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说题目如果是某种自然物象,其象征色彩是显然的。白色百合花有着百年好合的花语,代表着对纯洁感情的向往,对美好家庭的祝福。作者茹志鹃在1958年写1946年战争背景下的美好人性与情怀,并以“百合花”为题,一定寄寓了自己的深刻情思,暗示小说的主题。本文从《百合花》文本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知人论世,探析文题“百合花”的象征意义及丰富内涵。
【关键词】《百合花》;茹志鹃;象征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6-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6.002
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主要写了1946年在部队决定发起总攻之际,“我”被安排到包扎所帮忙,通讯员为“我”带路并一路护送;后来“我”和他向老百姓去借被子,与新媳妇有一点矛盾冲突,最终借到了被子;战斗开始,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为他盖上了那条新被子。再把文中百合花出现的语段找出来,可以简单地概括出百合花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新媳妇有些舍不得借,但面对战情紧迫与来人的诚恳,新媳妇还是深明大义地借了出去,后来面对通讯员的死亡,新媳妇很坚决地要把这个被子盖在了通讯员的身上。两相比较概括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小说篇幅较长,但是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和有关于百合花出现内容的概括大体一致。这说明了百合花(百合花被子)出现的语段在文中占比很少,但是却每一次都是故事的关键之处、紧要之处,是小说的筋骨所在,支撑着故事的情节。
可以看到洒满TVFdZuDrTudpTolRlPZD2g==百合花的被子一直参与在小说的主干情节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初读文本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小说文题为《百合花》而不是《百合花被》呢,正是因为百合花相比百合花被有着更为丰富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纯洁、祝愿以及伟大的爱,与文中新媳妇的善良与友善、小通讯员的真诚淳朴、人民与革命战士之间的共鸣、战争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一样纯洁美好。
一、“百合花”的祝福意义
(一)百合花代表着新媳妇对生活的祝福
与百合花有关的特定人物,首先是新媳妇,这条“全新的”“枣红底”“洒满百合花”的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对于这条百合花被子的意义我们要有充分的解读。首先要注意这是一条全新的被子,全新的就意味着这床被子未曾被使用,它被珍藏着保护着,一床全新的被子也意味着全新的生活,新媳妇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期待;枣红底,中国办喜事多用红色,祝愿着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美好幸福。百合花,宋代罗愿的《尔雅翼》中写道:“小者如大蒜,大者如碗,数十片相累,状如白莲花,故名百合,言百片合成也。”[1]中国人借用“百年好合”“百事合心”之意,赋予其吉祥美好之意,被子上洒满了百合花,更是对新婚生活、美好家庭的深切祝福;这是唯一的嫁妆,没有其他的嫁妆,这床被子对新媳妇无疑是珍贵的,这就为后新媳妇舍不得借出被子文埋下了伏笔。所以这条被子对新媳妇意味着什么呢?可以说这条百合花的被子,不仅是作为一种被子的实用的用途的存在,更代表着更多美好的寓意的凝聚,是对一种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追求。而在“全新的”“枣红底”“百合花”这几个词语当中,可以超越被子本身,成为寓意寄托物的,百合花显然是最合适的,所以百合花就成了承载更多象征意义的重要意象。女孩在未出嫁之时一针一线的在枣红底的被子上绣满洁白的百合花,怀揣着对美好婚姻,美好生活的向往,满寄着新媳妇对生活的祝福。
(二)百合花代表着新媳妇对通讯员的祝福
