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偻句”的本义与构词方式一直具有争议。“偻句”一词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杜预注“偻句”为地名,但有些学者认为“偻句”本义为宝龟,经本文考证“偻句”的本义为宝龟更为合适。“偻句”向来被人看作双音单纯词,也就是联绵词。但是,通过对训诂材料的考察,从词源角度来分析,“偻句”并不是双音单纯词,而是联合型合成词。
【关键词】偻句;本义;联绵词;合成词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06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20
“偻句”一词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初,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宝龟偻句,以卜为信与僭,僭吉。”“偻句”的本义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分为两派,一是认为“偻句”本义为地名;二是认为“偻句”本义为宝龟。此外,通过分别剖析“偻”“句”二字的本义,从而对“偻句”一词的构词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偻句”本义考释
(一)认为“偻句”本义为地名
杜预与孔颖达认为“偻句”是地名,“偻句”产龟,因而龟名“偻句”,用产地来借代本体。杜预:“‘偻句’至‘地名’。”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提道:“龟名无偻句,故云所出之地名。”明焦竑《焦氏笔乘续名·物名》:“偻句之地出龟,则名龟曰偻句。”
“以产地借代本体,是汉语的常用手法”[1],王观国在《学林》中提到,蔡地出龟,故龟名为“蔡”;冀多良马,故天下谓良马为冀;卢水黑,故天下谓黑为卢[2]。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认为“偻句”和“蔡”一样都是用地名来命名龟名,用产地来借代本体[3]。另有《辞源》:“偻句,地名。产龟,因以称龟。”以上认为“偻句”本义应是地名,用作龟名是像“蔡”“冀”“卢”一样,由地名借代本体。
(二)认为“偻句”本义为宝龟
首先,古无地名叫“偻句”,所以“偻句”应是宝龟。朱彬《经传考证·春秋左氏传》:“古无地名曰‘偻句’,‘偻句’是说龟背中高而两旁下。”
其次,一些《左传》相关的词典、传注、译文将“偻句”释义为宝龟。王守谦主编的《左传全译》:“偻句,宝龟,占卜用的大龟壳,龟名。”,杨伯峻主编的《春秋左传词典》、沈玉成主编的《左传译文》也都将“偻句”释义为宝龟。
(三)总结“偻句”本义
“偻句”本义为宝龟更合适,原因有以下:
第一,先秦中没有地名叫“偻句”。古代确实存在用产地借代本体的情况,除上文中“蔡”“冀”“卢”外,古代马名也存在以产地命名的现象。刘又辛认为:“古代良马的专名就有一类因地名而得名,如产于陶涂,本地名,后用作地名作马名,并制作“騊駼”两字;大宛马为汉代名马。”[4]《史记》:“……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汉书·礼乐志》:“天马来,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西极”本谓西方极远之处,借指此地所产的宝马。“騊駼”“大宛”“西极”这些宝马的名字都是由产地而得来。但是“蔡国”“冀地”“卢水”“陶涂”“大宛”西极”是地名都是有据可查的,而“偻句”一词仅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出现,除此之外并,并没有其他材料证明“偻句”为地名。
