住宅“堂比宣光殿……诸王莫及也” ⑫。主少国疑,政局混乱。到孝昌二年,胡太后重新执政,诛杀了元乂,戮尸刘腾。后来胡太后将刘腾的宅子赐给高阳王,使其灵魂无所依。后尔朱世隆为尔朱荣祈福,修建了建中寺。北魏统治者建设佛寺极其奢靡,寿丘里是北魏皇族聚居之处,居住其中的河间王元琛与南阳王元雍斗富,王府极为奢靡。河阴之变后,姓元的皇族被屠杀殆尽,他们的府邸大都被改成佛寺,佛寺在寿丘里排列相望,极其奢华。

(三)记录佛教文化活动

佛教文化活动在《洛阳伽蓝记》中也有所记载,从作者对这些细节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生活的一些态度以及生活方式。《洛阳伽蓝记》卷一城内,长秋寺篇中记述了每年的传统,四月初四的佛诞纪念日,金玉雕刻的骑着六牙白象的释迦牟尼像会被抬着巡城。前面由化妆成辟邪、狮子的人引导,一路“吞刀吐火”,表演马戏,还有人表演爬杆走绳,表演的内容十分奇怪,不是平时能够看到的。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记录北魏时期洛阳佛教史迹和寺庙、僧侣佛事活动的志书,其内容丰富,涉及了当时佛教的各个方面,包含了北朝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内容。同时,它的记载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洛阳伽蓝记》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记载方法,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同时,《洛阳伽蓝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记载了佛教史迹、寺庙情况和相关僧侣佛事活动;《洛阳伽蓝记》在记述内容上主要是以佛教为中心来进行记载,具有明显的宗教性。

注释:

①(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页。

②(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页。

③(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页。

④(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2页。

⑤(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7页。

⑥(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74页。

⑦(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06页。

⑧李丹:《〈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与佛教探析》,《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9年第31期。

⑨(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05页。

⑩(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90页。

⑪(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7页。

⑫(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3页。

参考文献:

[1](北魏)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袁洪流.《洛阳伽蓝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北魏)杨衒之撰,尚荣译注.洛阳伽蓝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李丹.《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与佛教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9,31(01):92-97.

作者简介:

王梦琪,女,汉族,山东济宁人,鲁东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