百合花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在文中出现是“我”和通讯员再去借被,虽犹豫不舍,新媳妇还是把被子抱给我们;百合花第二次在文中出现是新媳妇把百合花被子铺在门板上,准备用给伤员;第三次出现则是在结尾,文中写道“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在这短暂的相处中,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产生了借棉被的误会,后来又一起奔赴战场,共同在战场当中谱写了一曲青春之歌,通讯员为了拯救战友,最后牺牲在了包扎所,而最后曾经有过一点误会的新媳妇,在此时为通讯员盖上了象征着纯洁感情的百合花被。这个小小的战士真诚善良,在沙场上舍己救人,为了自己的战友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通讯员敢于牺牲生命,新媳妇也毅然地献出了被子,他们人性的高尚与纯洁形成了一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与百合花的纯净无瑕融为一体。从“借被子”的犹豫到“献被子”的坚决,新媳妇的行为也产生了刻骨铭心的转变,新媳妇所献给通讯员的,不仅是赋予了自己所有祝愿与念想的最珍贵的百合花被子,更是最真挚而纯净的感情。
(三)百合花代表着人民对革命战士的祝福
代表普通人民形象的新媳妇和代表普通革命战士的通讯员原本素不相识,她善良随和,“尽咬着嘴唇笑”对同志弟有着天然的好感,他真诚憨厚,有些倔强的孩子气,不愿意让新媳妇缝衣服,却在得知被子是新媳妇唯一嫁妆的时候想要还回去,理解他人的难处,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新媳妇犹豫了“半晌”才借出被子,这样的描写正是展现了真实的人性,面对珍贵而唯一的“百合花被子”,新媳妇虽有迟疑,但还是借了出去,愈显人性中的高尚。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描绘了通讯员的腼腆与年轻,步枪筒里的树枝和野菊花,面对“我”的调笑而羞红的脸,而当新媳妇再次见到通讯员时,通讯员已经牺牲,年轻的生命骤然逝去,新媳妇的忸怩羞涩消失了,她看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普通革命战士对于生命的奉献,她为通讯员擦身,缝他肩上的破洞,含泪把百合花被盖在通讯员身上。这里纯洁的感情,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纯善仁爱愀然展现,把满载着祝福含义的百合花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是新媳妇对通讯员的认可与祝福。不管是新媳妇把百合花被子借出去,还是最后献出了这床珍贵的百合花被子,其中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朴素的心灵和百合花一样圣洁的情感。矛盾对这篇小说进行了高度评价,它以“清新、俊逸”的风格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爱解放军的真诚”,其中的细节描写丰富而又生动,由远及近、由淡到浓地刻画了人民与战士的精神世界。[2]新媳妇是普通人民中的一员,通讯员也是普通战士中的一员,把代表美好祝福的百合花被子献给通讯员,也代表了人民对革命战士的朴素情感,深深的祝福。
二、“百合花”的共鸣意义
(一)百合花是革命者之间的共鸣
《百合花》主要塑造了三个人物形象:我、新媳妇和通讯员,“我”是文工团的工作人员,这个身份使得“我”具备独特的视角,文章也从女性视角得以展开。在“我”的视角中,随着对通讯员认识的加深,“我”的心理和情感也发生了变化,从刚刚接触时对通讯员自顾自大步走的生气,到对他保持距离的做法产生了好奇,再到对小同乡的“亲热”,询问他的年龄家人,想象他的故乡生活,一起去向新媳妇借被子,甚至是“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一直到最后小战士牺牲在了包扎所,我的视角从新媳妇眼中的泪变换到百合花被子再到小战士的脸,我想突破沉重氛围的萦绕,希望通讯员起死回生,还能再看到可爱通讯员的音容笑貌,可通讯员给我的放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使“我”马上又回到冷涩的现实。这一组“我想”的排比句证明我的心中也是震惊悲痛的,通讯员是“我”的同乡,更是革命的战友,但为什么“我”听到医生的话,摸到通讯员冰冷的手,我却没有和新媳妇一样悲痛不已,不能接受,反而叫新媳妇“不要缝了”,这大概是因为“我”是一个革命者,本能地流露出为革命而献身光荣,死不足惜的革命精神。[3]“我”对通讯员的壮烈牺牲是理解致敬的,这是属于革命者之间的共鸣,小战士保卫了国家,“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瑕的爱,晶莹的泪”[4],在纯洁的百合花的映衬下小战士永久地刻写在读者的心海里。