第二,根据《左传》原文,将“偻句”译为宝龟更通顺。《左传·昭二十五》:“初,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宝龟偻句,以卜为信与僭,僭吉……会曰:‘偻句不余欺也。’”原文中共出现两次“偻句”,释义为地名都是不合适的,相反释义为宝龟更加通顺。原文中“宝龟偻句”和《谏逐客书》中“骏马駃騠”的结构相似,为同位语更合适,即宝龟名偻句,骏马名駃騠。
第三,把龟命名为“偻句”是采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杜预认为龟出“偻句”而名“偻句”是根据产地与事物的相关性转喻而来。但是,宝龟名“偻句”应该是根据人驼背与龟背的相似性隐喻而成。孙伯君在《“罗锅”“橐驼”语言考》考中提到“偻句”是痀瘘的倒言形式,而“痀瘘”“枸蒌”“岣嵝”“伛偻”都表示同一个意义,即“中高而两旁下”[5]。《广雅疏证》:“枸蒌者,盖中高而四下之貌。山巅谓之岣嵝,曲脊谓之痀偻,高田谓之瓯窭,义与‘枸蒌’相近。倒言之曰偻句。昭二十五年《左传》:‘臧会窃其宝龟偻句。’龟背中高,故有斯称矣。”
第四,根据事物形象、特征命名古已有之。王云路提到,事物根据形象、特征而命名的方式先秦即已存在,并且以“蚯蚓”为例,蚯蚓爬行靠身体一收缩一伸展进行的,收缩隆起成丘状,所以得名蚯蚓[6]。秦秀丽提出《诗经》中的一些植物也是根据其形象、特征来命名的,比如柏,因其叶作扁压之形而得名;桐,因其花成筒状故曰桐;杻,因其树干具有弯折扭曲之形而得名[7]。龟背中高而四周低,就像人佝偻驼背一样,所以根据这一特征,用“偻句”来命名宝龟。
二、“偻句”构词方式考释
毛远明(1999)将《左传》中的复音词分为单纯复音词、重言词、合成词三大类。其中单纯复音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复音词,包括拟声词与联绵词。“《左传》中的单纯复音词共有120个,包括一部分是不便拆开理解的,内部结构不太清楚的复音词,如天文、历法方面的一些词。它们最初可能是复合的,后来语素混融,单纯词化,其构词的理据已难于考索。”[8]可见,毛远明已经意识到一些单纯复音词最开始并不是双音单纯词,但是由于考证这些双音单纯词实在困难,所以他仍旧将这些词列入了单纯复音词类目之下。毛远明对《左传》中除拟声词之外的双音单纯词进行分类统计,总结分类出双声联绵词11个,叠韵联绵词19个,双声兼叠韵联绵词11个,非双声叠韵联绵词48个。“偻句”被他列入“双音单纯词”下的叠韵联绵词类目之下。
然而,沈怀兴却提出有些叠韵联绵词并不是双音单纯词,西周至六朝时期的诗人、辞赋家或骈文作家为了使文章具有绵连叠复之声律美等艺术效果,同时又受汉语标准音步双音节规律影响,所以将两个单音节同义语素、近义语素、反义语素或类义语素连用,词上下音节间虽有双声或叠韵或双声兼叠韵关系,但是,却是由句法造词而来的合成词,而不是双音单纯词[9]。
下面通过分析“偻句”一词语素之间的关系,考证“偻句”的构词方式。
(一)“偻”字本义
《说文解字·人部》:“偻,尪也,从人娄声。周公韈偻或言背偻。”“尪”为脊背弯曲之义。段玉裁注:“偻,厄也。大徐本作‘尩也’,非是。‘尩’与‘偻’异疾。小徐本作‘厄也’,近是。科厄,木节也。厄与偻双声,人背之偻,有似木之科厄。”
段玉裁认为大徐本中对“偻”的释义“尫”不正确,原因是“尫”和“偻”异疾,“尫”本义为曲胫,也就是“跛”,小徐本中的对“偻”的解释“厄也”是正确的,因为“科厄”表示木节,人驼背和木节相似,都有隆起之处。因为“尫”和“偻”这两个疾病都会导致身体呈弯曲的状态现象是一致的,所以“尫”后来引申为曲脊之义。另外还有《广雅·释诂》:“偻,曲也。”《慧琳音义》卷四十:“偻,曲背也。”《白虎通义·圣人》:“偻,盖曲背之疾。”《玄应音义》:“偻,言脊不伸伛偻也。”都可证明“偻”具有弯曲义。
除以上书证之外,还有以下例证,可以证明“偻”具有弯曲义:
1.驼背、佝偻。《谷梁传·成元年》:“冬十月,季孙行父秃,晋郤克眇,卫孙良夫跛,曹公子手偻,同时而聘于齐。”
2.曲背、曲身表示恭敬。《左传·昭四年》:“顾而见人,黑而上偻。”《史记·荆轲传》:“(田光)偻行见荆卿。”
