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角度看《斯通纳》中的人生困境与选择

2024-07-20 00:00:00李莉
今古文创 2024年26期

【摘要】本文通过存在主义的透镜剖析了约翰·威廉姆斯的小说《斯通纳》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人生困境及其做出的重大选择。本文首先概述了存在主义哲学对于人生意义、自由与责任的核心理念,并将这些理念作为解读文本的理论框架。接着,通过分析斯通纳在职业、家庭和社会中的孤立无援状态,揭示了他所面临的存在性孤独和荒诞感。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斯通纳如何在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中做出自由选择,并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这些选择不仅反映了他的道德勇气和个人责任感,也揭示了存在主义所倡导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念。尽管斯通纳的人生充满了困境和痛苦,但他通过坚持自己的选择和对生活意义的不断追寻,最终实现了自我超越,为荒诞世界中的个体存在赋予了意义。

【关键词】《斯通纳》;存在主义;人生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02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08

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斯通纳》首次出版于1965年,在沉寂了48年之后大放异彩,登上各大畅销书榜单。《斯通纳》讲述了主人公威廉·斯通纳从19岁进入密苏里大学开始,直到他去世的一生。小说中,斯通纳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包括职业的选择、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变迁等,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复杂多变的人生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通过斯通纳的人生经历,作者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

存在主义哲学以其对人生意义、自由与责任的独特见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文学作品的视角。在《斯通纳》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人生困境及其作出的选择,正是存在主义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议题。本文将探讨斯通纳的人生困境与选择背后所蕴含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赋予他的人生以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一、存在主义哲学概述

存在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对人生意义、自由与责任等核心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萨特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表明“存在先于本质”[1]5,即人生并没有先验的、固定的意义。相反,意义是个体在不断地与世界互动、做出选择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来的。这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生活寻找和创造意义,而不是接受外界赋予的现成意义。在存在主义中,自由被视为人存在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并非简单的无约束状态,而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时做出的选择和决策。存在主义者强调,即使在受限的环境中,人仍然拥有选择的自由,并因此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责任与自由紧密相连。由于人具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他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及其后果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感推动个体不断地反思、审视自己的生活,并努力做出符合自己价值观的选择。

《斯通纳》作为一部深刻反映个体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挣扎求存的作品,为存在主义的解读提供了丰富的文本素材。通过将存在主义哲学作为解读该作品的理论框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主人公斯通纳所面临的人生困境及其做出的选择。首先,斯通纳的人生经历充分体现了存在主义对人生意义的独特理解。在小说中,斯通纳不断地在职业、家庭和社会等多个领域寻求自己存在的意义。他的每一次选择,无论是坚守学术理想还是面对家庭的变故,都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求。其次,斯通纳在困境中所展现的自由选择也体现了存在主义的自由观。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斯通纳并没有被动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地做出选择并承担责任。他的这种自由选择和责任感使得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自我,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最后,通过存在主义的视角,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斯通纳所承担的责任及其后果。在小说中,斯通纳的每一个选择都伴随着相应的责任和后果。这些责任和后果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生活,也反映了社会和历史的变迁。通过对这些责任和后果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斯通纳的人生选择和其背后的存在主义哲学。

二、斯通纳的人生困境:荒诞世界中的孤独

斯通纳的生活轨迹呈现出一个深受荒诞与孤独侵蚀的存在主义图谱。通过斯通纳的人生经历,能够洞察到一个在荒诞世界中孤独挣扎的灵魂。斯通纳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的困厄、在婚姻中体味到的不和谐、在大学工作中产生的挫败感都是这种“荒诞”的外化。[2]128

(一)荒诞世界的缩影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本质上是荒诞的,人们在这个世界中找不到确定的意义或目的。斯通纳的生活正是这种荒诞性的体现。他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尽管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却始终未能获得职业上的成功和认可。他的同事们对他冷嘲热讽,他的学术成果被忽视,这种境遇反映了个体在荒诞世界中的无力和渺小。

小说中杰西楼和大学图书馆便可以视为荒诞世界的缩影。杰西楼作为大学的主楼,曾经是学校的重要象征,但在一场大火中毁于一旦,只剩下五根粗大的柱子。这五根柱子在月光下呈银灰色,光亮又干净,象征着曾经的生活方式。[3]14然而,这种象征意义与现实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世界的荒诞性。大学里的氛围紧张、友善、欢快和健康舒服并存,师生们彼此笑脸相迎,有力地点头示意。这种氛围看似矛盾,却真实地反映了存在主义所强调的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陌生感。在这个荒诞的世界里,人们试图通过表面的友好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和孤独。

