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侯在位年考

2024-07-20 00:00孙锐泽
今古文创 2024年27期

【摘要】按照《史记》的记载,晋文侯在位35年,即公元前780年至公元前746年,历来几乎无歧异。本文以古本《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系年》的记载为主,以《史记》的记载为辅,并结合其他文献的记载,通过对相关的史事进行综合分析,认为晋文侯在位当是27年,即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746年。其中,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769年当是晋殇叔在位,公元前768年至公元前746年当是晋文侯在位,晋文侯元年至四年当是追改自晋殇叔元年至四年,晋文侯实际在位当只有23年。另外,西周灭亡的时间当是公元前773年,而非《史记》记载的公元前771年。当然,本文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绝对性,只希望能为将来两周之际年代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晋文侯;在位年;古本《竹书纪年》;清华简《系年》

【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7-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7.017

现有的关于晋文侯的在位年的记载,传世文献主要见于《史记》,出土文献主要见于古本《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系年》,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记载有歧异。晋文侯的在位年是客观的历史事实,是不会因为后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的,即真相是固定不变的。考证清楚晋文侯的在位年,对于研究两周之际晋侯和周王的在位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在现有的条件下考证晋文侯的在位年,要以古本《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系年》的记载为主,以《史记》的记载为辅,并结合其他文献的记载,通过对相关的史事进行综合分析,力求将已有的年代系统调整到能够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水平上。

一、古本《竹书纪年》晋纪部分起始的年代

古本《竹书纪年》成书于先秦时期,记载了夏、商、周、晋、魏的史事,和《春秋》一样,是一部编年体史书。此书在西晋时期出土,后来亡佚,现存的是辑佚本,其史料当出自魏国史官编撰的魏国官方史书,可信性当非常高。关于其晋纪部分起始的年代,《晋书·束晳传》载:“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晋)事接之。”[1]948此言古本《竹书纪年》的周纪部分终于周幽王为犬戎所灭,后以晋纪部分接之。《春秋左传集解·后序》载:“其《纪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无诸国别也。唯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2]897此言古本《竹书纪年》的晋纪部分始于晋殇叔。《隋书·经籍志》载:“《纪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起自夏、殷、周三代王事,无诸侯国别。唯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尽晋国灭。”[3]649此言古本《竹书纪年》的晋纪部分始于晋殇叔。今本《竹书纪年》载:“自东迁以后,始纪晋事,王即位皆不书。”[4]101从其记载的周平王的史事来看,此条当出自古本《竹书纪年》,此“东迁”当是周幽王死后一年,即传统上认为的周平王东迁之年。此言古本《竹书纪年》的晋纪部分始于周幽王死后一年。从四处记载综合来看,古本《竹书纪年》的周纪部分当终于周幽王为犬戎所灭,晋纪部分当始于晋殇叔,即周幽王死后一年。

二、周携王的在位年

古本《竹书纪年》载:“(伯盘)与幽王俱死于戏。先是,申侯、鲁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5]63-64此言周携王立是在周幽王死后。由于出现了“先是”和“幽王既死”,所以不少学者据此认为周平王立是在周幽王死前。如朱凤瀚言:“《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引《汲冢书纪年》云,在携王立前平王已以太子身份先立,并被称为‘天王’。”[6]本文认为,此处的“先是”只能说明周平王立是在周携王立前,并不能说明周平王立是在周幽王死前,此处的“幽王既死”当是插入语,只能说明周携王立是在周幽王死后。古本《竹书纪年》又载:“幽王死,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二王并立。(《通鉴外纪》卷三)”[5]64此言周携王立是在周幽王死后。今本《竹书纪年》载:“十一年春正月,日晕。申人、鄫人及犬戎入宗周,弑王及郑桓公……申侯、鲁侯、许男、郑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携。(原注:是为携王,二王并立。)”[4]100此言周携王立是在周幽王死后。从三处记载综合来看,周平王立和周携王立当是在周幽王死后,周平王元年和周携王元年当是同一年。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可知周平王元年是周幽王死后一年。[7]389由此可知,周携王元年也是周幽王死后一年。

三、“二十一年”的纪年归属

古本《竹书纪年》载:“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侯)所杀。以本非適,故称‘携王’。(《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正义)”[5]71前文已知,古本《竹书纪年》的周纪部分终于周幽王为犬戎所灭,晋纪部分始于晋殇叔,即周幽王死后一年,周携王立是在周幽王死后,周携王元年是周幽王死后一年。《史记·晋世家》载:“二十七年,穆侯卒,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四年,穆侯太子仇率其徒袭殇叔而立,是为文侯。”[7]1353此言晋穆侯死后其弟晋殇叔夺走其子晋文侯的国君位,四年后晋文侯杀死晋殇叔夺回自己的国君位,晋文侯立是在晋殇叔死后。据此,本文认为此“二十一年”当是晋文侯二十一年。