3.弯曲。《荀子·儒效》:“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偻”可以表示驼背、佝偻,人生病时身体弯曲的状态;也可表示曲背、曲身,人呈现出恭敬时弯腰鞠躬的状态。总的来说,“偻”确实具有弯曲义。
另外,可通过考察一些以“娄”为声符的字的本义,看其是否具有弯曲义。这种利用形声字的声符去探索词源的方法,在历史上被称为“右文”说。“右文说为研究一组同从一声母之形声字与其声母在训诂上之关系”[10],若从以“娄”为声符的字具有弯曲义,那么“偻”也是从“娄”得声,也具有弯曲义。“嵝”“瘘”“屡”这三个字都是以“娄”为声符,并且都具有弯曲义。
“嵝”,《玉篇·山部》:“嵝,山顶。”《广韵·厚韵》:“嵝,山颠也。”《集韵·侯韵》:“嵝,山也。”
“瘘”,《说文解字·疒部》:“瘘,头肿也。《广韵·虞韵》:“瘘,瘻痀,曲脊。”
“屡”,《尔雅·释诂上》:“屡,通作偻。”郝懿行义疏:“屡,疾也。”
“嵝”为山顶,而山顶则是山脊弯曲隆起而成;“瘘”为头肿,肿包是由皮肤发生病变,表面隆起而成;“屡”为“偻”的俗字,同样是指曲脊之疾。可见,以“娄”为声符的字大多具有弯曲隆起义。
(二)“句”字本义
《说文解字·句部》:“句,曲也。从口,丩声,凡句之属皆从句。”段玉裁注:“句,曲也。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谓山川纡曲。如句容,句章、句余,高句丽皆是也。”《玉篇·句部》:“句,不直也。”由以上材料可知“句”具有弯曲义。
一些以“句”为修饰语的词,大都具有弯曲义:
1.句弓。弯曲而不能远射的弓。《周礼·弓人》:“覆之而角至,谓之句弓。”郑玄注:“句于三体,材敝恶,不用之弓也。”
2.句枉。曲枝。《淮南子·修务》:“木熙者举梧槚,据句枉”高诱注:“句枉,曲枝也。”
3.句萌。草木出土时,弯的叫句,直的叫萌。郑玄注:“句,屈生者。芒而直曰萌。”
另外,可通过考察一些以“句”为声符的字的本义,看其是否具有弯曲义,从而证明“句”具有弯曲义。“笱” “鉤”
“拘”“跔”“痀”“枸(䅓)” “翑”都是从句得声,也都具有弯曲义。
“笱”,《说文解字·句部》:“笱,曲竹捕鱼笱也。”段玉裁注:“笱,曲竹为之,以承孔,使鱼入其中不得去者。”
“鉤”,《说文解字·句部》:“鉤,曲也。”《玉篇·金部》:“鉤,铁曲也。”
“拘”,《集韵·遇韵》:“拘,拘挐不展。”《庄子·大宗师》:“拘拘,不伸也。”
“跔”,《说文解字·足部》:“天寒足跔也。”段玉裁注:“跔者,句曲不伸之意。”徐锴系传:“跔,筋遇寒不舒也。”《玉篇·足部》:“跔,天寒足跔。寒冻手足跔不伸也。”《集韵·虞韵》:“跔,一曰拘跔不伸。”
“痀”,《说文解字·疒部》:“痀,曲脊也。”《集韵·噳韵》:“痀,痀偻,身曲病。”《广雅·释诂一》:“痀,与伛同。”王念孙疏证:“伛,曲也。”
“枸(䅓)”,《说文解字·禾部》:“䅩䅓也。一曰木名。”徐锴注:“又作“枳枸”皆屈曲不伸之意。此树多枝而曲,其子亦卷曲,故意以名之。”《玉篇·禾部》:“䅓,木曲枝也。”《集韵·噳韵》:“䅩䅓,不伸之意。”
“翑”,《说文解字·句部》:“翑,羽曲也。”王筠句读:“翑,鸡翘下曲之类。”《集韵·噳韵》:“翑,鸟曲翎。”
由以上材料可知,一些以“句”为修饰语的词具有弯曲义,一些以“句”为声符的字本义也有弯曲义,所以“句”确实具有弯曲义。
(三)总结“偻句”为联合型合成词
目前,关于联绵词的界定存在争议,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前人认为的联绵词被证明是合成词。
首先,早有学者对联绵词为连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双音单纯词这一定义提出反对意见,沈怀兴认为20世纪40年代以前联绵词从未有仅指双音单纯词的这种情况。“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的信众渐多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渐成“定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联绵词-双音单纯词”说最开始是一些学者为驳斥西方“以汉语为代表的孤立语是幼稚落后的单音节语”这一理论而提出的,只是后来被人误解,并信守联绵词就是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双音单纯词[11]。
