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士人风尚下的许穆夫人

2024-07-20 00:00:00戴国环李彩云
今古文创 2024年26期

【摘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据可考的女诗人,许穆夫人凭借着赳赳赴难的救国事件在《左传》女性人物中脱颖而出。许穆夫人所表现出的优秀人格特征即:计之深远的卓识才略、护国佑民的爱国情怀、以义犯禁的坚毅勇气,与当时的士人风尚息息相关。深入挖掘士人风尚对许穆夫人的性格影响,对后人传承高尚品格精神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士人风尚;许穆夫人;卓识才略;爱国情怀;坚毅勇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04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14

士之风尚历经千载犹有余音。究其本源,风尚之兴起源于士人阶层之兴起。士人是在中国古代特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一是西周政治逐渐解体,礼崩乐坏,各方势力割据造就了人民自由发展的社会空间。“这并不是政治上最美好的时代,但却是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自由的时代。伴随着王纲解纽诸侯争霸,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充满生机。”[1]知识分子有了流动的自由,择业的自由以及思考的自由。二是下沉的贵族阶层与上升的平民阶层相互融合,在此过程中逐渐推动形成士人阶层。“中国文化有与并世其他民族其他社会绝对相异之一点,即为中国社会有士之一流品,而其他社会无之。”[2]“流品”之意可以理解为:“士”的产生不是源于一个阶层或中央集权的控制,而是汇集于社会各个层面。由此,士阶层的崛起逐渐改变了当时的社会历史结构。

作为在中国历史上少数留下优秀作品的女性代表,许穆夫人的行为言语中都能体现出士人风尚的影响。简单归结原因:

其一,社会基础。随着社会多种因素的不断发展,“士”的形象成为号召人们去修身、养德、明智的道德标杆。因此,在许穆夫人所生活的环境中,追求学识高远、品德高尚、舍己为国等优秀士人品质成为社会风尚。

其二,身份地位。许穆夫人身为卫国公主,所受教育水准不同于当时的平民女子。身为一国公主,宫廷教育是许穆夫人学习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虽然当时存在着女子“礼”法的相关教育,但还未形成女子教育的专著。从后期许穆夫人的诗歌著作中可以看出,她的诗文教育亦学有所成,古今诗文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或多或少都对其人格素养产生影响。

其三,家庭教育对许穆夫人人格塑造的影响不可忽视。卫国地理优越,受周朝正统影响颇深。卫国初期有康叔改革促进国家步步强盛,到许穆夫人降生时期的近几代君主虽多昏庸之辈,但其家族遗风亦有所流传。除此之外,君主昏庸与天下百姓的家国忧患意识并生。许穆夫人作为卫国万千百姓中的一员,忧患意识强烈。

综上所述,在社会与个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许穆夫人展现出了受士人风尚影响的个性特点。

一、计之深远的卓识才略

《礼记》谈“士”时有一个重要论述,即“夙夜强学以待问”。“夙夜强学”是指名“士”要具有刻苦学习的求知态度。历史长河中,丰标不凡之“士”的共有基本素养就是拥有在不断学习与积累下所形成的学识与远见。“春秋战国时期,官学的发展和私学的诞生及家族家庭教育的普遍推行,使当时的社会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女性也不可避免地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浸润其间展现风华”。[3]教育的阶级性与普遍化,为许穆夫人后期对时事政治做出敏锐判断打下了基础。

以女子之身躯论家国之命运。作为天之骄女的许穆夫人,即使身份地位高于当时社会的大多数女子,也同样存在着各种身不由己的困境。许穆夫人出生于卫国宗室,贵族生活理应优哉游哉。但在她的人生成长过程中,卫国上任的君主非庸即弱,国家形势可谓是朝不保夕。面对此种时遇,许穆夫人没有一心困于高墙闺阁之内,而是时刻怀抱着为祖国命运谋划的忧思。

许穆夫人深知自身婚姻与国家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联姻是她人生路途上的必然结果。为实现自己婚姻利益的最大化,在齐许两国同时到卫求娶时,她劝说自己的哥哥卫懿公可以依大国弃小国。许穆夫人劝君的相关言论引古论今,利弊分明,令人赞赏。《列女传·仁智传》记载了许穆夫人的劝言:“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言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寇戎之事,维是四方之故,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今舍近而就远,离大而附小,一旦有车驰之难,孰可与虑社稷?”[4]整段劝告,许穆夫人晓之以理,即齐国近卫且国力强盛,许国远卫且国力弱小;动之以情,即自己身嫁齐国,卫国有围攻之难时可以为卫国求助脱困。若嫁于许,国家有难却鞭长莫及。此言既出,若缺学识则不能言语逻辑清晰,若缺远见则不能忧虑国家车驰之难。如此一番情理并茂的劝诫,充分展现了许穆夫人的敦厚学识与深谋远见,塑造了一位具有周全思虑和预测政局能力的女性政治家的形象。