(二)百合花是军民之间的共鸣
文中塑造了有人文情怀和母性情怀的“我”,深明大义的新媳妇,英勇牺牲的年轻通讯员,也塑造了不辞辛劳,眼睛熬得通红的乡干部、借出被子帮忙干活的普通民众、心系同伴的担架员和不拿人民一针一线的卫生员等等人物。简洁清新的笔触勾画出了在战争面前军民一心,相互扶持合作的场景。正如作者谈及的:《百合花》中所描写的人物事件虽然不是真实的,也不是由真人来加工,但是在1946年打海岸的部队决定发起总攻是真实的,作者在八月中秋节去借被子的经历是真实的,对年轻战士们为了革命事业献祭青春的感情是真实的生活中存在的。[4]作者基于自身的真实经历,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典型形象,通过在前线包扎所借被子的故事情节,展现了群众拥护解放军、解放军爱护群众甚至为之牺牲生命的深情厚谊,赞颂了战争年代的军民情深。[5]
(三)百合花是渴望和平的共鸣
百合花是神圣纯洁,和谐美好的,一如作者清新俊逸的笔触,可清新的文字后是炮火连天的战争,越是在看似美好的文字之后,越掩映着这些美好消失后的残酷。在小说的开头曾经有这样一段环境描写,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了但并没有真的去赶集。作者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庄稼清脆、露珠晶莹、空气甜香的和谐画面,但这幅美景它不是出现在太平盛世,而是在爆发战争的1946年。这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战争年代,人们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感知,哪怕是一丝对乡间美景的欣赏,对世俗烟火气的向往。它冲刷掉降低了战争的残酷性,为我们带来了感动的力量。作者在开头点明是1946年的中秋,也写了中秋节其乐融融的场景,中秋让人想到团圆或者不能团圆的情感意味,中秋与战争交错形成,用乐景写哀情,人们为了守护团圆而战,为了保护人的生命、保护美好和平的生活、保护人类美好纯洁的感情而战。在包扎所总攻的前夕,乡干部送来了慰问的月饼。而这个时候我一下就陷入了对故乡中秋节的回想,之前还是宏大的战争场面,忽然之间就切换到了小朋友们唱歌跳舞的中秋之夜,接着在“我”的想象里,那个通讯员一下就蜕变成了拖毛竹的小伙子,他在更小的时候也曾唱过儿歌,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伙子,在后文当中,他为了更多人的利益,为了更多人的生命,献出了自己极其宝贵的青春,永远地留在了沙场之上,这样一个还是孩子的小战士,他能够为了更多人追求和平,美好的安定生活,勇于献出他的生命和青春,给人继续前行的勇敢力量。对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的共鸣,正如1987年李健重评《百合花》所说的:“用抒情小说的情绪系统”来解读《百合花》,“《百合花》除了表层内容所表达的一个具有认知作用的社会政治主题(军民团结)以外,还作为社会性经验和情感的象征形式,启示着人们在历史、社会和人生更高层次上的感悟和认识。”[6]
三、“百合花”的疗救意义
(一)百合花是文中人物的疗救
小说中的新媳妇从不愿借出百合花被子到献出百合花被子,实现了自我救赎。在小说的里,小通讯员意外地被新媳妇的家门上的钉子把肩膀上的衣服刮破了洞,新媳妇要给他补上,他没肯,但他死后,新媳妇终于认认真真地给他缝补上了。此时新媳妇有怎样的情感,这其中一定有对通讯员的一种愧疚和难过,愧疚的是曾经还跟通讯员开玩笑,这个玩笑在通讯员献出生命这件事情的严肃性上显得那么不合体,所以她愧疚,她难过的是这样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在了此处;可是更多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看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的表现是怎样的。