其次,经考证一些被前人认为是联绵词的双音词,可以得出这些联绵词并不都是由一个语素组成的双音单纯词,其中有一部分是合成词。比如,尚振乾就曾对“委蛇”一词从文字上进行了考析探讨,他认为该词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12]。另外,向来被人认为是联绵词代表词汇的“蝴蝶”也被证明是偏正型合成[13]。还有,“芙蓉”被证明是动宾型合成词,“蝙蝠”被证明是偏正型合成词,“鸳鸯”被证明是联合型合成词,“蛤蚧”被证明应是拟声词而不是联绵词[14]。
最后,叠韵联绵词是指前后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双音单纯词,并且两个音节为一个语素。但是,经上文中对“偻”“句”二字本义考释得出,“偻”“句”都具有弯曲义。所以“偻句”是由两个近义语素组成的联合型合成词,而不是毛远明所说的叠韵式联绵词。
综上所述,首先,通过对“偻句”一词相关的训诂材料考察,“偻句”是“痀瘘”的倒言形式,都有“中高而四下”之义。人驼背曰“痀瘘”,龟因其背也具有“中高而四下”的特征得名“偻句”。所以将“偻句”本义看作为宝龟,比“龟出之地名”更加合适。
其次,经上文考证,“偻句”一词并不是双音单纯词,而是由“偻”“句”两个都具有弯曲义的近义语素组成的联合型合成词,同样的“偻句”一词也具有弯曲义。
最后,有些合成词随着时间的推移,辨认这些词的语素渐渐开始变得困难,所以才被人认为是双音单纯词,即联绵词。在进行词汇研究时,尤其是前人所认为的联绵词,要对其语素构成情况进行仔细的分辨,剖析出其真正的构词方式。
参考文献:
[1]陈敏.宋人笔记与汉语词汇学[D].浙江大学,2007: 123.
[2](宋)王观国.学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137.
[3](宋)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449.
[4]刘又辛.文字训诂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33.
[5]孙伯君.“罗锅儿”“橐驼”语源考[J].民族语文, 2002,(03):48-49.
[6]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08-109.
[7]秦秀丽.《诗经》木本植物类名物词汇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5.
[8]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9.
[9]沈怀兴.双声叠韵构词法说辨正[J].汉字文化,2004, (01):16-20.
[10]沈兼士.沈兼士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82-83.
[11]沈怀兴.“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兼及先秦汉语构词方式问题[J].汉字文化,2010, (04):38-43.
[12]尚振乾.联绵词“委蛇”文字考议[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153-157.
[13]严修鸿.也谈“蝴蝶”命名的理据[J].中国语文, 2002,(02):153-155.
[14]张婷婷,沈怀兴.“非双声叠韵联绵词”问题辨疑——以黄廖本《现代汉语》例词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0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