大学图书馆也是荒诞世界的缩影。比如,小说中描述斯通纳在图书馆的情形,他“置身于几千册图书中,呼吸着皮革、衣服、干燥的书页释放出的发霉的气息”。[3]14存在主义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由选择。在大学图书馆中,个体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书本和研究方向,这种自由选择体现了个体的存在意义。然而,这种自由选择也可能导致个体陷入迷茫和不确定性中,使得图书馆成为一个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的荒诞世界。存在主义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个人的选择和行动来创造意义。在大学图书馆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思考来探索人类知识的边界,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但是,这种寻找也可能导致个体陷入无意义和虚无主义的境地,使得图书馆成为一种荒诞的存在,因为在这里,个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存在状态,但却无法摆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

(二)孤独的个体存在

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孤独存在。萨特说,“不论在过去或者未来,都不是处在一个有价值照耀的光明世界里,都找不到任何为自己辩解或者推卸责任的办法。我们只是孤零零一个人,无法自解。”[1]11斯通纳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个体。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缺乏真正的交流和理解。他的妻子和女儿都无法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同事们更是对他敬而远之。这种孤独不仅源于外部的隔绝,更来自斯通纳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疏离感。

斯通纳在家庭中是孤独的。他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全家只有他一个孩子。家庭生活单调乏味,唯一的娱乐就是一家三口在厨房里凝视油灯的昏黄火焰。这种家庭环境不仅限制了他的社交生活,也加深了他对个体存在的孤独感。斯通纳在大学中也是孤独的。他没有什么朋友,经常在阁楼房间里独自读书,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这种与世隔绝的状态反映了他对外部世界的疏离感,进一步强调了他孤独的个体存在。斯通纳在课堂上也展现出孤独的存在。他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甚至有时会陷入幻觉,仿佛与现实世界脱节。这种状态反映了他对个体存在的深刻思考和自我探索,进一步强调了他孤独的个体存在。

三、斯通纳的选择:自由与责任的悖论

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力。然而,这种自由往往伴随着责任。斯通纳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了选择离开农场、进入大学学习、结婚、拒绝参军等决定。这些选择彰显了他的自由意志,但同时也带来了责任。

(一)自由选择:人生的偶然与荒诞

在斯通纳选择继续求学的过程中,他背离了曾经的农场生活,这是对命运的一种挑战和对新生活方式的探索。然而,这一选择并非完全基于理性规划,而是受到了内在冲动和对知识的渴望的驱使。这种非理性的决策过程本身就带有荒诞性,因为斯通纳无法预知这一选择将如何影响他的未来。

结婚对于斯通纳而言,既是情感的归宿,也是社会角色的转变。然而,婚姻生活并未如他所愿地带来幸福和满足。相反,家庭琐事和夫妻间的矛盾让他感到压抑和困惑。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体现了人生的偶然性,即使是最美好的选择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虽然斯通纳不接受妻子对女儿格蕾丝的教育方式,但是为了避免女儿受到更大的伤害,他逐渐减少在家的时间。斯通纳在家庭生活中逃避式的“自由选择”不是最佳的出路,但在进退维谷的婚姻生活中,这样的做法似乎也无可厚非。[2]129

斯通纳拒绝参军,选择回归学术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由的执着追求,也揭示了人生选择的荒诞性。在战争狂热的社会氛围中,他的这一决定无疑是逆流而行。这种拒绝因为对于斯通纳来说,参战与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道德问题,而是关乎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斯通纳选择回归学术,这是他对自我价值的最终确认。然而,学术界的竞争和冷漠让他再次感受到了人生的偶然与荒诞。他的学术成就并未给他带来预期的认同和满足感,反而让他更加孤独和迷茫。

(二)责任的冲突:知识分子的困境

斯通纳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知识和真理的热爱与追求。这种追求使他不断地向学术的殿堂迈进,渴望在知识的海洋中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然而,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也无法摆脱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责任。这些责任要求他不仅要关注自我内心的追求,还要关注外部世界的需求和期待。