清华简《系年》载:“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立二十又一年,晋文侯仇乃杀惠王于虢。”[8]138从《系年》全篇的纪年文例来看,此“二十一年”当是周携王二十一年。如《史记·晋世家》载:“惠公之立,倍秦地及里克……六年春,秦缪公将兵伐晋……九月壬戌,秦缪公、晋惠公合战韩原……缪公壮士冒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缪公,反获晋公以归。”[7]1362-1363此言秦晋韩原之战的年代是晋惠公六年。《左传·僖公十五年》载:“九月,晋侯逆秦师……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9]400-401此言秦晋韩原之战的年代是鲁僖公十五年。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可知僖公十五年和晋惠公六年是同一年。[7]445从三处记载综合来看,秦晋韩原之战的年代当是晋惠公六年。清华简《系年》载:“(晋)惠公既入,乃背秦公弗予。立六年,秦公率师与惠公战于韩,止惠公以归。”[8]150此处记载的当是秦晋韩原之战,此“六年”当是晋惠公六年。综上,本文认为此“二十一年”当是周携王二十一年,也是晋文侯二十一年,周携王二十一年和晋文侯二十一年当是同一年,则周携王元年和晋文侯元年也是同一年,即周幽王死后一年。

四、晋文侯和晋殇叔的在位年

《汉书·地理志上》注载:“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居于郑父之丘,是以为郑桓公……”[10]1246此言郑灭郐的年代是周幽王死后二年。古本《竹书纪年》载:“晋文侯二年,周宣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曰桓公。(《水经·洧水注》)”[5]70此言郑灭郐的年代是晋文侯二年。从两处记载综合来看,周幽王死后二年和晋文侯二年当是同一年。由此可知,周幽王死后一年和晋文侯元年也是同一年,和前文相应。前文已知,古本《竹书纪年》的晋纪部分始于晋殇叔,即周幽王死后一年。据此,本文认为晋殇叔元年和晋文侯元年当是同一年。

前文已知,晋穆侯死后其弟晋殇叔夺走其子晋文侯的国君位,四年后晋文侯杀死晋殇叔夺回自己的国君位。《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晋殇叔在位4年,晋殇叔元年之前一年是晋穆侯二十七年,晋殇叔四年之后一年是晋文侯元年。[7]385-386阜阳汉简《年表》也载晋殇叔在位4年。[11]据此,

本文认为晋殇叔在位4年之数当无歧异。据《史记·晋世家》,可知晋国截至晋文侯世总共有10位国君(不包括晋侯燮之父唐叔虞),除晋殇叔被称为“叔”外,其他9位国君皆被称为“侯”。[7]1352-1353“叔”是长幼次序的称谓,“侯”是诸侯国君的称谓。晋殇叔死后被称为“叔”而不被称为“侯”,说明晋文侯不承认晋殇叔的国君位,他应该废除了晋殇叔的纪年,将晋殇叔元年至四年追改为己之元年至四年。

几乎同一时期,鲁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鲁懿公弟称……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是为惠公。”[7]1277-1278此言鲁伯御杀死鲁懿公夺走其国君位,十一年后周宣王帮鲁懿公之弟鲁孝公杀死鲁伯御夺走其国君位,二十七年后鲁孝公去世。《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鲁孝公在位38年,无鲁伯御的在位年。[7]377-389据《史记·鲁周公世家》,可知鲁国截至鲁孝公世总共有12位国君,除鲁伯御被称为“伯”外,其他11位国君皆被称为“公”。[7]1275-1278“伯”是长幼次序的称谓,“公”是诸侯国君的称谓。鲁伯御死后被称为“伯”而不被称为“公”,说明鲁孝公不承认鲁伯御的国君位,他也废除了鲁伯御的纪年,将鲁伯御元年至十一年追改为己之元年至十一年。综上,本文认为晋殇叔元年至四年就是晋文侯元年至四年,晋文侯实际在位当从晋文侯五年(晋殇叔死后一年)开始算起。

五、曲沃桓叔受封的年代

《左传·桓公二年》载:“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9]110“惠之”即鲁惠公,此言曲沃桓叔受封的年代是鲁惠公二十四年。杜预云:“晋文侯卒,子昭侯元年,危不自安,封成师为曲沃伯。”[2]39《史记·晋世家》载:“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成师封曲沃,号为桓叔。”[7]1353《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晋昭侯元年,封季弟成师于曲沃。”[7]399此三处皆言曲沃桓叔受封的年代是晋昭侯元年。泷川资言云:“季弟,当作季父,成师者文侯季弟,昭侯之季父也。”[12]833本文认为此说当可信。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可知鲁惠公二十四年和晋昭侯元年是同一年,即公元前745年,晋文侯末年是公元前746年。[7]399综上,本文认为曲沃桓叔受封的年代当是晋昭侯元年,即公元前745年,此年也是晋文侯死后一年,晋文侯末年当是公元前746年。