文章中多次细节描写新媳妇的笑,新媳妇浑然不在意通讯员开的玩笑,可见她是一个宽容随和的人,可她面对通讯员的死亡不再害羞,而是慎重而虔敬的为通讯员擦拭着身子;她不再随和,而是十分执拗地缝通讯员那个破了洞的衣服;特别是在遮盖和不遮盖被子的这个问题上,在别人都要动手揭掉通讯员身上棉被的时候,新媳妇“劈手夺过被子”,然后再自己亲自动手将另一半被子覆盖到了小战士头上,新媳妇的动作迅速而坚决,这些动作和神态前后的转变,令人吃惊动容,这是对小战士舍己为人精神的一种感动和钦佩,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复杂情感。显然在与通讯员的相处中,无论是“我”还是新媳妇都感受到了通讯员的可亲可爱,通讯员枪筒中的野菊花,面对打趣时的窘态,无不鲜明的表示这是一条年轻鲜活的生命,而棕红的脸色变得灰黄,刚刚结识的鲜活生命在战争面前无情消逝,新媳妇的心中一定是掀起无边波澜的,她短促的“啊”了两次,看见小战士时的震惊不可置信与听闻小战士舍己为人的事迹,她再也无法控制内心喷薄的情感了,她“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只专注地失神地“缝着那个破洞”,最后她把百合花被子献给了小战士,满怀着歉疚与崇敬[7],百合花被赋予了生命的意义,革命的意义,对人性的赞赏,这是新媳妇能为小战士做的补救,是对这个年轻可爱生命骤然离去的痛惜之情和深情悼念,怀着她对通讯员崇敬、惋惜、哀悼、愧疚的复杂的内心。
(二)百合花是作者的自我疗救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写到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结合《百合花》的写作背景,不难发现,这应是作者茹志鹃有感而作。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作者“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4]。于是这枝“百合花”便在作者的“重重忧虑”和“缅怀追念”中悄然绽放,有了《百合花》的写作动机。作者说过:战争的背景不能使人深入的交往和交流,没有什么说话的机会与时间,大家都在紧锣密鼓的斗争。但在短暂的相处中所展现的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的肝胆相照,生死与共在几瞬之间就完成了。”[4]这些如百合花一样纯洁真挚的感情在作者苦痛困惑的时候疗救了作者,就如文中对于“两个硬馒头”的细节描写,通讯员把他的饭留给了我,而我不过是他的一个同事,是他的一205b70c565cfa2a2b5ad87d7342dc63fe127b89cf99859ee96bed2a7aa036403个战友,在物资极其紧缺的情况下,反映了通讯员是一个真诚善良的小战士,这是一个为别人着想的通讯员。当得到通讯员死讯之后,我再一次触摸到了那两个很干硬的馒头。前边两个干硬的馒头出现的时候,我们似乎还能看见那个羞涩,而且还有点俏皮的小战士,可是如今再次看到这个馒头,这个战士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种人性美在文中很多细节中都有体现,作者展现了小战士的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不曾泯灭人的追求真善美的这样一个主题。
这些精神上的感动帮助作者克服生活困境以及超越自我质疑,并对自身的革命性有进一步的确认。这是作者的创作缘由,也是对《百合花》中新媳妇和通讯员之间迅速形成的信任感和亲近感的精确注解。
参考文献:
[1](宋)罗愿撰,(元)洪焱祖音译.尔雅翼[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5.
[2]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J].人民文学,1958,(06).
[3]李从云.《百合花》的文学史意义[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05):98-105.
[4]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J].青春,1980,(11): 49-52.
[5]王向辉.现实、人性、隐喻:《百合花》的三个解读维度[J].中学语文教学,2023,(12):55-58.
[6]李健.重评《百合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2).
[7]雷意群,曾慧媛.“看”出《百合花》的人文美[J].名作欣赏,2011,(27):48-49.
作者简介:
华冉冉,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