在斯通纳的人生中,这种责任的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他既想要追求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学术自由,又无法摆脱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这种冲突使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摇摆,难以找到真正的自我和归属。例如,当战争来临之际,斯通纳面临着参战与继续学术研究的抉择。对于他来说,参战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而继续学术研究则是对知识和自我追求的责任。这种责任的冲突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因为他无法同时满足这两种责任的要求。此外,斯通纳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也面临着责任的冲突。他既想要为家庭创造更好的生活,又无法放弃对学术的追求。这种冲突使他在家庭生活中感到疲惫和无奈,因为他无法平衡这两种责任的关系。

四、斯通纳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存在先于本质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念“存在先于本质”出发,我们可以深刻剖析斯通纳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这一理念强调,人首先是存在,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行动和承担来定义自己,即实现本质。在斯通纳的人生历程中,这一哲学观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知识与生命意义的关联

在斯通纳的人生轨迹中,知识不仅是认知世界的工具,更是他赋予生命意义的关键所在。存在主义强调人的存在是通过不断选择和行动来实现的,而知识则为这些选择和行动提供了理性的基础和方向。斯通纳从一堂文学课开始,被知识的力量所吸引,逐渐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获得了专业知识,更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小说中,斯通纳在面对职业选择、家庭责任和社会变迁时,始终坚持以知识为指引。他通过学术研究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通过教书育人传递着生命的智慧。即使在困境中,他也能从知识中找到力量和慰藉。这种对知识的追求和信仰,让斯通纳的生命意义得以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延伸和深化。

斯通纳将知识和大学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绝不允许有人肆意践踏。面对有系主任劳曼克斯庇护之下的沃尔克,他也从不退让。当学术尊严沦为权利的附庸,斯通纳毅然决然地挺身而出。他不仅挑明沃尔克薄弱的学术能力,还直接指出劳曼克斯的包庇行径。尽管此后他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受到劳曼克斯的长期打压和同事的排挤,他并不后悔。在弥留之际,当他回忆起自己过往年年不忘的失败,他觉得这些想法“太平庸了,太不重要了”。[3]287他就是他自己“理想的捍卫者”。[4]

(二)终极追求与人生意义

萨特说,“当人一旦看出价值是靠他自己决定的,他在这种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就只能决定一件事,即把自由作为一切价值的基础。这并不是说他凭空这样决定,这只是说一个诚实可靠的人的行动,其最终极的意义,就是对自由本身的追求。”[1]27斯通纳的人生是一场对终极追求的执着旅程。他对人生意义的追寻也正体现了海德格尔所阐释的“诗意地栖居”,即“置身于诸神的当前之中,并且受到物之本质切近的震颤”。[5]

小说中,斯通纳的终极追求体现在他对真理、爱情和家庭的执着上。作者为其命名斯通纳(Stoner),也表示他是“内心世界有爱,坚如磐石的人”。[6]他追求学术上的真理,通过研究和教学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他追求真挚的爱情,尽管婚姻生活充满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爱情的信仰;他追求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努力承担起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这些追求让斯通纳的人生充满了动力和意义。同时,斯通纳的终极追求也体现了他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因此更加珍惜每一个当下,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意义和价值。这种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让斯通纳在追求终极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也让他的生命意义得以在追求中不断升华。

五、结语

《斯通纳》中的主人公在荒诞世界中的人生困境与选择,体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思想。他面对职业、家庭和社会的多重困境,通过坚持自己的选择,追寻生活的意义,展现了深刻的自我超越。斯通纳的超越不仅为他个人的存在赋予了独特意义,更为荒诞世界中的每个个体提供了启示:即便在充满不确定性和困境的世界中,我们也能通过坚持选择、追寻生活意义来实现自我超越,深刻理解生活的本质和价值,为个体的存在赋予不可替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煦良,汤永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赵御博,李涛.论《斯纳通》的萨特式存在主义倾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3,42(5):127-131.

[3]Williams,John.Stoner[M].London:Vintage,2012.

[4]阙诗涛.《斯通纳》中非典型性英雄形象分析[J].安顺学院学报,2017,19(1):28.

[5]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45.

[6]张建军.论《斯通纳》中的人性选择与生命意识[J].商洛学院学报,2017,31(5):34.

作者简介:

李莉,女,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