时代的枷锁平等地禁锢着每一位女性。即使有远超众多男子的主见谋略,困在女性躯壳中的许穆夫人手无权力,无法掌控政治性的公共事务领域,也就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一方面卫懿公养鹤成瘾,见许国重金求取,贪图钱财。另一方面,许穆夫人身世与齐国皇室关系微妙。《左传·闵公二年》记载:“初,惠公(卫宣公之子)之即位也少,齐人昭伯烝于宣姜(宣公夫人)。不可,强之。”[5]宣姜生于齐,先后嫁予同血脉的父子二人。存在母亲婚嫁的前车之鉴,许穆夫人也很难如愿嫁入齐国。种种因素作用下,许穆夫人被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她闻于历史的救国故事由此展开序幕。

此外,许穆夫人嫁予许穆公后内心烦忧,常常挂念故乡。她便以诗排忧,作《竹竿》《泉水》等诗。后人观其所作诗歌可谓情感真挚,用语虽浅但自然不加雕饰。结合以上劝言以及诗作成果可以肯定,许穆夫人的卓识远见是有史可考、有据可依的。

二、护国佑民的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士人大都怀有强国救民的雄图伟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溶于士人血脉之中。他们通过实现社会价值即国家利益来实现个人价值。随之为达到此种人生目标,士人群体建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广阔胸怀,即对国家护之、忠之、爱之。区别于那些徒有学识才能却没有高尚品质的求利者,许穆夫人的身上存在着忠其国、爱其民的爱国思想。

首先,许穆夫人的诗歌存在着时时思乡的内容。不思乡何以言心中有国,心中无国何以言爱国。许穆夫人载于《诗经》的《竹竿》《泉水》是其远嫁许国后,为追怀故乡而先后所作的诗歌。这两首诗歌在风格上清新自然,且“卫女思归”的主旨萦绕在两首诗之中。《竹竿》主要愁叹的是许穆夫人出嫁许国初期对自己少女时代美好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父母之邦的深深怀念。《泉水》亦是她感叹出嫁多年,远离故国所作。在这首诗歌中,许穆夫人通过状景抒情来倾吐自己的苦愁,诗中写道:“载脂载辖,还车言迈。”许穆夫人通过用油脂润滑车轮这一行动来表达渴望回到祖国的急切心情。许穆夫人有三首诗歌流传于世,它们的内容都无关风花雪月,而是关注于思乡情感以及家国命运。许穆夫人时刻挂念远在迢迢路途之外的故乡,这也正是其身为女子却心系家国命运的一种爱国体现。

其次,许穆夫人的救国之举以及所作《载驰》是其爱国意识的集中体现。清代魏源在《诗古微》中考据认为,许穆夫人在《诗经》中所作诗篇为三首,除《载驰》篇外,另有《邶风·泉水》《卫风·竹竿》二首也为其所写,三首诗中尤以《鄘风·载驰》成就性最高。它在现实困境与情感趋向的强烈碰撞中表现了深邃的爱国主义情怀。

许穆夫人嫁于许国后,卫国果然发生了如同她之前所推测的车驰之难。《左传·闵公二年》记云:“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许穆夫人赋《载驰》。”[6]狄人来犯,卫国军民节节败退,最终国破君亡。许穆夫人听闻噩耗后悲痛不已,时势紧急容不得她多加悲伤,救国才是首要之举。她决定先向自己的夫君求助,然而许国国君是个胆小鬼,他不仅拒绝了自己妻子的请求,还在许穆夫人决定回卫救国时以“礼”为枷锁阻碍她归返。在绝望悲痛之下,许穆夫人作《载驰》来抒发亡国的悲痛之情以及表达对许国不善之举的批判。《载驰》整首诗充满着身远未敢忘忧国的拳拳爱国之情。为了祖国的安危,一个弱女子在郊野之上奔驰。诗中将她奔赴国难、力图挽救祖国于水火之中的事迹描写得鲜明生动。与此同时,遇到阻碍时急切愤懑的心情以及忧国忧民的愁思在诗中也表达得淋漓尽致。

正如“士所希冀的利益最大化,不是狭隘的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群体利益的最大化”[2],许穆夫人心中最为牵挂的亦是国家的生死存亡。在许穆夫人的人生信条中,个人名誉所受的批判与赞扬远远不及家国兴亡来得重要,护国佑民才是最大的人生准则。

三、以义犯禁的坚毅勇气

“义”有多种字源释义,其中备受推崇的便是儒家学说中的“义”字解说。“义”字概念在儒家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儒学认为“义就是人的言行最高乃至唯一的标准,人的言行标准都必须合乎于义。儒家赋予了“义”字“正当”“正派”等美好崇高的含义,这些含义又可以细分为国家大义、朋友之义、诚信之义等等人格美德。在士人群体中最为崇尚的就是国家大义,所谓国家大义就是国家与人民的利益高于个人乃至部分小团体的得失。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士”群体纷纷舍生取义、身先士卒,号召天下百姓崛起共救国难。许穆夫人面对国破山河碎的惨状以及夫家袖手旁观的冷漠,毅然决然地踏上归乡的路途,展现了她身为女子以义犯禁的勇气。