六、周宣王和周幽王的在位年

关于周宣王的在位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在位46年,即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7]371-386《史记·周本纪》载在位46年。[7]105历来几乎无歧异。2003年,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了两组“逨鼎”,即“四十二年逨鼎”和“四十三年逨鼎”。两组“逨鼎”皆是年、月、月相、干支四要素俱全,从器物形制、铭文内容等方面来看,是周宣王世的标准器。[13]395-439然而,两组“逨鼎”的历日却和《史记》记载的周宣王纪年有矛盾,无法使其排入周宣王历谱。针对此问题,张培瑜先生认为周宣王元年应该后移一年,即公元前826年,这样可以使两组“逨鼎”的历日排入周宣王历谱。[14]据此,本文认为周宣王元年当是公元前826年。

古本《竹书纪年》载:“明年,王征申戎,破之。后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后汉书·西羌传》注)”[5]61此“明年”是周宣王三十九年,此言“王师伐六济之戎”是在“王师伐申戎”十年后。由此可知,“王师伐申戎”的年代当是周宣王三十九年。《后汉书·西羌传》载:“后十年,幽王命伯士伐六济之戎,军败,伯士死焉。其年,戎围犬丘,虏秦襄公之兄伯父。”[15]1941此言“王师伐六济之戎”和“戎围犬丘”皆是在“王师伐申戎”十年后。今本《竹书纪年》载:“六年,王命伯士帅师伐六济之戎,王师败逋。”[4]99从其记载的周幽王的史事来看,此条当出自古本《竹书纪年》,此“六年”是周幽王六年。此言“王师伐六济之戎”的年代是周幽王六年。《史记·秦本纪》载:“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7]129此言“戎围犬丘”的年代是秦襄公二年。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可知秦襄公二年和周幽王六年是同一年。[7]388由此可知,“戎围犬丘”的年代当是周幽王六年。综上,本文认为周宣王三十九年和周幽王六年当间隔10年,则周宣王在位当是43年。前文已知,周宣王元年是公元前826年,则周宣王末年当是公元前784年,周幽王元年当是公元前783年。

关于周幽王的在位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在位11年,即公元前781年至公元前771年。[7]386-389此11年之数历来无歧异。据此,本文认为周幽王在位当是11年。前文已知,周幽王元年是公元前783年,则周幽王末年当是公元前773年,周幽王死(西周灭亡)当是公元前773年。笔者曾在《从古本〈竹书纪年〉看西周王年》一文中认为西周灭亡的时间是公元前771年[16],现将其更正为公元前773年。

七、晋文侯的在位年

关于晋文侯的在位年,《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在位35年,即公元前780年至公元前746年。[7]386-399《史记·晋世家》载在位35年。[7]1353前文已知,周幽王末年是公元前773年,周幽王死后一年和晋文侯元年是同一年,晋文侯末年是公元前746年,则晋文侯在位当是27年,即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746年。其中,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769年当是晋殇叔在位,公元前768年至公元前746年当是晋文侯在位,晋文侯实际在位当只有23年。

八、结语

本文结合古本《竹书纪年》、清华简《系年》等文献的记载,考证出了晋文侯的在位年(公元前772年至公元前746年),和《史记》记载的晋文侯的在位年(公元前780年至公元前746年)有歧异。古本《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系年》皆成书于先秦时期,而且皆在先秦时期就被埋入地下,未经秦朝时期所谓“焚书坑儒”的影响,所以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先秦古籍的原貌,可信性当远高于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史记》。因此关于晋文侯的在位年,当以古本《竹书纪年》和清华简《系年》的记载为据。当然,本文的观点也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绝对性,只希望能为将来两周之际年代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帮助。由于文献相对较少,使得两周之际晋侯的在位年比较复杂,目前仍然有一些问题,要想将其考证得更加清楚,还需要更多相关的出土文献问世。

参考文献:

[1]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2]左丘明撰,杜预集解,李梦生整理.春秋左传集解[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3]魏徵撰.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王国维撰,黄永年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5]方诗铭,王修龄辑.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朱凤瀚.清华简《系年》“周亡王九年”再议[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4).

[7]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0.

[8]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二)[M].上海:中西书局,2011.

[9]郭丹,程小青,李彬源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0]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胡平生.阜阳汉简《年表》整理札记[J].文物研究,1991,(7).

[12]司马迁撰,泷川资言考证,杨海峥整理.史记会注考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13]吴镇烽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5[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张培瑜.逨鼎的王世与西周晚期历法月相纪日[J].中国历史文物,2003,(3).

[15]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6]孙锐泽.从古本《竹书纪年》看西周王年[J].今古文创,2024,(2).