诗歌《载驰》不仅展现了浓厚的爱国意识,还表达了许穆夫人誓要归卫的坚毅勇气。不同于国风中的大多数诗歌,《载驰》全诗之所以能造就如此起伏多变的风调,是基于许穆夫人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身处的现实经历背景。客观冲突激发许穆夫人心中的情感波动,故全诗节奏跟随现实事件进展的变化而变化。

《鄘风·载驰》整诗分为四部分,诗歌第一章交代事件由来。当听到卫国惨讯,许穆夫人想要快马加鞭赶回漕邑,去吊唁卫侯并设法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然而未至故乡,许国派大夫以触犯“礼教”为借口前来阻拦。“从《左传》《国语》和春秋时其他典籍的记载看,礼依然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时人探讨国家、家族和个人的成败,都多以礼为出发点”[7]。开篇如此激烈的现实矛盾并没有破坏诗歌整体的节奏,反而为后面衬托许穆夫人的坚毅果敢做下了良好铺垫。

诗歌的第二章开始深入描述“尔”与“我”之间,即许国大夫与许穆夫人之间的矛盾。许穆夫人两次批判许国大夫“不臧”的阻拦行为,继续强化表达许穆夫人不改归卫志向的坚定信念。

诗歌第三章的节奏渐渐缓慢下来,许穆夫人不改其志,走上高岗,怀念故国的曾经以及思考何以救国的方法。这一章中所写的“女子善怀,亦各有行”[8]大声地宣告出许穆夫人虽为女子但亦有做人原则的坚守笃意。

最后一章,许穆夫人将归国的坚毅落到了实处。由繁盛的麦苗联想到山河破碎的故国,许穆夫人心中满是卫国国破之难的悲痛。思及此,许穆夫人完全不再顾虑许国大夫们的阻拦,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对卫国的营救当中。许穆夫人的坚毅、果敢、勇气在此刻达到了顶峰。最终许穆夫人求得齐国相助,击退来犯的狄人,与国人将卫国慢慢恢复起来。

许穆夫人救国行为所产生的现实困难,不仅是许穆夫人与当权者之间的矛盾,也是礼法约束与国家大义之间的冲突。儒家的孟子认为,面对国之大义许穆夫人理应如此,充分肯定了许穆夫人的反“礼”之行。孟子言:“常谓之经,变谓之权。怀其常道而扶其变权,乃得谓贤。夫卫女行中孝,虑中圣,权如之何。”[9]可见在国之大义面前,因义犯禁的行为是可歌可颂的。卫国复兴并能往后延续400年之久,许穆夫人冲破阻拦,驾车归唁,控于大邦的行为功不可没。其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勇气和坚毅,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的女子思想,在历史上为女性留下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声音和画像。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许穆夫人的身上或多或少地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机智坚毅、崇尚义理的精神风貌。但是许穆夫人也难以脱离时代的局限性,一是其身为女性的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闺阁庭院之中,相比男性所接触到的事物大受限制;二是那个时代还是以宣扬女子无才,压迫女子个人价值为社会思想主流。“礼教”苛刻地约束了女性的生存范围,以男权为主导的婚姻早已经把女性作为“人”的价值异化成了“物”的价值。“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作为整体的文明,产生出这居于男性与无性之间的所谓女性。仅仅是因为他人的介入,一个人才会被造成这另一性别。”[10]许穆夫人扮演的社会角色以及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于男子,这就使得她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士”并走到社会正面舞台去展现自己的才能。但是社会的局限性并不能完全掩盖住她熠熠闪耀的光辉,其精神品质依然会受到社会整体风尚的影响,并通过一些巧合或是特定的事件将这种品质展现出来。许穆夫人作为《左传》中受到士人风尚影响的女性形象代表,可以称其为女性孤弱年代的一个奇迹,男性化历史中的卓然女性。

参考文献:

[1]傅道彬.诗可以观——礼乐文化与周代诗学精神[M]. 北京:中华书局,2010:93.

[2]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82.

[3]高方.《左传》女性形象塑造的文化考察[J].北方论丛,2011,(2):23-26.

[4](汉)刘向撰,刘晓东校点.列女传[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R/hJdYd2vdnoFB+7Ggo3Og5rqnFmCjqhOUzjccYF4J0=:26.

[5]左丘明著,郭丹,程小青,李彬源校释.左传(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306.

[6]左丘明著,郭丹,程小青,李彬源校释.左传(全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2:304.

[7]赵辉.先秦文学发生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203.

[8]王秀梅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74.

[9]魏达纯.韩诗外传译注[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10](法)西蒙娜·德·波伏瓦.女人是什么[M].王友琴等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24.

作者简介:

戴国环,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思想。

李彩云,通讯作者,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伊犁师范大学伊犁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